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援建干部崔学选和北川的3个“家”

2009年05月31日06:5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本报记者姜明郑先聪李晓东回到潍坊,崔学选闲了下来,妻子围着他,举案齐眉,形影不离。

  妻子宋伟说:“结婚20多年,从来没有像这半年多一样,一家三口整日在一起。”

  团圆了,便是家了。辛酸的是,崔学选的这个“家”,安在医院的病房里。


  崔学选,潍坊市建设局局长,山东对口援建北川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助理,一个专为灾区群众筑巢安家的人。

  住进病房,崔学选老是闹着搬出去。他心中,牵挂着遥远的北川,牵挂着他挚爱的3个“家”:桂溪乡、北川新县城、孤儿的家。

  作为妻子,宋伟的痛苦不会少于崔学选。老伴身体上的疼痛,她感同身受。还有一种痛苦只有她来独自担当:前往探望的人太多,她必须得“冷酷”地挡驾。尽管,来人都满怀真诚,尽管,老伴也想见见他们。

  能挡的都挡了,所有的人都心存遗憾,但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她,留下手上的花篮,默默地离去。

  还是有一些人享受了特别的待遇,比如来自北川3个“家”的客人,宋伟把他们带进了病房。崔学选见到他们,很高兴,他们走了,崔学选又常常提起他们。提起时,很亢奋,就像见到了他们。

  见他们的时候,崔学选被打了杜冷丁。凭自身的精力,他已没有办法支撑一场哪怕只有5分钟的谈话了。

  但记者还是来晚了,医院近日已下了措辞严厉的禁令:暂停一切会客活动,否则后果严重。

  2009年5月26日,专程从成都赶往潍坊的记者见到宋伟,请她带一句话给崔学选。神情极度疲惫的宋伟,礼貌地予以回绝:“老崔听到这话,一定会很激动,病情肯定会加重,他现在再不能经受任何刺激了。”

  其实记者想对他说:我们刚从北川过来,北川人民十分想念您;两天后的5月28日,是您到北川一周年的日子,北川人民、四川人民祈愿您早日康复!

  宋伟歉意地说:“谢谢你们还记得他入川的日子。本来,今年的5月28日,老崔是想带我们母女去北川的,一来看看那个他曾工作过的地方,二来,将他住院期间来看望他的北川朋友留下的慰问金还回去。他说,我怎么能收灾区人民的慰问金呢?”

  崔学选患的是结肠癌,癌细胞已经扩散,截至5月26日,他已整整3个月水米未进,全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

  地点:桂溪乡

  时间:2008年5月28日-7月2日“只要有一名受灾群众没住上板房,我们绝不能搬进去”

  ———崔学选(时任山东潍坊市援建北川桂溪乡指挥部指挥长)5月28日,端午节。这一天,距崔学选第一次到桂溪乡刚好整整一年。

  这一天,崔学选躺在潍坊的病房里,与病魔作最痛苦的抗争,他的心里,惦念着千里之外的北川。

  这一天,桂溪乡党委书记廖凯说起这位曾经并肩战斗一个多月的山东汉子,十分动情:“他是为了我们灾区群众没日没夜操劳,拖垮了身体,延误了治疗时间啊。一定不能忘了他。”

  廖凯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崔学选的情景:一个穿迷彩服的汉子弯腰在一张矮桌上比划,对廖凯说的第一句话让人心热:“你找一块地方,我一个月给你搭好板房,让所有老百姓搬进去。”

  困难超出了崔学选的想像。山路崎岖破碎,材料很难运进来;没有足够的平地来搭建板房,集中搭建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不方便;还有天气,要么烈日炎炎,要么雨水浸泡,对于住在帐篷里的援建者是极大的考验;更要命的是水土不服,这些山东的汉子吃不惯四川的辛辣饮食,一个个腹痛拉肚子。

  对于54岁的崔学选来说,要把这些困难一个个克服,需要“拼命”。

  “崔局长平时很随和,但对工作要求很严厉。”潍坊市援建桂溪乡工程建设组副组长孙学明清楚记得崔学选那次大怒。那天,崔学选照例到援建点查看安置板房建设工程进展情况。当看见有些窗户微微变形,当即黑下脸来,要求工地负责人:马上拆下来,查查发货单,退回发货单位,并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当时板房建设板材从山东省内通过铁路运到桂溪,需要六装六卸,运输成本巨大。如果退回原单位,光运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但崔学选不为所动,硬是把那批建材退回了山东。崔学选说:“我们绝对不能做昧良心的事!”

