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6-02 03:58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5月12日,12名优秀青年作家企盼多时的日子终于到来——成为山西文学院第二批签约作家——手指,就隐现其中,努力地陈述着:来自网络的文学是如何醉人。
幸福像花儿一样 “那时我才20岁。”网络让一个青年的文学生命像花儿一样绽放。
原名叫作梁学敏的手指,是个典型的80后大男孩。在这批签约作家里,他的经历比较有个性:
大学时代学物理;2003年,温暖着网络辉煌岁月的余温,毅然开始在网上爬格子;2004年,一篇文章被《收获》看中发表;接着,退学,然后跟父亲说,“以后你们不用管我了”——从那以后,他不曾问家里要过一分钱……
精神的丰富,毕竟不能代替物质的匮乏。经常吃不饱饭的手指,于是就有了一到饭点儿就在门口转悠,看见熟人就凑上去蹭饭的不堪岁月。
生活是酸甜苦辣,网络却很有人情:手指的第一份工作,是网友给找的,第二份也是……“都是论坛里的朋友,他们喜欢看我写的东西,得知我迫于生计,都伸出手来帮我。”现实中,文学圈有更多的人在帮他:作协、文联的前辈,经常到了饭点儿,就给他打来电话,“过来蹭个饭吧”。
当然,匮乏的物质,同样打不倒坚强的精神。
2004年,他的作品开始攻占传统文学阵地:《收获》《芙蓉》《大家》《文学界》《西湖》《山西文学》《黄河》……有小说被《中华文学选刊》等转摘,有小说入选《收获2004年短篇小说精选》《北大年选2008中国小说》等。
逆势旋转的命运轮盘,开始改变轨迹。如今的手指,有了工作,有了女朋友,过上了好日子,人也长得胖乎乎的。
网络+文学——看来可以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网络“我”有一个梦 人生总有很多第一次。手指上的第一个文学网站是橡皮文学网,网址是从《芙蓉》杂志上抄的。“那时的《芙蓉》有好多小说都是从这个网站选的。我很喜欢那时的《芙蓉》。”手指如是说。
在橡皮文学网,他学着写了第一首诗,学着写了第一篇小说。同样,也结识了许多人:乌青、吴又、叶青、牙签……如今,他们中有的在做网站,有的在写畅销书。2002年某一天,在新小说论坛看了曹寇的小说《喜欢死了》之后,手指突然顿悟了小说是怎么一回事。接着,写了他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租碟》。
2003年的夏天,手指的小说《走到底》(发表时更名为《去张城》),写完就贴在了新小说论坛。让他没想到的是,《收获》的编辑联系他,说是想推荐这篇小说。2004年9月,《收获》发表《去张城》。“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演我们的欲望。”
机会来了,空空的没有目的。而机会到底是什么?在网络上做梦的写手们,一时还不太清楚,但行动早已开始:
网络给了文学一个相对自由宽容的生存空间,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高贵的小圈子并行。网络文学至少在机会均等上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
评论家杨占平在某媒体评论网络文学时,就感言:网络写作近年来受人关注,并且给相对平淡的文坛搅起了波澜,带来了话题,增添了生机。他们的新作层出不穷,市场销售走俏,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了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存在。
是呀,娃儿们长大了,也要开始码字了。
老一辈亦喜,亦忧——孩儿们,知道铁饭碗在哪儿么?
手指没有正面回答,却一直在咀嚼当年明月的时光——“那时候的风气很好,在聊天室里大家可以聊小说聊到深夜……”
生存于梦想之外 “现在活跃于各大文学期刊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小说论坛出来的。”
按照手指的说法,当一个论坛里的人,在传统期刊上发表小说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之后,这个论坛也就基本上完蛋了。
以新小说论坛为例,先是盛可以上了《收获》,然后是张楚,然后曹寇,然后是手指,好像就在集体上了《收获》之后,就没人那么认真地对待论坛了。新小说论坛的任务好像就是为了让这么多人在《收获》上发表小说。
虽然,手指很庆幸在论坛没落之前,在那里结识了很多好朋友。但他最高兴的事情还是:一个原来经常在期刊上看到,并且十分喜欢的名字,突然加你QQ,说他喜欢你的小说。2004年6月《芙蓉》的编辑田爱民加了手指的QQ,手指的小说《我们为什么不吃鱼》随后发表。“许多朋友都去文学期刊做了编辑,毫无疑问,对我的发表很有好处。”2008年,《大家》杂志想做一个80后的栏目,一期发一个青年作家的专辑,在QQ群里发消息,“结果我的两个朋友,马拉和杨遥推荐了我。小说出来后,其中一篇被《北大年选》给选了。”
《水浒传》里宋江上梁山,是为了朝廷招安。现在已然在传统文学期刊里如鱼得水的网络写手们,当初的“奋斗”不知是何初衷?
在这个念头闪过N次之后,终于鼓起勇气向手指提出疑问。在作好被他狠狠PK的准备后,他却很平静地说,“网络对于我来说,其实就是一个工具,只不过比书信方便了许多。”
“网络文学”更像一个标签,贴给谁,谁就必然与众不同。怀疑也罢,欢呼也罢。正如那首老歌:要将今天改变/共你牵手风雨行/伴你一生一世不悔情义长……敢爱敢恨死挨死悭胆粗气壮/从未怨过命一生都打拼……
我想,不管今后的文学道路如何去走,手指肯定会自豪地说:
我来自网络!
本报记者 朱 慧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