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美国“中国妈妈”成贬义 专家称应反思教育模式

2009年05月31日11:2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长城在线

  日前, 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Chinese Mom)爱攀比、管太多,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一时间,有关“中国妈妈”的话题引来了各方人士的争论。

  2009年4月17日,一个定居美国数十年的“中国爸爸”乔磊在他的博客上上传了《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一文。不曾想,随即该文就被国内众多网站进行转载。之后,传统媒体跟进,连接刊文探讨中国母亲应扮演怎样角色,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妈妈”形象的争论。

  “中国妈妈”遭贬原因:爱攀比。管太多帖子中提到,华裔家庭的高中生对这个词的理解和感受是:“中国妈妈”特别爱攀比,人家的孩子去学钢琴,自己的妈妈也要孩子去学钢琴。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哈佛、耶鲁,“中国妈妈”就会说,看看人家,你也要考哈佛、耶鲁。总之,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妈妈”永远以别人为标杆,然后让子女去达成妈妈心中的目标。

  主流社会或者说是白人家庭的高中生对“中国母亲”的含义的解释与华裔家庭的高中生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华裔家庭的同学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要妈妈说了算。妈妈就像一只老母鸡,华裔的同学就如小鸡,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白人中学生中是一句讽刺语,而不少华裔学生为此感到烦恼。

  尽管文章中说的是美国教育环境下的“中国妈妈”,但有文章称,相当一部分中国的“中国妈妈”,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时间,不服者有之,反思者有之,共鸣者亦有之。“中国妈妈”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这些妈妈们的教育模式到底如何?

  现实缩影

  母子相处群像

  ●严厉要求型

  “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某某同学多少分?”这是家住徐汇区的朱女士在校门口见到女儿后的第一句话,“怎么又比你高,下次要超过他。”女儿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脸上愁云密布。从小到大,佳佳都在与别人的比较中长大,从幼儿园的弹琴、识字、算术到上学后的成绩、教辅书、培训班,每一项都不能落于人后。妈妈甚至为佳佳制作了一张“赶超某某人”的目标卡,贴在书桌上“刺激”佳佳。

  据上海市一项《中学生家庭亲子冲突的实证与干预对策研究》显示,妈妈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在与母亲的冲突上,因学业问题和母亲爆发激烈亲子冲突的青少年列首位。其中,不少被访者指出,最厌烦“攀比妈妈”,让自己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包办溺爱型

  像许多“80后”独生子女一样,李放的经历具有一种普遍式的典型性——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从考大学、找工作到谈恋爱结婚,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父母都会为他树立一个标杆。而母亲平时对他溺爱有加,上学那会儿,总是守着他午睡,不让其他人发出一点声音。他说自己很烦,母亲把太多所谓“好”的标准塞给了他,以至于有一天,他发现,他甚至已经用这种标准来考量父母。

  他抱怨道:“我妈从小就喜欢拿别人跟我比。我一个表哥考上清华了,她就一直唠叨着说你要向人家学习。2005年时,一个上的大学比我差的堂弟拿了优秀毕业生证,我没拿到,我妈就特生气,打电话说了我半天。连我表哥娶媳妇,我妈都要说那媳妇娶得不错,研究生毕业,长得也好。你以后找对象也要找那样的。”

  ●鼓励民主型

  网友云卷云舒在她的博客里写道:“今天是大妮的生日,孩子22岁了,二妮也20岁了。恍惚之间,如在眼前,两个孩子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可我却是只长年纪,心眼不但不长,反而还丢了不少。但也恰恰是这种感觉,使得我和两个孩子之间越来越近,谈话越来越投机。我们是母女,也是朋友。”她平时就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女儿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一天晚上,二女儿打电话回来和她聊自己青春期遇到的一些问题,她一直陪她聊到11点多。她感到非常高兴,不是帮女儿解决了问题,而是欣慰女儿的信任。她写道:“虽然自己的路,最终要自己来走,任何人也无法代替,即便是亲人。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却是家长应尽的义务。”

  ●自由“放羊”型

  刘琳(化名)的母亲大概算得上一个“另类”了。 “我妈基本不管我。”QQ上,刘琳打过来一个笑脸符号。读高中时,由于她所在的中学实行“不补课”、“不拖堂”的素质教育,她一直玩得很疯,而母亲对此也不多加干涉。连模拟考试没进全班前20名,母亲都只是淡淡说了句:“要不行,就去读大专吧。”

  在刘琳的记忆中,母亲的教育观是“只要大方向上没有偏差,就不会多加管束”。她觉得,这种“放羊式”教育还挺成功的。至少,母亲能以母亲的方式让她意识到自己想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比如选择工作而放弃读研,比如放弃家乡的稳定工作而选择在北京打拼。

  每天,母女俩都要在QQ上聊聊天。聊的内容大多是关于某道菜的做法,或是网上最新流行的电视剧。她说:“我想,有时候即使是最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母亲,为了能贴近儿女,也会试图去扮演儿女的角色。换句话,我有时想,我妈可能不是真心喜欢上网看片和玩飞信,她是因为我喜欢,所以才去喜欢。” 

妈妈留言

  网络平台倾诉

  ●苦恼者

  杨旭:我也不知道我该怎么教他。  

  小路:对于当代中国家庭教育模式很是迷惑!有时甚至不知所措。该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啊?

