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现场图据《西安晚报》 |
这次发掘让世人很期待 |
技术
中德合作保护彩绘
发掘技术限制一直是兵马俑没有全部重见天日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1985年兵马俑一号坑第二次发掘时,由于技术设备不完善,包括彩绘保护工艺不成熟等,发掘只进行了一年就停止了。如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手段和技术进步为第三次挖掘提供了技术条件。
比如说彩绘保护技术方面,因为陶俑制作时采用在1-2层生漆涂层上着色,在陶俑出土时,往往表面彩绘就和封土粘结在一起,很容易从陶俑表面脱落。
陕西省文物局文物与考古处处长周魁英昨日向记者透露,中德合作彩绘保护技术将被用于本次发掘。他称:“目前相关的保护技术已经成熟了,特别是和德国合作的兵马俑彩绘保护技术,经过了19年合作,还经过了国家鉴定。”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告诉记者,此次发掘预计将持续一年,“目前我们暂定挖掘工作进行到年底。”
期待
直播发掘聚焦“5大亮点”
据了解,秦兵马俑一号坑有14260平方米,是现已发掘的秦兵马俑三座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据推算,一号坑内有陶制兵马俑6000多件。1978年到1984年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考古队就对一号坑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1985年,陕西文物部门对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二次发掘,由于当时技术设备不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第二次发掘只进行了一年就停止了。
秦兵马俑一号坑在封土20多年后,再次挖掘又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当地媒体总结出“5大亮点”值得期待,甚至或将解开千古谜团。
这“5大亮点”分别是,期待一:精美彩绘俑。有专家介绍,兵马俑在最初都是彩绘的,五颜六色十分生动,后来因为深埋地下、火烧等原因,有的彩绘已脱落,有的因遇空气等原因变成了灰色。如果发掘区域没全都被火烧过的话,人们很有可能会看到精美的彩色兵马俑;期待二:秦国兵器再现光芒。一号坑内的戟、弓弩、青铜剑等兵器数不胜数。熟悉兵马俑发掘情况的专家说,此次发掘可能会发现其他武器;期待三:能否发现“军师”。在一号坑内的6000多兵马俑全都属“武”类,居然没有一个文职人员。著名考古学家、半坡遗址发掘主持人石兴邦说,发掘区域应该是考古专家探测好的,应该会有兵马俑出现,也可能会出现“文官俑”;期待四:是否有“外国人面孔”。专家推测,在汉代“丝绸之路”之前秦始皇在位时,东亚人群和欧亚西部人群间就可能已有了较为频繁的联系,既然有“洋劳工”,那么在秦始皇的“军阵”中,也不排除有外国人面孔的可能;期待五:“绿脸俑”能否再现。在已发现的几千个兵马俑中,
其中“绿脸俑”备受瞩目,与其他陶俑呈粉色或肉色的脸孔不同,该俑至今脸呈绿色,有人戏称是工匠们的“恶作剧”。那么,此次发掘会不会出现更多“绿脸俑”或“蓝脸俑”呢?
素有“兵马俑之父”的秦俑馆名誉馆长袁仲一则称,这次挖掘会增加整个一号坑战车数量、武器配备,陶俑的种类等,同时将为进一步了解战车与步兵的关系提供研究依据。届时,有些一直困扰学术研究界的问题可能得到解决。最重要的将会揭开兵马军阵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如何,还要等下一步的考古验证。最近几天,他曾到现场勘察,看到有出土军阵指挥车的迹象。
随着兵马俑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埋藏地下2000年的军团也许将完整复活,而秦始皇留给世人的千古谜团也有望进一步揭开。今日下午1点,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将进行现场直播。
揭秘
缘何叫“兵马俑”
昨日上午,被尊为“秦俑之父”的著名考古专家袁仲一揭开兵马俑一号坑前两次发掘的诸多谜团。
1974年3月24日,西杨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东南角,井的一半在俑坑内,一半在俑坑外。
“叫兵马俑最形象”
被村民称为“瓦神爷”的陶俑,最后如何命名为“兵马俑”呢?
袁仲一解释说,经过探测,直到1975年他们才将一号坑的四周边探测确定,根据陶俑陶马的分布密度和站立的位置,初步断定一号坑有陶俑6000余件。“在1975年写的第一份发掘简报上,用上了兵马俑这个名字。”袁仲一说,“在一号坑这么大的军阵中,出土的都是模仿人、马的陶俑,虽然这些人俑中有当官的、有普通兵士,但他们都是兵,因此考古队就称之为兵马俑最形象。”
出土后退色是“误传”
在兵马俑一号坑,人们看到的是灰色兵马俑。很多人传说,秦始皇兵马俑出土时全都是彩绘,只是后来因为保护不当,使它们颜色尽失。
“这些都是误传。”袁仲一说,兵马俑原来全部是绘彩的,但在发掘前许多彩绘已经脱落了,“兵马俑坑靠近骊山,骊山山洪暴发以后,大水下来把坑灌满了,我们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浸水线的痕迹,水深有1.2米。兵马俑大多被水冲倒泡在水里,颜色当然容易脱落了。另外,兵马俑坑后来被大火烧过,一号坑尤其烧得严重,在一号坑内发现完整的全彩绘兵马俑很难,只是个别的可能会有一些彩绘残迹。” 据《华商报》
[上一页] [1] [2]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