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给我们又上了一课 近日,世界第三大铁矿生产商力拓解除与中铝达成的195亿美元融资协议,转而与必和必拓联姻,意味着我国最大一起境外并购交易功败垂成。与此同时,刚破产的美国通用汽车旗下品牌悍马被四川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企腾中重工收购,激起广泛热议。
年初以来,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见底,外部环境变数增加,但由于市场走势比预期的要明朗,许多国内企业不再观望,对外投资意愿趋强,参与跨国并购案增多。据商务部统计,前五月并购占我境外总投资比重超过40%。
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认为,今年企业“走出去”仍处于重要战略节点,一些境外企业资产因危机而迅速缩水,国内企业去境外并购优质公司、资产的机会多了,投资成本降低,交易条件改善,在投资中有可能处于较有利位置。眼下外贸滑坡,以投资带动出口无疑是开拓市场的一条捷径,企业也希望通过扩大对外投资来重新布局。
可俗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4年前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已是明证,此次力拓对中铝毁约,给所有中国企业又上了一课。不管其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商业利益、政治博弈或其他,都折射出国内企业缺乏经验,备手不足,境外投资的操作不够老到娴熟。何况较之国内资产重组,跨国并购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全球经济形势变化,要看资产所在国的政策、法律、文化环境。不断蔓延的投资保护主义,也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加大了谈判难度和并购复杂性。
去境外买什么?为什么买? 有人这样形容近两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起初声势浩大,中途一波三折,最终黯然收场。”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境外投资是为了什么?应该投资什么?
商务部研究员邢厚媛指出,风险控制直接关系到境外投资成败。尽管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还未尘埃落定,不能妄下论断,但必须看到,人家不会把好东西轻易给你,率性盲动往往吃亏。境外投资绝不仅仅是为了抄底,更不可抱着捡“甩货”的侥幸,在跨国并购的谋划、运营方面,国内多数企业尚处初学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绝不等于谁手头有美元谁就能搞定”。
不少人质疑悍马的市场前景,担心“悍马会变死马”。据悉,悍马此前多次找过吉利集团,而吉利经过深思熟虑,收购了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DSI的自动变速箱产能和技术是国内现在最缺乏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表示,任何海外并购都有风险,没合适的就坚决不做,不能因为便宜就出手。
20年前,日本企业曾高调进军经济走低的美国,大举收购美国落后的技术设备以及标志性建筑、娱乐产业等,结果把自己拖入泥沼,损失惨痛。邢厚媛说:“别总想一口吃个大的,要掂量有没有能耐吃下。”有时候,交易不难整合难,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花了多年功夫都没搞好克莱斯勒的整合。我国TCL吞下汤姆逊、上汽收购双龙等项目,也都败在整合上。
商务部合作司李永军处长认为,境外并购的战略目标和方向要清晰,出发点应回归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提升竞争力,而非逞一时之快。某个项目买不买,最关键的是看它有没有市场、产品能否卖得动。否则,多么知名的卖家、多么大的品牌都没啥意义。具体来讲,不妨先去收购那些规模适度、产品和技术较集中的企业;交易额暂以10亿美元以内为宜,即使不成功,代价也不算太大。
积极出击,慎重出手 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方式上,越来越多地向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形式扩展,这是大势所趋。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较好,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企业跨国竞争力有所提高,适当加快对外投资特别是并购步伐,此其时矣。
邢厚媛提出,要“战略上积极,战术上慎重”。商务部合作司司长吴喜林认为,企业对外投资应更理性,一是量力而行,这个“力”指资金实力、管理水平和人才储备;二是摸清底细,深入研究掌握东道国法律法规、风土人情、习惯做法、市场环境、劳动力成本等。在此基础上,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政府要做的,是在管理上便利化,并在制度层面营造宽松环境。
记者注意到,央企仍是境外投资主力军,但民营企业表现很活跃,内在动力更强。专家直言,一些央企在收购中遇挫,一大原因是其拥有的“国家色彩”屡遭外方猜忌和抵制,进而受到政治干扰。一些发达国家对我投资的态度是:“买国债?欢迎。买资源?没门。买核心企业?绝不可能!”因此,应多引导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参与境外投资和并购,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形成良性互动,让境外并购之路走得更顺畅。(记者龚雯)
链接 近半年我国部分境外投资并购项目 新疆美克国际家具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900万美元收购美国施纳迪可公司;深圳金盾投资2163万美元在柬埔寨设立光纤通信网络设备生产企业;江苏其元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898万美元在埃塞俄比亚设立水泥建材企业;中水电国际工程公司等5家企业总投资5.18亿美元在刚果金设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公司;大连远东公司有限公司在德国投资1950万美元收购德国维克公司切削工具分厂;五矿集团以13.86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OZ公司。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