蜀道难,漩坪乡山民只能凭绳索“飞”到江对岸去。谢庆裕摄
-今年四川遭遇极端天气的可能性较大,洪水可能偏高发生,加快整治修复堰塞湖已成救灾之重
-如遇大余震、暴雨或者山洪,散岩有可能随时倾入堰塞湖,导致水位上涨,甚至诱发决堤溃坝
-堰塞湖如何处理,挖除还是保留,争议依然存在
几经水涨水落的北川唐家山堰塞湖,如今已不像一年前引人瞩目,一年前它曾被冠以最危险“悬湖”的称号。
然而最新的一个消息让唐家山再度引人关注,来自四川自然灾害趋势会商会议的消息称,今年四川遭遇极端天气的可能性较大,洪水可能偏高发生,加快整治修复堰塞湖、震损水库已成为该省2009年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四大重点之一。
目前约有90万立方的散岩依附在唐家山堰塞湖所在地禹里乡的山体上。如遇上大余震、暴雨,或者山洪,这些散岩就有可能随时倾入堰塞湖,导致水位上涨,最终将诱发决堤溃坝。
近日,本报记者三度尝试挺进唐家山:前两次均因道路中断等原因铩羽而归。第三次,记者终以摩托、步行、水路三路并用的方式,艰难闯入。
我们的关注是:在经历“安全、科学、快速”的应急处置后,面对7月至9月主汛期的临近、可能极端的天气状况和一些地方进行开发利用的动议,以唐家山为代表的灾区堰塞湖现状与变化如何?整个四川灾区的堰塞湖后期治理将向何处去?
三次挺进 5月14日,经与当地公安部门协商,记者被允许乘坐当地乡民余顺友的一辆摩托车,驶进北川老县城抢险道。
相较于很多灾区在灾后重建中顺利恢复的交通,这里依然是险象环生。
去往唐家山的公路已于地震中完全被毁。要前往,需要经过一条为施工车队开通的长约7公里的工程便道。据称,此路今年2月27日打通,是目前进入堰塞湖最便捷的方式。
路紧贴峭壁,山下是奔腾的湔江,河对岸是老县城的废墟。一路上的景象令人震撼:湔江边上的龙尾隧道垮塌了,只剩下藏匿于大山里的隧道口横截面;苦竹坝电站震后半身淹没在水中;震后变形得突兀的山体仿佛随时会倾轧下来……
沿路,有土坡横亘———塌方的碎石和泥土斜斜地将道路截断,刚走一公里,我们就被迫放弃摩托车,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挑选能落脚的碎石,眼睛余光瞟着悬崖和峭壁。
艰难跋涉约5公里后,路上沙石陡增。碎石从山顶一直堆积下来,小石头不时滚落。“这个路段最险,要尽量走外面,加快速度,还要不时看山上。”
记者跟着余顺友(下称“老余”),接连翻过两个碎石堆和一片泥泞路段,气喘之时,便道至此突然中断。而对面山上的一段盘山路,彩旗招展,几个帐篷点缀在山中。老余说,此处便是负责堰塞体明渠开挖一期工程的中成集团驻地。
去年抢险时,老余就在河对岸给他们送饭,施工人员只能租船过河来拿。
驻地上高起的山体,就是大坝的位置。地震时高高的堰塞体曾将河道拦腰截断。坝体的中部是泄流渠,往下游位置,河道中的石滩左侧被明显挖出一条泄流槽,潺潺的江水顺流而下。
坝体往前,湖面平静,绿不见底;而过了陡然收窄的坝体中部,绿水变得湍急。老余道,“绿水那边就是堰塞湖。湖里的水深有四五十米,而越过大坝后水深仅有一两米。”
这距离本报记者今年第一次抵达绵阳已经过去了整整24天。
4月20日,本报第一路记者抵达绵阳。当日,一场猝不及防的连续降雨,将通往唐家山堰塞坝的施工便道,机械、人员、物资进出通道完全阻断。本报记者最终不得已返回。
5月13日,本报第二路记者再次挺进唐家山,但在擂禹路因山陡路滑再次铩羽。
被制约的重建 村民王燕在禹里乡上游的马槽乡教书,其母亲和众多原漩坪乡镇的居民一样,被安置到堰塞湖下游的安昌镇板房区内。
5月14日,记者跟随老余走到施工便道的尽头,进入堰塞湖必须乘船,老余给堰塞湖上游的禹里乡朋友打电话调来船。王燕搭乘记者租用的快艇,终于可以越过堰塞湖回板房区看看家人。
快艇开出15分钟,湖面从50米宽扩展到有两三百米宽,这是唐家山堰塞湖最开阔的一段。湖面上不时冒出排排枯黄的枝丫,偶有几栋只剩半截的楼房、几根电线杆,惨白地露出水面。
“这是地震前半山腰上的树木和建筑。”王燕说,“整个乡镇都埋在水下面20米深的地方。地震时,漩坪乡内宽不足百米的湔江突然水涨,仅仅三天的时间,整个漩坪乡被完全淹没。”
住在山上的留守漩坪乡民,生存颇为艰苦。记者在便道上遇到了景家村的张吉财,为了回家,他的背包里预备了好几日的干粮。在一个叫杨家沟的地方停下后,他花一元的过河费,通过滑索过河,然后再走50公里山路才能抵家。
细细的滑索下,是湔江里凸出棱角的礁石,掉下去就粉身碎骨。而震前,他从山上到漩坪,再走公路到北川老县城,不过十几公里。
快艇疾驰,半小时后,到了堰塞湖的尽头———禹里乡码头。
禹里乡本没有码头,浅窄的河道并不适宜行船。如今,唐家山堰塞湖上,已划出航道,划归绵阳海事局管辖。
码头前的告示显示,该码头的船只通到漩坪附近的几个小村,方便乡镇被淹后的山民出城,船票一至两元。码头工作人员说,他们都是水淹之后,接受政府的培训,才学会开船的。
