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本报讯(王永强高帆记者王亦君)“今年春天,我依靠镇里提供的小额贷款,在家乡种桑养蚕,第一季就挣了8000多元,发展生态农业让我尝到了甜头。”5月28日,站在自家的桑园里,河南省淅川县寺湾镇的张定杰高兴地对记者说。
从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到利用家乡生态优势带领乡亲致富,张定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角色转换。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该县每年约有1400多名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回乡,成为当地不少家庭的负担。但现在这种情况已明显缓解,这得益于淅川县立足本地实际,既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当做民生工程来抓,又将大学生待业当做机遇,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投身县域经济建设。张定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尽管淅川的工业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但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大学生就业,解决了许多家庭的民生问题;通过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又促进了县域经济大发展。”淅川县县委书记袁耀生说,去年以来,淅川县实施的以创建百个企业吸纳千名大学生为内容的“百企千人”计划,目前已收到明显成效。
该县引资建成的淅川水泥7.5兆瓦纯低温余热电站、淅川县九信电化有限公司2×25500KVA电石炉工程等50余个项目,解决了800多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2007年,淅川县出台了大学生培训方案,对新毕业大学生进行形势分析、实用技能、从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邀请成功企业家到县内为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创业过程中的感悟、经验和教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007年夏,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杨宏伟筹资6万元,建成120亩葛根种植基地,养奶牛18头,成了一名“创业状元”。2008年春,杨宏伟在县里的帮助下,引进一条牛奶生产线,建成了“宏伟乳业有限公司”。由于具有地处河南省丹江湿地生态保护区的优势,该公司生产的奶产品畅销省内外。一年多来,淅川有15名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了“老板”。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大有可为,也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大学生搞养殖种植,催生了一批批“羊倌”和“林管”。
毛堂乡的刘长民,毕业于河南林业学院,家乡的种茶产业很早就吸引了他,但刚刚毕业的他苦于缺少发展资金。2008年,淅川县帮助刘长民获得了6万元小额贷款,在家乡承包荒山100亩,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建成了规范化茶叶基地。今年他又贷款两万元,办起茶馆。如今,荒山滴翠,茶园飘香,刘长民享受到了创业的甜蜜。
毕业于南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马蹬镇小草峪村的马伟,在镇里扶持下当起了“羊倌”,年收入5万余元。为保护丹江生态,他还推行“圈舍+基地”的养殖模式,开了淅川“种草喂养”的先河。目前,淅川共有40多名大学生到农村发展种植养殖业,不但找到了就业途径,还成了“绿色渠首”的守护神,为“一江清水送北京”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