  当时板房建设的主要做法是集中建,但桂溪全乡均为山地,山高路陡,居住分散,如果专辟一块平地来集中建板房,对援建人员来说不是难事,但对群众来说,麻烦大了:他们怎么恢复生产?难道让他们白天上山回地里干活,晚上再下山来住宿?

  崔学选决定:“宜散则散,宜聚则聚”,板房主要建在群众的耕地旁,而集中的空地,用来建学校、卫生院和文化站。这样,一方面方便群众就地生产自救,另一方面

  解决了建设用地稀缺的难题。

  古坊、沙窝、八角、渭沟、林峰、杜家坝、凤凰、黄莺、金星……桂溪乡散布在苍茫群山中的18个行政村,迎来了在崔学选带领下肩挑背扛板材爬上山来的潍坊人!很快,蓝顶白墙的板房在山间星罗棋布。

  为了勘察地形,崔学选冒着余震、滑坡和飞石,踏遍了桂溪乡每一片土地。

  6月中旬的一天,崔学选与司机袁轲驱车前往严重受灾的渭沟村,车到山神庙,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突然听到前方轰隆隆一阵响声。泥土裹挟着巨石飞泻而下,转眼间就把前面的路堵死了,沙土与碎石打在车顶砰砰作响!

  路太窄,车无法调头。崔学选下车,一边躲闪飞石,一边指挥袁轲倒车。袁轲好不容易将汽车退出来,下车时全身衣裳已被汗水浸透,崔学选也成了一个泥人。回来后,从来不喝酒的袁轲,将一大杯白酒一饮而尽。

  有人问崔学选怕不怕。“怕,谁不怕?但工作总得有人干呀,我们到这里来,就要承担起我们的责任。换了别人,也是一样。”崔学选说。

  时间紧,任务重,崔学选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一两点钟,早上6点又开始。

  时值夏季,当地多雨。大雨,帐篷内积水没胫,崔学选与同事们只能穿雨靴涉水居住办公。天晴,帐篷如同蒸笼,温度达到40多摄氏度。白天,崔学选每天要巡查十多个建设工地,一天下来,皮肤晒得红肿,痛痒难忍。晚上,山区蚊虫怎么也赶不走。作为潍坊市抗震救灾援川建设前线指挥,崔学选定下的第一条规定就是:“板房建成后,必须首先让受灾群众住,援川建设人员要坚持住帐篷!”

  水土不服让援建者们吃尽了苦头。腹痛、拉肚子大家都习以为常,但对崔学选来说,这却成了致命的疏忽。

  “老崔原来就有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原来坐沙发也要加一张硬木板。到这里后睡帐篷行军床,经常腰疼,开会也站着开。”潍坊援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姜新刚回忆。在指挥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桂溪村支部书记王太树,则经常在晚上看见老崔紧捂着肚子,表情非常难受,还抓出一大把药咽下去……

  正是缘于崔学选的严格要求,潍坊市援建队在桂溪乡创造了山东乃至全国援建四川地震灾区的多个第一:第一支展开施工的队伍、第一列运抵板材专列、第一个把指挥部设在最前线、建起第一间板房、第一个交付使用的板房小区、第一家复课的板房学校……

  到7月份,潍坊援建人员在桂溪乡共建设板房3369套,其中安置房3041套,学校3所,还有一批生活配套设施。9月24日,北川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桂溪乡板房无一倒塌!

  7月初,崔学选离开桂溪乡,赴任北川新县城建设组组长时,桂溪乡的板房已全部建成,老百姓陆续搬了进去,崔学选兑现了“一个月让老百姓全部搬进板房”的承诺。

  而当他离开时,崔学选一天也没能住过桂溪乡的板房。

  2008年6月8日是端午节。廖凯想请崔学选和援建者们一起吃饭过节。崔学选说,算了,还是我们请你代表桂溪乡老百姓吧。饭桌上,有记者来采访,廖凯把摄像机镜头对准自己,端起酒杯,对援建者的妻子们说了一句话:“后方的嫂子们,你们的丈夫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他们和我们一起吃苦,给我们建住房,给我们带来希望!”

