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春萌 通讯员 杨仲义 摄影 傅桂钢
关注
新闻前提
最近这些天,在天津没有哪一个场馆能比天津规划展览馆更“火”了。
年轻人搀扶着自己的爷爷、奶奶来了,听他们讲那一幅幅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为他们描绘将来新城市宏伟的蓝图;中青年父母带着孩子来了,在规划图上寻找自己家的位置,憧憬着几年后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也来了,他们聚集在与自己行业相关的发展规划项目前,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展望着行业发展前景……
从今年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开馆以来,这样的“人流”几乎就没有断过,并随着《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天津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稿)在这里公示而掀起高潮。
据统计,到5月底累计已接待国内外参观者42万人次,6月3日至12日,日接待量达三千余人次,人们对城市规划的重视与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投资者看规划想了解天津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老百姓看规划想知道自己今后的生活环境会有哪些改变。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天津市容环境的治理,天蓝了、水清了、家门口的绿地多了,天津的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娱乐及人文设施的保护和提升更成了津城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在天津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设计中,我们的规划部门、规划人员坚持了哪些原则,依据什么样的考虑,又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为指导,就这些“幕后”最基本的理念,记者采访了天津市规划局总建筑师秦川,了解了这新理念及其将给天津、给天津人民未来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老建筑重现当年“欧陆”记忆
漫步在意式风情区,被修复的古老的建筑,宛如欧洲贵妇掀起了面纱,露出了原先被杂物、广告、霓虹灯掩盖的真容。道路两旁,酒吧、咖啡厅、异域风情的餐厅在进行内装修。由于这些服务设施还没完全到位,相对于“五大道”,意式风情区还显得有些冷清。但是,这里却得到了一对对准新人的青睐,成了拍摄婚纱照的胜地。一位位身着白色婚纱的准新娘,在深色调的古老建筑衬托下,显得圣洁、高贵。她们成了街上最亮丽的风景,幸福洋溢在脸上。
一直以来,天津就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天津的文化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如漕运文化,但更突出是天津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中西合璧的特色更成为天津区别于北京、西安等古都的一大亮点,无论建筑、街道布局、民风都可以体现这一点。尤其是依托近代政治、文化事件,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毛泽东曾有“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之言。
对“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10多年的保护,已经成为全国历史建筑保护的成功代表。如今解放北路建筑区、意式风情区、文庙地区的开发和改造也都体现了天津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视。
秦川告诉记者:在规划中,为突出北方文化名城的发展定位,在天津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上,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回想以前在老城厢改造中,天津曾为解决群众出行困难一味拓宽马路,破坏了原有城区街道与建筑的和谐统一,一些老的建筑被拆掉,好多树木被砍伐,与此同时也给群众造成了一些新的出行困难。有些报道反映,面对一些过宽的马路,人们无法在一个绿灯期间穿越。在这次的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者认识到拓宽马路并不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唯一方法。尤其在河北、红桥等老城厢改造中,要着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在不破坏原历史街区布局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设计交通路线、规定单行道、合理布局停车位等方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新城区的道路建设也将更加注意合理布局,防止出现过宽的道路。
海光寺、老龙头、水阁大街,当一个个反映天津历史文化的古老建筑消失,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地名来追忆那段历史。鼓楼、文庙、五大道、中山公园……以后,当我们给儿孙讲起老故事,孩子们将有更直观的印象,因为它们还在,天津的文化还在流传。
文化中心圆了几代人的梦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环绕在银河广场周围。白天,渴求知识的人们来此吸取精神养料,外地游客来此感受天津的历史文化。晚上大剧院灯火通明,为人们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银河广场,霓虹灯下,聚集了浩浩荡荡的锻炼队伍,交谊舞、旱冰、健美操,还有热爱音乐的朋友们自发聚集起来,为大家免费演出。
这就是《天津市文化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市民规划出的美好生活蓝图。文化中心在银河广场选址,也使规划者完成了广场由政治中心向文化中心的规划理念转变。
秦川告诉记者:对于新城区规划建设,在重视功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品位,提高文化内涵。文化中心的选址在银河广场,在考虑综合因素的同时,很大程度是遵循了群众的“选择”。
他说,在以前的规划理念中,城市广场更多是作为政治活动中心而设置的,规划中考虑的多是大型集会的安全保卫等问题,但是在多年的实践中,人们对广场概念有了转变,银河广场已经慢慢成为天津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加之天津博物馆坐落于此,银河广场早已成为市民心目中的文化中心。此外,天津文化中心选址在银河广场,也考虑了市民的出行、活动方便。一方面,天津市区的发展中心一直靠近西南,友谊路原来是涉外地区,银河广场地区的综合交通、酒店餐饮等配套设施较完善;另一方面,天津气候特点决定了空气干燥,尤其是夏天更为明显,如在新区域开辟文化中心,周边空旷,肯定会影响人们户外活动的舒适程度,银河广场周边的绿化较为完善,也适宜市民进行文化休闲娱乐。
海河从历史流向未来
在记者的印象里,小时候也经常到当年的海河广场玩儿,感受最深的就是“晒”,广场四周没有任何可以遮阴的地方,人们与海河之间也被用于防洪的堤岸墙阻挡。而如今,海河两岸建起了亲水平台,沿河宽宽的带状公园,凉亭、长椅、绿树、草坪,还有造型各异的雕塑。人们一边在树阴下乘凉,一边感受着从母亲河里飘来的湿润气息。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差呢?
