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德媒侮辱华人引公愤 司法机关阻挠华人诉讼(图)

2009年06月09日10:1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明镜》周刊侮我为“骗子人民共和国”,称在德华人为“间谍”,说孔子教后人“抄袭”;德国司法机关对华人的诉讼又千方百计加以阻挠,“不予裁决”

  《环球人物》杂志:德国对华人公道何在

  本刊驻德国特派记者 刘华新

  2009年4月初,中国留德学者周坚、留德刑法博士研究生黄礼登,分别收到了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于3月28日作出的简短决定——对他们提出的宪法上诉“不予裁决”。由于联邦宪法法院是德国最高级别的法院,这意味着,持续了近一年半的旅德华人控告《明镜》周刊辱华案,在德国彻底受阻。

  《明镜》编造“黄色间谍”

  2007年8月27日清晨,柏林大街小巷的售报亭上,都出现了这样一张画:在一面被篡改成百叶窗的中国五星红旗后面,一名长着丹凤眼的女子,拨开一条缝隙向外窥视。这是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杂志《明镜》周刊当日出版那期的封面海报。黄色的标题“黄色间谍”异常醒目,下方是两行白字副题:“中国是如何侦盗德国技术的”。

  此前几天,周坚已经从德国各大媒体上看到过援引自《明镜》的所谓“中国对德实施黑客攻击”新闻。但当天所见,还是让他分外震惊。

  周坚当即买来这期的《明镜》,一翻开就看到了题为《沙粒原理》的16页专题文章。文章开头用粗体字开门见山地称:“中国的情报机构带着一支间谍大军,正在捕猎世界出口冠军德国最重要的资源——技术诀窍。甚至柏林的联邦政府部门也成了黑客攻击的受害者。联邦政府震惊了——与此同时却无能为力。”文中不仅有对德国情报机关相关人士的采访,还配有大量带有辱华内容的插图。

  周坚仔细阅读后发现,《明镜》文章的构思和策划都很费心机,从军事、安全、经济、法律和人文等多个角度,攻击中国,侮辱华人,煽动德国民众的反华情绪。文章污蔑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黑客,正试图攻击德国计算机”,称在几周前,德国宪法保卫局与联邦信息技术安全局,一起展开了一场数字保卫战——在总理府、外交部、经济部和科研部的电脑里发现了来自中国的间谍程序,“德国政府几乎每天都遭受着来自中国西北部的兰州、南部的广州以及北京的攻击”。

  随后,文章笔锋一转,将矛头指向在德学习、工作、经商的所有中国人,“中国利用80万海外华人进行‘经济间谍活动’。中国人开展进攻,在攻击中截取。他们偷盗、敲诈、复制,恬不知耻地、系统地、心安理得地盗窃西方的精神财产……争得世界市场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不但如此,文章还将矛头指向中国的文化、精神领域。《论语》的“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被诬蔑为“孔子在教后人学习抄袭”;甚至说“毛(泽东)几十年来向他们灌输,所有的东西都是共有的,智慧与智者都不值得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一个‘骗子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怀着成为第一经济大国的雄心勃勃的目标,创意盗窃就成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兴奋剂”。文中赤裸裸的敌意与诬蔑,跃然纸上。

  《明镜》这篇报道推出后,旅德华人很快就感受到它的巨大影响。在一次旅途中,周坚像平时一样打开笔记本,准备写文章。身边的一个德国人得知他是中国人后,表情马上大变,“你的电脑里是不是有偷来的秘密?”另一个旅客也毫不客气地挑衅道:“你们中国人来德国干什么?如果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就让大家看看你电脑里有什么东西。”