  说完,廖凯禁不住泪流满面。崔学选和他的山东汉子们也哭了,就着泪水迸发一句大吼:“干杯!干!”

  地点:北川新县城

  时间:2008年7月3日—9月6日“要把北川新县城当成家乡潍坊来建设”

  ———崔学选(山东省援建北川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助理兼北川新县城建设组组长)红火的5月,安昌河畔生机盎然。安昌镇东南2公里,刚刚收获后的原野上一片忙碌,临时便道将土地切割成若干个工地,北川新县城建设在这里拉开帷幕。

  山东援建者都憋着一股劲,尽快建成新县城,完成崔学选的心愿。明年10月前,北川新县城将完成工程量的85%,公共设施将基本完成建设。

  去年7月3日,崔学选被任命为山东省援建北川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助理兼新县城建设组组长,承担援建任务中最重的一块,也是“建设一个新北川”最为重要的内容。

  “要把新县城当成家乡潍坊来建设。”崔学选从容笃定,“北川就是我的家。”

  选择崔学选担此重任,是因为他熟悉城市建设,经验丰富。崔学选担任潍坊建设局局长4年间,是潍坊城建史上投入最多、项目最集中、建设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崔学选搞城建,通常是白天看工地,晚上开会,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有时凌晨两三点,他还在用车灯照看工程。潍坊市建设局因此有了“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法。

  “应该从选址规划入手,用最短的时间将新县城建起来,让群众安居乐业。”县城要建多大规模,怎样建,崔学选每时每刻都在思考。

  他带领小组人员提前介入,对北川老县城公共基础设施、人员分布等情况认真摸底,并多次与绵阳及北川有关部门座谈沟通,获取第一手资料。这是审慎,更是求实。

  第一次与北川对接,崔学选便态度鲜明:“只要有一户群众不住进永久性住房,我们就住在板房里。”他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走遍了北川的所有乡镇。每到一处,他都认真倾听群众对新县城的期盼,认真思量如何将羌民族的元素保留到县城建设中。

  当时的北川新县城正处在选址论证的关键阶段。对每一个可能的被选地址,崔学选都一一踏勘。从擂鼓镇到桑枣镇,从永安镇到板凳桥,每一处,都留下了崔学选深深的足迹。

  崔学选走访选址地村民,一天走上几十公里,其间还不断与北川和规划单位进行对接。在黄土镇顺义村踏勘,当地沟渠纵横,面临一条深沟,随行人员担心他过不去。崔学选却说:“你们能过去我就能过去。”结果岁月不饶人,他掉进了水沟里。崔学选就穿着湿裤、湿鞋工作了一整天。

  那段时间,崔学选是山东援建前线指挥部最忙的人。他白天踏勘,晚上查阅资料。工作人员耿天瑜感叹:“崔局长太敬业了,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2点以后,每天都熄灯最晚。”遇到难题,崔学选总是说:“哎呀!没问题,想个办法就办好了。”

  县城建设组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近百页的北川新县城建设方案设想文稿。从县城生态、环保、文化建设,到单体建设、抗震性、城市绿化、公共设施配套,崔学选和他的小组成员无不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

  “这些设想和建议太重要了。”当新县城设想成果提交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时,院长李晓江由衷地赞叹,材料翔实,思考深入,这些成果为新县城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有了崔学选他们的铺垫,一个羌族特色鲜明、现代宜居的新县城正喷薄而出。

  正当崔学选准备在北川新县城大干一场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击倒了他。赴川援建后,崔学选的食量越来越小,腹胀越来越严重。去年8月初,腹胀加剧,左下腹阵阵剧痛,他却把其当作一般的胃肠炎,吃点消炎药,继续高强度工作。

  到8月7日,崔学选开始持续腹痛,但他仍然坚持下乡看新县城选址,并与同事张须义开玩笑:“在路上颠一颠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崔学选缺席前线指挥部会议,张须义发现崔学选趴在宿舍床上,满头满身都是汗,自己掐着虎口。张须义赶紧把他送到绵阳市中心医院,打了4天吊针,第5天肚子不疼了,崔学选坚决要求出院。全身检查就因为要多花两个小时,他再一次放弃了挽救病情的机会。