  匿名:当妈妈很容易,当一个合格的妈妈很难,当一个优秀的妈妈难上加难。

  ●坚持者

  小潘:没听过“慈母多败儿”吗?中国古人的话还是挺对的。以后我们家孩子要不听话,也得打。

  朱满琴:我是一个单亲妈妈,儿子今年读初二,我和儿子的关系处得比较好。我俩平时无话不谈,有时玩起来就像姐弟俩。儿子平常也很关心我,但我做错事情他也会批评我。我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简单,只要他尽力就好。但对他的身体和培养他的思想品德都看得比较重要。我希望将来我儿子过得开心,健康,平安就满足了。

  兜兜的妈妈: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自然而然有这样的想法,希望他们快乐,但更希望他们今后有出息。毕竟,今后社会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没有社会地位,在中国是绝对快乐不起来的。

  ●反思者

  陈芳:我的教育,是个问题。

  吉娃娃:我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工作轻松,生活富足。但是,强求的意志不一定是能完美实现的,即使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按照自己的设想帮助孩子顺利地走完他的前半生,但是,后面的路还要靠他自己完成。

  于艳:我一直觉得自己为了孩子好,替他安排好所有的事就免得走弯路了。哪知道他一点也不领情。现在想想,我应该多听听他想要做什么。

  根据人民网策划的“中国妈妈”竟成贬义词?中国式家庭教育调查问卷显示,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其次是思想品德、个性,学习仅排在第四。并非如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

  此外,在决定孩子是否参加各种课外班的选择中,有52.8%的人表示经常是由孩子决定,只有12.3%的人从不让孩子做决定。

  从网络调查可以看出,“中国妈妈”的真实心声与以往我们所设定的形象并非一致。

  网友反应

  母亲角色解读

  ●支持

  lzjtay:据说中国最焦虑的人群是做了母亲的女人,她们总在为孩子担心,总在为孩子们计划未来。她们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施过度保护或管教,以至于严重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她们的口头禅基本上都是:我这样做是为你将来好。

  湖北荆门网友:说得很对,中国家长其实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玩具,牺牲孩子的快乐来满足自己那种变态的虚荣感。也就是所谓的自己孩子学习好,有出息。当孩子大了,成功了,发现他们最快乐的童年已经过去,自己不管如何成功,也找不回当年的快乐。

  王金康: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管得太多太死,不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愿望,对孩子赋予过高的未来期待,过度的物质溺爱。

  ●反对

  勇敢的jerryliu:想起了高中的一篇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们不懂这个道理以后会吃亏的。

  聊一阳指:养儿方知父母恩。管是爱的一种表现!

  Ada:文化不同而已,我老妈在我小时候也会这样说,某某家的孩子有哪些优秀的地方。我也会烦拿我去跟别人比。不过长大了我并不觉得我妈妈不好,更不会埋怨,因为我知道妈妈的心是希望我有一个好的人生。也知道她是爱我的,这一点中外妈妈都一样,不要在母亲这一点上贬损中国的母亲。美国母亲好,中国母亲一样好。

  QQ:中国妈妈最伟大。她们对孩子无私奉献!小树需要精心栽培,长大了就可以任凭自然发展。

  ●中立

  国宝: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中国“妈妈”却是世界最伟大的妈妈。但在教育方式上,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爱攀比,以最好作为标杆,无形给孩子增加了压力。不能正确对待孩子会给他心灵带来创伤,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成长要引导,不要造模型,靠自己发挥,不要按你的设计让孩子去钻,这样孩子有反感,费力不讨好。

  一概不知道:我觉得这种矛盾在很多亲子关系中都存在,只不过因为中国千年的“家长制”更突出些。离开父母生活一段时间是个比较好的办法,孩子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个认识,家长也可以在想念中体会孩子的不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沟通,孩子要向父母证明自己(只是说不要管我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是没有用的),父母也应该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不能一味以“我为你好”为借口来控制孩子的一切。

  总之,这需要双方互动,对峙或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小塌鼻儿狗狗:中国人口众多,各种自然资源和资源都相对贫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随处可见,很多东西你不争就会被别人拿走。归根到底“中国妈妈”的心态问题还是由国情决定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也苦了孩子们啊!

  匿名:因材施教,中国妈妈的教育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相信,动了脑筋的教育总比不花心思的教育来得要好。

  专家调研

  教育模式反思

  2005年在武汉市举行的“楚才杯”国际中小学作文比赛中,有3000名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吼”等形象。将自己妈妈“妖魔化”的背后,透露出学生面对家长们强迫“培优”的无奈。450余位妈妈参加了手机短信调查,寻找问题根源。

  近日,在中央一套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就突出反映了母女之间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相互碰撞。母亲总是试图扮演掌控和指挥的角色,她们坚信孩子的理想主义一定会在自己的经验主义面前折戟沉沙,每对父母与孩子都在PK。较量的结果只有靠实践来证明。

  如今,对于母亲的记忆在另一种文化观的比照中得以重新梳理,年轻的新生代妈妈们也由此深思所应扮演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中国妈妈”的角色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反思和改善她们的教育模式。

  “其实,也不必太妖魔化‘中国妈妈’。”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表示,据社科院社会学所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上海市大多数孩子对父母的评价都是很高的,若以5分为满分,在与母亲的关系方面,89%的孩子给妈妈打了4—5分,在评价父母的教育方法上,也有86%的孩子给父母打了4—5分,77%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但她也表示,对于妈妈们潜意识里“爱攀比”、“爱包办”的倾向应引起关注。

  中学心理老师李秀芬建议:“横向比较也有其必要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家长切忌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假想敌!”。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主张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帮助他们一起开发潜能。

  “中国妈妈”的问题,并不单指母亲,中国的教育模式、代际沟通问题,都值得深思。正如该文作者乔磊所说:严格地说,我笔下的“中国妈妈”其实是一个代名词,它泛指父母,核心的问题是父母应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子女。

(责任编辑:陈天晗)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