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考察的“包子”装了啥“馅儿”
为什么如此规范的、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的出国考察,只有诸如"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 ,"(埃及)的河流堆满了垃圾"等莫名其妙的收获呢?
6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陷入“出国考察门”事件的广州海事法院10日下午首次作出回应,称“该院此次出国考察经过严格审批程序,按照上级批准时间、行程和考察主题进行” ,“48万元费用没有超出预算”。
毕竟是法院的回应,听起来有理有据,颇有些滴水不漏的劲儿。不是吗?有经费预算,有国外邀请,有层层审批,而且完全按照批准的行程执行,回国后还形成了考察报告,这样的出国考察难道不是完全经得住检查的吗?至于参观风光名胜,那只是“就近”、“顺途的安排”,虽然不妥,不也情有可原吗?
不过,广州海事法院恰恰回避了网友质疑的关键:考察报告是否为东拼西凑的产物?是否缺乏考察海洋油污染案件审理工作的实质性内容?这一点,网友提供的考察报告原文截图已经给出了答案。而当我们立足于考察报告的滥竽充数,再来看广州海事法院理直气壮的回应,就会发现,结果的荒唐足以推翻程序上的无懈可击。
为什么如此规范的、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的出国考察,只有诸如“南非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 ,“(埃及)的河流堆满了垃圾”等莫名其妙的收获呢?而在原定的“油污案件审理过程中对国际公约的理解和执行、海洋污染案件的管辖权”考察主题方面,却语焉不详,甚至要靠考察团成员在网上搜寻材料予以填充呢?
我们只能说,这次所谓的工作考察,原本就是法院领导干部的公款出国旅游。广州海事法院的出国考察有关报告里有这样一段话,“罗ⅹ院长2008年没有其他出访任务,黄ⅹⅹ副院长在2006年、2007年两年度出访一次,按规定,可在2008年、2009年两年度安排出访一次”。可见,对于该院领导而言,出国考察不是因工作需要,而是一种待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断定,经过“严格审批”的“出国考察”这个“包子”里装的其实是“顺路参观”的“馅儿”。如果没了这个“馅儿”,也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领导干部趋之若鹜了。正是因为包子里装的是“顺路参观”的“馅儿”,考察团才会顺理成章地演出“到沙漠里考察海洋油污染”的荒诞剧。
已经“露馅儿”了的广州海事法院,即便搬出再多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大约也无法自圆其说了吧?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