  在前线指挥部,崔学选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省前指的各项协调工作,管理制度,新县城建设的前期准备等。9月6日晚,崔学选再一次剧烈腹痛,为了不影响同事,他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叫上司机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很快查出是癌症,前线指挥部决定立即将他转回山东治疗。

  当崔学选被担架抬上飞机的时候,他还嘱托县城建设组单军,“抓紧时间和中规院对接,中规院有什么问题和要求尽快向省里汇报。我呆一段时间马上回来。”

  9月8日,崔学选接受了第一次手术,主治医生走出手术室后连声叹息:太可惜了,晚来了一个月……

  2009年3月27日,医生准备做第二次手术时,惊见癌细胞已遍布腹腔……

  病倒了,崔学选仍然念念不忘新县城开工之前的“三通一平”工作。前往探望、知道确诊结果的援建人员心里很难受,忍住悲痛,纷纷向崔学选承诺:“您放心,我们一定将新县城建设的每一件事情干好。”

  崔学选的工作态度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山东援建人员。

  春节的时候,崔学选给前方的援建人员发了一条短信,要大家不要去看他,他很快会回来,与同事们一起并肩战斗。

  住院期间,崔学选时时念叨着北川新县城什么时候开工,他做梦都想见证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他常对妻子说:“我要赶紧出院回北川去,新县城还等着我建呢。”

  地点:孤儿汪华等的家

  时间:2008年6月1日至今

  “你们看看这块腊肉,为了灾区人民,我们该流血就流血,该流汗就流汗,该流泪就流泪!”

  ———崔学选(6个孤儿的“崔爸爸”)5月14日下午,在山东潍坊市人民医院,当汪华出现在病床前,身体极度虚弱的崔学选立即两眼有神了:“你怎么不提前打个招呼?现在桂溪怎么样了?你姐姐和弟弟、妹妹还好吗?”他抓住汪华的手,连声直问。

  汪华几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才能保持脸上的平静。她把一家人在北川桂溪板房新家的合影照拿给崔学选,又说了一些“请崔爸爸保重”之类的话。十几分钟后,当她走出病房,泪水夺眶而出。

  一年之前,汪华与崔学选素昧平生。地震之后,潍坊人援建桂溪,崔学选就成了汪华的“崔爸爸”。

  汪华的“家”是个孤儿家庭,有6个孩子:27岁的汪美、20岁的汪华、18岁的贾小华、16岁的贾小兵、10岁的贾小李、4岁的张关林,他们来自3个家庭,是姑舅表姊妹,地震夺去了他们的父母,摧毁了他们的家园。6个孤儿地震后组成一个特殊家庭,在大姐汪美的带领下度日。

  在地震后第一个儿童节,在北川桂溪乡的帐篷里,汪美、汪华和弟弟妹妹们第一次见到了崔学选。

  这天,一位50多岁、身材高大的男子带着玩具和书包,来到帐篷前给每一个小孩发放。这个男子就是崔学选。

  汪美姐弟们后来才知道,他是潍坊市建设局局长,是潍坊市援建桂溪乡队伍中最大的官。他们也跟着大人们叫他“崔局”。

  这以后,崔学选经常来到安置点,“住在帐篷里潮湿吗?热吗?有什么困难吗?”无论哪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似乎总会出现。

  6月中旬,4岁的张关林突然发高烧。在安置点,汪美找了当地的乡村医生,找了到灾区服务的医生志愿者,整整4天也不见好转。就在汪美有些绝望的时候,崔学选出现在帐篷前。

  他摸了摸张关林的额头,什么话也没有说,背着张关林就往指挥部跑。烈日下,崔学选的身上全部被汗水打湿,额头上的汗水就像断线的珠子不停地往下流。

  后经医生诊断,张关林患上了严重的肺炎,需要连续输7天液。

  张关林输液的帐篷就在崔学选办公的帐篷隔壁。连续输了几天液,孩子开始好转,嚷着要看汽车。崔学选就在帐篷外的一棵树下安了张舒适的座椅,让汪美抱着弟弟输液。有天下午正输着液,天上下起雨,小家伙还是不愿意回帐篷,崔学选就搬来一把伞给姐弟俩撑着。

