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掘出4万个“社区饭碗”
市政协主席会议昨通过建议案:“社工婆婆妈妈没出息”观念要改变
晚报记者 冯兰蔺 报道
世博之年,上海至少还需专职社工43000人。今后,由各类社会组织提供的“饭碗”将越来越多,公益创业同样是解决就业的好办法。
五成家庭得不到社区服务
社工在哪里?专业社工又在哪里?这是上海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现实困惑?去年底,本市有“纯老家庭”老年人86万多人,但多由居委会干部或社区志愿者担任照料他们。专业组织提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仅占老年人口的5.9%。
一项调查显示,14%的家庭使用过、11%目前聘用全日制家政服务员或钟点工;三分之一家庭有潜在需求。但东家们普遍反映,令人放心满意的家政服务员紧缺。而来自民进上海市委的数据显示,上海有77.6%的家庭需要社区服务,但满足需求的只有26.1%。
社会组织就业人数比例少
随着上海更加国际化、工作节奏加快,城市老龄化和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各类社区组织将成为潜力巨大的岗位“供应商”。
昨天会议中通过的这份《关于发展社区服务、培育社会组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议案指出,目前,本市社会组织共吸纳大学生就业10万余人。正向职业化、专业化转向的社工约4万人。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就业人数一般达到了总人口的10%,我国却不足1%。
另据上海市综合工作党委对社会工作人才发展预测,按国内外的参照系配比,至2010年,上海共需社会管理的专职社工43000人。今后,“社区饭碗”会越来越多——社会组织的公益创业同样能缓解就业难。
改变传统观念建立信息平台
浦东新区1999年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让有志于从事公益活动的社工更专业。静安区2007年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普陀区成立了上海市第一家民间组织服务中心……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上海在我国率先探索社会工作制度,但社工就业岗位设置还远没有达到国际一般标准。
为此,这份建议案提出,改变就业老观念,比如从事社区工作是婆婆妈妈没出息,以致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
此外,建议案还提议尽快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信息发布平台或渠道,努力使信息公开透明。在社会组织、在工作有特色社区设立见习基地,让有意当专业社工者参加培训实习。同时,发展从事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