秦川说: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如今的规划设计者更重视以人为本,考虑更多的是人的感受和需要。过去的城市规划,主要为了经济发展服务,更多地考虑城市功能性,城市搞什么工业,居住区建设如何服务于工业。在原来的规划定位上,一直强调海河的防洪功能,所以海河两边设置堤岸墙。但是,天津市民是一直将海河沿岸作为休闲的场所,堤岸墙阻碍了人们“亲水”的愿望,也影响了海河两岸的风景。所以,在海河综合改造工程中,堤岸墙被拆除了。
如今,虽然海河两岸有一些正在建设中的超高层建筑,但是感觉都是远远地矗立着,没有视觉上的压抑感,施工的声音听起来也不大。在规划展览馆里,海河两岸规划模型中,记者看到,沿海河两岸新建的建筑高度与原先海河两岸的古老建筑持平。在追求效益的大背景下,为什么规定新建建筑的高度呢?原来,为了不影响游人的视觉感受,海河沿岸的建筑高度在规划时作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由近到远逐层升高的三层建筑格局。
在不远的将来,市民畅游在海河沿岸,清新的水汽扑面而来,各种风格的桥梁依次进入眼帘,近看是满眼的绿色和清澈的河水,河边的小洋楼让人们回想天津的历史,远望津门津塔等摩天大楼傲然耸立,彰显着天津的现代化和活力。
人文保护 以人为本
合理调整
促进发展
“双城双港”
渤海湾比翼齐飞的“彩蝶”
来到天津港,还未进入港口,很多人就被这里繁忙的场景“吓住了”。大型的集装箱货车排成列,出出进进。刚修好的路面,有的就已经不堪重负,出现破损。住在塘沽的一位朋友也经常抱怨,道路上货车太多,给生活带来不便。
天津港一直是中国北部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而当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实际上是在2005年完成并进行上报的,当时规划理念,只是立足于天津的发展,没有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开始实施,就面临不能完全适应的困境,体现在包括港口建设、交通等在内的各个方面。尤其是2006年后,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港及其周边交通建设压力更是巨大。于是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种种问题。
于是,《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双城双港”的概念。之前,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结构定位一直是“一主、一副”。滨海新区更侧重于经济建设。实践中发现,相关文化、服务、教育产业上不去,优秀人才落户滨海后,工作以后没地方休闲,对教育水平要求高的家长,更愿让孩子舍近求远去中心城区上学,造成了很多不便,也加大了中心城区的负担。这次重新定位,将两个核心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解决了这些问题。港口方面,“双港”(在距离天津现有港区20千米的城市东南沿海建设新的港区)可以分散交通压力,也能对静海、大港等外围地区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秦川说,这次规划调整是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前一版规划中不足进行修改完善。城市规划需要一种超前发展意识,要对城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有指导作用。在城市发展缓慢时期,一个建筑可能要建设几十年、上百年,那时城市规划发展的速度也必然缓慢。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新的情况,尤其进入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使得城市规划的周期必然缩短。“规划100年不变”的思路是不科学的。美国有的州法律明确规定,规划方案的有效期是5年,过期作废。回想天津的发展历程,哪怕是倒退5年,也不会想到滨海新区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所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将规划内容实现。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出现,是不会有整体上的大改变的。一旦要做大的改动,也要经过完整充分的论证,不能盲目地、不科学地改。
生态搞好 家园宜居
保护湿地是维护城市的“肺”
来到天津市西面的团泊洼水库,高高的芦苇和蒿草迎风起舞,宽阔的水面很少看到渔船,只有几只水鸟时不时从湖面掠过。远处一片西班牙风格的建筑映入眼帘,那是新开发的温泉城和高档住宅区。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只有一片宁静。据这里的居民讲,春天的时候,湖面上都是迁徙的候鸟,还有美丽的天鹅,呼啦啦一大片。
这里就是《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到的“南生态”的一部分。“南生态”是指京滨综合发展轴以南的“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
在规划中,天津将建设三个生态保护区:北部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南部“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区。
2006年,国务院对天津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了天津生态城市的定位,此前,在全国其他地区是没有的。
