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地减少了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本报记者李靖摄
初夏季节,记者来到南疆地区采访,在叶城县依提木孔乡17村,库尔班大叔心中的“三件喜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
自从去年十月份村里通上了公交车,在自家门口就能坐上干净敞亮的公交车走亲戚、逛县城了:“以前出门很麻烦,现在么,路修到我的房子跟前来了,公交车也有了,我的孙子每天都坐公交车自己去上学,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城里人一模一样了”。
刚刚乘坐公交车去县城走亲戚回来的库尔班大叔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以前农民出行,夏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冬天因为有时下大雪,很长时间出不了门。以前老路坑坑洼洼,现在变成非常平坦光滑的柏油路面。村组公交线路全部开通,每天定时定点,风雨无阻,十分方便。”库尔班大叔说:“车开通了,我们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可以直接拿到乡上来卖。农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
如今,跟库尔班大叔一样,新疆农牧区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享受到农村客运公交化带来的好处。目前,全新疆通公路的行政村80%以上都通了公交车,初步形成了以客运站为依托、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村公路网络,成为交通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各族农牧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民心工程”。住上安全舒适的抗震房
“住上抗震安居房,我们晚上睡觉心里都踏实多了,这是托共产党的福!”库尔班大叔激动地说。如今,像库尔班大叔住进抗震安居房的在新疆共有189.5万户,有836万人。
新疆是地震多发区,全区所有县、市设防烈度均在6度以上,7度以上的县(市)达73个,占全区县、市总数的81.1%。2004年以前,新疆农民住房多不具备抗震设防能力。为切实保障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从2004年开始,在全区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加固改造和拆迁重建等方式,全部解决城乡居民的抗震安居问题。
“以前低矮狭窄的土房,12口人住的是32平方米,房子小,来一个客人,5个娃娃只能站在外面。现在政府帮我们改造后,4口人分出去住了,8口人住了52平方米,女儿又分了廉租房,以前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现在是安心休息好自在。”库尔班大叔说出了全村群众的心声。
从抢险救灾到抗震减灾,思路一变天地宽。五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将实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坚持“群众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金融机构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截止2008年底,全区城乡抗震安居工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12亿元。5年来,抗震安居房先后经受住了7次较大地震的考验,无一损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土特产核桃漂洋过海
五月的叶城,正是石榴花红、杏子泛黄、核桃吐绿的季节,田间地头,林荫深处,时时传来一阵阵欢快的歌声。记者来到库尔班大叔的麦田地头,只见麦田间种的核桃一眼看不到边,长势十分喜人。库尔班大叔说:“以前种棉花,一亩年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种核桃一年收入在两万多元,我们的核桃皮薄肉鲜,营养价值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库尔班大叔一口气不停地给记者讲,在过去的30年中,他经历了从面朝荒漠到林果致富,从风沙干旱到生态改良的家乡变化。他扶了扶头上的小花帽深有感触地说:“自有了果树后,叶城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天一个小变样,一年一个大变样。”
据悉,实施优势资源战略转换,让各族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全县83万亩耕地中,精品果园就达80万亩,核桃、杏子、石榴等特色林果业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农村经济中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如今的叶城,仿佛一座瓜果飘香的大果园。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