  七天的治疗,张关林的病好了。回到家,弟弟妹妹们对汪美说:“姐姐,崔伯伯是弟弟的救命恩人,我们要去感谢他。”这时候,孩子们再也不学着大人喊崔局了,都改口喊崔伯伯。

  汪美带着弟弟、妹妹们回到半山上曾经的家,在倒塌的厨房废墟上,用双手刨了1个小时,找到了3块腊肉。拿回帐篷,用水洗干净后,选了一块最好的,送到前线指挥部。

  第一次汪美去送,崔学选说什么也不收。第二天,汪美又背上张关林,再次提着这块肉往指挥部赶。由于头天晚上下雨,到处都是泥泞路,汪美把腊肉举过头顶,生怕泥浆溅到腊肉上。崔学选还是不收,而且还要给孩子们拿火腿肠。第三天,汪美干脆将弟弟妹妹们全部带上来到指挥部,6个人就在帐篷外站成一排说:“崔伯伯,你不收下,我们今天就不回去了。”4岁的张关林急得哭了起来。这样,崔学选才收下了这块肉。

  后来,这块腊肉在指挥部帐篷里一个显眼的地方挂了很长时间,崔学选不准大家吃,他说:“你们看看这块腊肉,为了灾区人民,我们该流血就流血,该流汗就流汗,该流泪就流泪!”

  7月,崔学选安排汪美一家第一批住进了板房。后来,崔学选离开了桂溪,孩子们就再也没见到过他。但当听说崔学选因为身患重病被强制离开,孩子们哭了一宿,商量着说:“如果崔伯伯的病需要换器官,需要什么器官,我们都给。”

  到了今年3月,孩子们终于得知崔学选患的是癌症,而且已经是晚期。汪华哭了:“我们就是借钱买车票,也要去看崔爸爸。”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把崔学选当成了给予第二次生命的“崔爸爸”。

  为了去看“崔爸爸”,孩子们行动起来。听说崔爸爸在医院里吃什么,吐什么。羌族的老人说,玉米粉养胃,而且水磨磨出玉米粉滑润,口感好,汪华就特意步行3个小时到一个有水磨的亲戚家,选了最好的玉米棒子磨成面粉;孩子们有的掏出打工钱,有的掏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买了最新鲜的枇杷,又凑钱买了一张飞机票,以保证枇杷不坏。汪美叮嘱汪华:见到崔爸爸后,心里再难受都不能哭,不能告诉崔爸爸病情……

  5月14日下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汪华告诉崔爸爸,姐姐汪美留在家里照顾年幼的弟弟张关林,自己开面包车挣钱补贴家用,妹妹贾小李已到了山东日照念书,贾小华和贾小兵外出打工。她还告诉崔爸爸,桂溪乡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老百姓已经住进了新修的永久性住房;孩子们马上就可以搬进漂亮、安全的新校舍……崔学选欣慰地笑了。他让妻子凑出2000元钱,硬塞给汪华。

  崔爸爸的嘱托,刻在汪华心里:“这钱给弟弟妹妹上学用,让他们好好学习。回去后一定代我问乡亲们好,告诉乡亲们,我好了就回去看他们!”

  短评

  感恩他的奉献学习他的精神

  作为一个建设者,崔学选建设了无数的家。从山东潍坊到四川北川,从一座城市到一间板房,他都满怀真情,满怀责任投入建设,直至病倒在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线。他谱写了一个共产党员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心怀百姓无私奉献的时代篇章。

  从崔学选身上,我们领悟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从崔学选身上,我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从崔学选身上,我们体会到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真情。

  “为了灾区人民,我们该流血就流血,该流汗就流汗,该流泪就流泪!”“只要有一名受灾群众没住上板房,我们绝不能搬进去!”崔学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朴实的话语,饱含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忘我的奉献,创造灾区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在灾后重建的战场上,无数个像崔学选一样的共产党员,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挺起了灾难压不垮的脊梁。

  崔学选虽然病倒了,可他还牵挂着灾区,还在时刻准备重回援建一线,为受灾群众重建新家园。我们感恩他的奉献,我们更要学习他的精神,并将之转化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无穷动力。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