秦川告诉记者:这些年,海河综合改造,流经天津的各水系的治理,天津的园林绿化工程,在规划上都占有很大比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现实来看,天津在生态方面并不具优势,缺水、盐碱地等生态问题都成为关系天津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天津宜居水平的重要环节。在这种情况下,规划设计就必须更加重视生态问题。如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能源、合理调度现有水资源成为规划设计者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天津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面对规划展上宏大的湿地保护区蓝图,记者觉得,在未来的某一天,当市民看到天鹅飞临津门不再感到新奇,那我们的生态建设就真的成功了。
未来,我们的家乡就是生态园
“傍晚从开发区下班,我坐上轻轨回家,下车步行进小区,住宅区主干道铺设的宽阔绿化带,阻挡了汽车发出的噪音,进入小区辅路,一下子安静了,邻里们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路途中经过了保存完好的蓟运河故道,由于居住区西南保留了大面积生态湿地,天上时不时有大批的水鸟飞过,不知谁不幸会成为鸟粪的受害者。天黑了,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我加快了脚步,宝宝在家里等我。到家看表,从下轻轨到进家门,才用了10分钟。小家伙兴奋地炫耀,我写完作业了,潜台词是吃完晚饭带我去离家不远的歌舞剧院看节目。说完,懒得用杯子的小家伙,打开水龙头歪着脑袋喝水,因为是直接饮用水,我决不担心他会闹肚子。”几年以后,这段场景将会是居住在中新生态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写照。
选址于自然条件较差、土地盐渍、植被稀少、环境退化、生态脆弱且水质型缺水的地区,从而达到不占用耕地,节约土地的目的。以绿色交通为支撑的规划紧凑型城市布局,鼓励居民步行出行。以城市直接饮用水为标志,在水质性缺水地区建立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体修复为重点的生态循环水系统。天津生态城项目集中体现了这些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为人们描绘了宜居家园的范本。
秦川也是中新生态城规划设计团队的成员和组织者之一,对节能环保与生态宜居的关系他体会颇深,他说:天津的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生态宜居家园的建设,必须要体现节能环保。除了一些重点项目,实际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天津的规划也处处体现节能环保的概念,非常重视低能耗。比如,多个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使天津污水处理量位居全国前列,保证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鼓励发展地铁、轻轨、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对新建建筑也制定了低能耗设计要求;这些都促进了能源的节约利用,满足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企业穿上“绿色”服装
从津港公路向西驶入大港区北围堤路两公里左右,路南一片塔吊林立的施工现场,那里是百万吨乙烯工地,路北则是1000万吨炼油项目,加上配套的热电工程,三部分合称天津100万吨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乙烯”。经过几年的建设,这里各种各样的化工、炼油设备已经高高耸起,远远望去如钢铁丛林一般。
传统意义上,石化产业属于重污染型企业,在期待这些产业为我们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有些民众担心,这些产业会不会对天津的环境造成破坏。
秦川说:考虑到石化产业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方面,天津还是要有地方进行建设的。但是,因为对环境的重视,天津制定的企业环保标准是很高的,能够落户滨海新区的企业,必须要“迈过环保这道门槛”,不达标是进入不了滨海新区的。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化产业的配套设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日趋完善,该类产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已经比较小了。即便是这样,在规划上,对可能产生污染的企业也会进行特别的分区和布局,比如要求建设在城市的下风向,并远离居住区。
记者之前了解到,按照建设计划,建成后的大乙烯“基本上不用淡水”,在建设初期,天津石化公司与亚洲最大海水淡化厂——天津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签约,由该公司供给大乙烯每年近数千万吨的用水量。按照规划,以大乙烯项目为龙头,大港化工区、临港化工区共同构成的滨海化工区将成为世界级的化工基地。
此外,早在2007年,6万吨/年硫磺回收装置就实现中交,这是天津百万吨乙烯项目最早中交的单套装置。原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将在这套装置中经过高温燃烧被转化为硫磺,大大减少气体直接排放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可见大乙烯项目真的做到了环保先行。按照大乙烯项目所在的大港区规划,到2011年化工产业园区建成,乙烯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20万吨,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吨,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却要削减10%。
据最新消息,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将于今年11月竣工并投产。一个生态环保的大乙烯项目马上就要接受市民的检验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