  其他许多在德生活、工作的华人,也碰到过类似的遭遇。一位在柏林的中国留学生,在一家德国公司实习时,被匿名举报“用手机拍摄公司的一台机器”。随后,该公司的安全部门命令他停止实习,在家等候调查,不得随意离开柏林。但实际上,这位留学生的手机根本没有拍照功能,他只是习惯性地用手机看时间。一些在德国公司工作的华人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也因《明镜》的这篇报道,遭到同事们非常露骨的敌视……时至今日,《明镜》引起的对华敌意仍在继续。2009年2月9日,在柏林孔子学院的一个报告会上,一名德国青年学生数次向正在作报告的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姜锋博士发难,放肆地大谈“中国人喜欢复制别国的技术源于孔子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将复制作为创造”、“中国人以被别人复制为荣耀”等谬论。显然,他深受《明镜》等德国反华媒体的误导。

  旅德华人维权行动

  《明镜》的反华文章,使德国社会对华人的态度急剧恶化。周坚告诉记者,旅德华人一度“感觉像二战前夕的犹太人”。他们忍无可忍,决定反击。

  2007年10月20日,在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的倡议下,“讲事实,反误导”专题讨论会在法兰克福召开。来自德国各地数十个侨团的华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如何应对《沙粒原理》一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会上,周坚建议诉诸法律。对此,有人表示反对,也有人犹豫不决,原因是德国法律太复杂,势单力薄的华人既找不到可靠的律师,又缺乏充足的诉讼经费。此外,在打官司方面,《明镜》是“江湖老手”。自1947年创刊以来,标榜以“政治批评和严肃政治评论”为宗旨的《明镜》,多次因不实报道引火上身,成为法庭上的常客。因此,它雇了一大批媒体法、刑法专业律师,为自己保驾护航。而且,《明镜》早已是德国公认的主流媒体,就连德国政府也忌惮它三分。 “华人要控告《明镜》,简直就是虎口拔牙。”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旅德多年的余安东老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我20年前到德国时,就有朋友说过,华人想在海外有大发展,必须过两个关,一是敢借钱,二是敢打官司。过了很多年我才明白,对外籍人来说,西方法律中所规定的权利,除非你自己敢于维护,否则就形同虚设,任人践踏。对我们华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跨不出集体维权的第一步,就永远无法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 余教授的这席话,打消了与会者的疑虑,大家决定由周坚负责诉讼事宜。会议最后决定,通过媒体批驳、抗议示威、司法诉讼这3种途径,集体反击《明镜》。

  周坚的确是个合适人选。今年41岁的他来自上海,21岁那年到德国勤工俭学,在柏林自由大学学医。其间,他在柏林工业大学旁听企业经济学,接触了德国《民法典》、《商法典》、《公司法》等法律知识。1998年,周坚弃医从商,自此对德国社会的接触和了解更加深入。但是,他多次遭到德国商业伙伴和律师的欺骗,也曾遭受法庭的不公平对待。这让他看清了德国司法现实中的诸多不公现象,促使他下决心自学法律维权。《明镜》“黄色间谍”报道出台前一个月,他刚刚通过复旦大学的法学本科毕业考试。

  肩负重任的周坚并不孤单。华人准备与《明镜》打官司的消息传开后,很多华人都表示支持,认为哪怕最后在形式上不能获胜,这一行动也必将向德国社会表明华人维护尊严的决心。

  一开始,旅德华人依然希望能通过诉诸媒体、交流讨论等温和方式,获得一些正义、理性德国民众的关注和支持。周坚利用空余时间,翻译了《明镜》的这组辱华报道,让更多不懂德文的华人、国内读者了解《明镜》的诬蔑行径。他还用德语撰写了一篇题为《“傲慢的棕色”反华攻讦》的反驳文章,表示“这种针对亚洲崛起者狂妄的猜疑,来自于‘晒成棕色者的’傲慢与社会偏见,其根源是西方残留的殖民统治者意识形态,这让他们不能平等看待、尊重其竞争对手……”不少华人也参与到撰文反击的行列中来。但是,德国媒体对这些不同意见不登不载、不予理睬。缺少华人声音的德国社会,自然鲜有对华人的理解与支持。