禹里乡政府所在地叫治城镇,镇中心是一座大桥。从大桥上环顾四周———禹里乡城笼罩在一片枯黄灰白之中,这是一种被泥水浸泡后晒干的颜色。
而两岸被洪水淹过的角楼千疮百孔,地面和墙上还残留着泥浆风干后的土锭。在禹里乡场镇,大片的板房很少见到,轻便的帐篷却沿路漫山。
当地居民说,去年唐家山应急抢险时,禹里乡海拔786米以下全部撤离,全乡1.45万人迁移了5000多人。此后一年,堰塞湖水位反复涨落,禹里乡又数次遭淹。半山上的禹王庙,是镇上唯一未被淹没的建筑。至今,涧江村、紫阳村、水秀村等沿湖村落仍有几十户民房泡在水中。
由于担心被淹,堰塞湖边的不少商铺店主,都在山上备有帐篷。一旦水涨,就立即往山上跑。由于乡里至今未公布重建的消息,很多村民只能拿着救灾补贴,自己用木头建起临时住所。
与此同时,交通本不便的禹里乡,因堰塞湖而变得更加隔绝。
目前,禹里乡可通过擂禹、都开、都汶三条道路外出,但路况都很差。两条县境内的通道(擂禹路、都开路)都只能过小型四驱越野轿车,载重大车根本无法通行,雨季行车更无保障。而都汶路则需绕行700公里,运输成本极大。
一名卖涂料的老板说,仅以一桶油漆来算,地震之后绕道运输使成本上升了20元。在擂禹路上,一些货车载着马匹上山,司机们告诉记者,因交通不便,动物驮货已成为当地来往峭壁运输的有效方式。
交通不便妨碍了灾区物资运输,大大制约了禹里乡的重建步伐。这让乡政府和援建单位都很着急。
目前,从禹里到绵阳的车费需要100元,考虑到油耗、车辆磨损及行车风险,100元并不算多。但对禹里人,价格实在太高。当地村民说,出行,只能更多地选择步行,但从禹里步行至擂鼓镇,最少需10小时。
按最新通过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方案,唐家山堰塞湖被规划为未来的核心景点,禹里乡将作为配套服务中心之一,发展水上旅游。四年后,水上交通将成为禹里乡对外的主要方式,302省道也会延伸至此。
但眼下,“不再被淹,交通能像过去一样”,是当地人朴素的梦想。在乡民们的眼里,传为大禹故里的禹里,如果最后如漩坪乡一样淹入水中,这将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治理开发抉择不断 鲜为人知的是,处理唐家山上的“悬湖”,每一步都伴着争议和抉择。
第二路记者抵达北川时,唐家山堰塞湖一期明渠清淤工程,已近尾声。而这只是唐家山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的第一部分。
挖除还是保留,是首被讨论的问题。曾有人便提出,将唐家山堰塞湖彻底挖除,一劳永逸。但按照国家定额,挖一方土的成本不低于10元,上千万方的土,所需资金不少于一亿;而挖除的土方如何处理,同样棘手。
因此,专家们更倾向于,先做好堰塞湖的实地勘察和风险评估,存在溃决危险的,以“疏导、引流、降水”的方式逐步解除危险;而相对稳定的中小型堰塞湖,则作为景观及科研样本加以保留。
支持这一观点的最好例子,是大小海子。1933年叠溪地震形成的大小海子,是两个稳定的堰塞湖。其坝体虽局部溃了,但残留的坝体依然稳定,去年的汶川地震亦未对其造成太大影响。
四川省水利厅建管处处长梁军认为,通过安全评价后,对不具危险性的堰塞体,可以不管它。他建议,随着时间推移,正面处置堰塞体的方式,“尽量不要采用。”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泥石流研究室副研究员陈晓清也建议,在对堰塞坝稳定性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算一下堰塞湖处置的社会经济账、环境账,“挖除后对环境、对下游老百姓的影响有多大,是挖除还是保留的影响大,这是可以比较的。”
基于此,对堰塞湖的后期处置,更多地指向了开发和利用。比如唐家山,其目前的开发思路便有二:
一是保留堰塞湖。当地政府正积极推进,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与唐家山堰塞湖联合打造成5A景区;二是开发水电。记者了解到,当地政府地震前就规划在唐家山上游四五公里处修建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漩坪电站,“已经进行到预备阶段,结果因地震搁置了”。地震后,该计划是否重启,仍在研究中。
但无论是搞旅游还是建电站,都面临系列挑战。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来自次生灾害的威胁。据四川水利勘测院勘测,目前约有90万立方的散岩依附在禹里的山体上。“如遇上大余震、暴雨,或者山洪,这些散岩就有可能随时倾入堰塞湖,导致水位上涨,最终将诱发决堤溃坝。”
