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如何既能保证人才的选拔,又能实现社会公平,牵动着大家的心。图为高三学生备战高考。据新华社 |
高考改革:选拔与公平间寻求突围
高考结束后,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高考制度怎样才能既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又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国高考制度一直面临两难的选择。如不改革,其“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果改革,每一项新政策出台,都伴随着怀疑与争议。
在选拔优秀人才与体现教育公平之间,高考制度改革如何突围?
民间高考改革方案:
呼吁制订《考试法》
2007年,作为民间公益教育智库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向社会发布了首份民间高考改革方案。
在这份最新的民间高考改革方案中,以“受教育者的权利”为出发点,提出构建新的考试与招生制度,尤其注重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保障促进教育公平,并提出要切实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等基本价值取向。
落实到改革的基本设想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出,要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为核心,建立以统一考试为基础的多轨道、多样化的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现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多次录取机会。
记者在这份改革方案中看到,设想的考试制度改革将实行多轨化和分层次的统一学科知识考试。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专科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可分别采用不同的考试科目。学科考试科目可分为多种组合,例如普通文科、普通理科、工程技术类、生物医学类、商科和管理类、艺术和体育类等等。每科考试内容区分不同难度,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与能力选择不同类别、层次的考试。学科知识水平考试的有效期为一年。
方案建议,增加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测试”,以考察学生基本的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为主,类似于美国的SAT考试,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评价,作为考生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门槛条件。学业水平测试可每年举行3次,有效期为两年。
在录取制度改革方面,建议探索多元化的录取方式,包括主要适用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面向参加自主招生考生的“全国学业能力水平测试+高校自主招生”模式,适用于部分“211工程”高校和地方本科院校的“统一学科知识考试+集中录取”模式,以及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完全由高校自行确定、选择考试方式、自主录取学生的“自主考试”等不同模式。
有别于2007年发布的首份高考改革方案,在此次发布的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其中包括,呼吁制订《考试法》,将考试招生纳入法制轨道;推进高校管理改革,建立高校自主招生公信力;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的“立交桥”;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改革考试加分政策;均衡研究型大学生源分布,保障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降低英语分数权重;培育中介组织,提高考试服务质量等,囊括与高考相关的社会焦点问题。
同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设计出未来高考改革路线图,希望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在2020年以后建立起多次考试、多次录取、自主招生、多元评价的招生考试新格局。 (据《科学时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