  德国媒体的冷处理让华人意识到,必须走上街头!2007年11月1日,多个华人社团在法兰克福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在汉堡举行抗议活动。11月10日,《明镜》汉堡总部大楼前,聚满了从德国各地赶来的华人。150多名华侨华商和学者、学生代表,严词抗议《明镜》的辱华报道。抗议者联名向《明镜》递交了一封题为《我们不是“黄色间谍”,而只是来自中国的人》的抗议信,要求“《明镜》及其所有需对此负责的编辑和作者,必须立即收回所有针对在这里生活的中国留学生、科学家、员工和企业家的不实言论和猜测臆想”。

  然而,抗议信石沉大海,《明镜》仍然高高在上,对华人的抗议视而不见,拒不纠正错误,更谈不上赔礼道歉。至此,华人面前只剩下一条路——诉诸法律!周坚就这样迈出了艰难的诉讼步伐。

  跨过法律的门槛

  周坚深知,这是旅德华人历史上第一次集体采取法律维权行动,道路困难重重。华人几乎没有自己的律师队伍,仅有的几名执业律师,专业方向都不是媒体法和刑法;德国律师大多不肯接此案,不少人开口就是“德国新闻自由至上”,这起官司打不赢。

  因此,周坚决心自己钻研。他虽然没有德国律师执照,但从读完《明镜》文章后,他就开始翻阅大量相关的德国法律专著和司法案例资料,为法律维权做准备。后来,他还找到旅德刑法学博士生黄礼登协助自己。按照德国法律,2007年11月26日,是《明镜》发表辱华报道整3个月的日子,是刑事指控的最后期限。这意味着,周坚和黄礼登必须在1周之内做完3件事:起草一份严谨而规范的刑事控告书,找到愿意提出刑事控告的华人,赶在最后期限到来前把控告书寄到德国检察院。在与黄礼登共同推敲了控告《明镜》将涉及的许多关键性法律问题后,周坚于11月20日完成了长达十几页的刑事控告书,对《明镜》总编辑施蒂凡·奥斯特、《沙粒原理》的5名作者,以及其他相关责任编辑、图片编辑,提出了4项刑事指控——侮辱、谩骂与诽谤罪,谩骂信仰、宗教组织与世界观团体罪,煽动民众罪,损害外国国旗和主权标志罪。控告书中还附带了民事赔偿申请,要求《明镜》提交保证书,收回和更正辱华言论,发表华人的驳斥声明,给予华人经济补偿和精神伤害赔偿。

  争分夺秒写完控告书后,周坚连夜将其放到华人网站上。天亮后,他马不停蹄地赶到德国东部城市开姆尼茨,寻找《沙粒原理》配图中的5名留学生。他们是受《明镜》文章最直接伤害的中国人,也是极有力的控告人。然而,这5名留学生没有赴约。周坚得知,自从《明镜》将他们的照片配上影射他们为“间谍”的图片说明,并发表在杂志上后,他们担惊受怕,不愿和陌生人接触。

  11月23日,眼看最后诉讼期限临近,周坚又试着联系这5名留学生。当天深夜,他家的电话铃响了——是5位留学生中的一位女孩打来的!其他4位留学生,则通过网络电话,一起旁听她与周坚的这次通话。周坚耐心回答了这位女孩提出的许多问题,直到凌晨3点,女孩才在电话里主动问:“我们能见你一面,当面谈吗?”周坚立即在夜色中冲出家门,买了最早的火车票,直奔开姆尼茨。这次交谈一直持续到中午,女孩最终摆脱了心理阴影,毅然在控告书上签了名。当装有控告书的大信封被盖上邮戳时,女孩如释重负,周坚也感慨万千:“我既为她高兴又为她自豪,这标志着她终于获得勇气,开始摆脱《明镜》给她带来的不幸,重新生活。”

  经过一番周折,周坚还在最后一刻联系到了被《沙粒原理》一文诬为“间谍”的一位华人教授。他毫不犹豫地参与了对《明镜》的刑事控告。11月27日,在刑事控告书如期寄给汉堡检察院的第二天,周坚将一封电子邮件发给德国各地的华人:“这个周末,我们跨过了在德华人不愿、不敢或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的门槛,这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建)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