中科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对本报记者表示,地震造就众多地质脆弱地带,面对7月至9月的主汛期,滑坡、泥石流等势必多发,如何增强堰塞坝体的安全性,赶在汛期前除患,需做好应急预案。
然而,堰塞湖治理工程的招投标,从方案设计、地勘等,都要进行评审然后上网公示,造成工作周期相对延长。
而目前灾区各地方水务部门承担的任务,首先是保证饮水安全,修复震损水库,然后才是堰塞湖安全整治。“堰塞湖只要不涨大水,不形成溃堤,问题就比水库小”。
但单纯依靠水务部门来进行整治,并不现实。
四川省水利厅建管处处长梁军直言,河道治理不在河道本身,要水利、国土、环保、林业这些部门来综合考虑。
他认为,如果没有国土和林业部门的协助,“一遇到暴雨,形成泥石流就会堵河,就成了水利的事,这样是处理不完的”,“我们现在最差的地方就在于多部门协作的联合整治,一说到堰塞湖、河道堆积体就好像成了水利部门的事”。
资金问题也可能成为后期治理的难题。梁军介绍,目前发改委已批的唐家山治理三步走方案,总共耗资是1.6亿。其他大大小小不等的堰塞湖要处理完,有的需要几千万,有的要几百万,势必花费巨大。
另一个隐蔽的困局是,对堰塞湖的治理和开发,必然会产生各方的利益角逐。
“堰塞湖所在的上游区域,老百姓希望保留那一湖水,搞旅游开发;但下游的老百姓则会因此缺乏安全感。各方面的利益平衡,这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协调。”
而目前的局面是,7月至9月是灾区的主汛期。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当务之急,仍然是抓紧险情排查处理,保证堰塞湖安全度汛。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下达的计划,在今明两年要全面完成29座堰塞湖的后续处置,而今年5月底前,必须对有安全威胁的所有堰塞湖处理完毕。
至记者5月20日发稿时止,唐家山明渠清淤主体工程和扫尾工作全部完工,并已初步通过验收。而整个绵阳市需重点治理的13座堰塞湖,都将在今年汛期后开始实施预定整治方案。
-震区堰塞湖概貌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5市(州)境内共形成104座堰塞湖(体)。
四川省水利厅4月13日统计的一份名为《104座堰塞湖后期处置现状表》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8座不复存在;有37座已不具危险性(在标准洪水下,对上游淹没和对下游防洪均不构成威胁或都可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尚有29座需进一步进行后期治理(存在防洪与淹没风险,上下游城镇、土地、公路等专项设施不满足防洪防涝的要求)。
在需进一步开展后期治理的29座堰塞体中,有13座堰塞体已完成稳定安全性评价工作和工程整治设计,9座正在进行施工,还有7座堰塞体已开展稳定安全性评价工作。
根据“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四川省将加大堰塞湖治理力度,力争今年把现存蓄水量大于100万m3
的9座堰塞湖治理完成,保证今年防洪度汛安全;并在今明两年陆续完成蓄水量小于100万m3的堰塞湖治理工作。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省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等5市(州)境内共形成104座堰塞湖(体)。
四川省水利厅4月13日统计的一份名为《104座堰塞湖后期处置现状表》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8座不复存在;有37座已不具危险性(在标准洪水下,对上游淹没和对下游防洪均不构成威胁或都可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尚有29座需进一步进行后期治理(存在防洪与淹没风险,上下游城镇、土地、公路等专项设施不满足防洪防涝的要求)。
在需进一步开展后期治理的29座堰塞体中,有13座堰塞体已完成稳定安全性评价工作和工程整治设计,9座正在进行施工,还有7座堰塞体已开展稳定安全性评价工作。
根据“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四川省将加大堰塞湖治理力度,力争今年把现存蓄水量大于100万m3
的9座堰塞湖治理完成,保证今年防洪度汛安全;并在今明两年陆续完成蓄水量小于100万m3的堰塞湖治理工作。(本报记者徐剑桥谢庆裕 四川绵阳、成都报道)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