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的板房己开始拆除 |
映秀镇全面封闭施工 居民暂住成都春节前搬回
撤离居民目前已全部搬出板房,预计春节前可搬回映秀新家
6月17日中午,在映秀镇漩口中学旁的板房区,一切热闹荡然无存,每间板房都被搬得空空荡荡,只有门口挂着的各式各样的店招还写着这里曾经的喧嚣。“灾后恢复重建即将全面展开,映秀镇建设区域将封闭施工。”一纸政府公告张贴后,4000映秀人将暂别映秀板房,离开他们的家园,寄居都江堰、郫县、彭州等地。
封闭施工:板房区变得空空荡荡
大地震之后,一个“板房世界”在映秀废墟上拔地而起,2880多间板房成为映秀近4000居民临时的家。政府部门、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商贸市场……板房区里应有尽有。这里,曾被人们称为“板房小镇”。6月17日中午,记者在映秀镇漩口中学旁的板房区看到,现在这里的每间板房都被搬得空空荡荡。
在漩口中学废墟的门口,贴着一张政府的公告,上面写着: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即将全面展开。为加快映秀镇恢复重建步伐,确保施工安全、工程进度和质量,决定对该镇建设区域实行封闭施工。封闭施工时间为2009年6月3日至2010年1月31日。
按照规划,板房区为映秀镇重建规划区域,所有的板房都必须拆除,而住在板房里的接近4000名映秀人也将再次另寻住处。
4000人撤离:成都是最理想寄居地
吴拥军,41岁,原为映秀镇动物防疫站站长,现在是映秀镇副镇长。他是这次映秀大规模搬迁工作的负责人之一。
吴拥军告诉记者,“我们这次拆除的板房有2600多间,搬出的居民近4000人,要安置这4000人确实很伤脑筋,几乎涉及到映秀镇的家家户户”。
吴拥军介绍说,在这4000人中,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婴儿。而在映秀,几乎没有一块宽敞的地方能够整体安置下这么多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迁往他乡,而成都市是最理想的地方。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即使在成都,也没有一个可以集体安排这么多人的地方,所以我们就制定了一个政策,有亲戚投亲戚,有朋友靠朋友,(在成都)无亲无戚的,政府牵头租房,或者自己租房,政府每个月每人发550元的补助。”吴拥军告诉记者。
映秀中滩堡村村主任杨云斌告诉记者:“我们从5月下旬,就开始在成都靠近映秀的几个地方寻找房源。现在已经在都江堰、郫县、彭州等地方寻找到了1000套房源”。
据记者了解,5月底,4000映秀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居。6月5日,全部搬迁工作结束。杨云斌说,中滩堡村一共迁出1227人,共租了650套房屋,而中滩堡村村委会的牌子也被搬到了都江堰的玉堂。对于小学生读书的问题,杨云斌说,基本都安排在郫县小学和水磨小学,家长就近租房照顾孩子。
寄居感言:哪里也没咱映秀好
6月17日傍晚时分,记者来到都江堰“青城人家”。这里是映秀中滩堡村4户人家暂时的寄居地。他们分别是唐怀亮、宋学军、李和真和姚永福等四家人。
唐怀亮和爱人张碧桃热情地把记者迎进他们的“新房”。一个四方的大院子,收拾得整洁清爽,对面路边围墙上青绿色的藤蔓长得格外旺盛。唐怀亮说:“我们这几家人平时关系还不错,就一起租到了这里,一年1.3万元,分摊到每户人大约3000多元。”唐怀亮告诉记者,“四家各有主屋,共用一个厨房和客厅”。
唐怀亮卧室里放着冰箱、电视机、沙发和几个衣柜,不大的卧室整洁有序。张碧桃得意地告诉记者一个秘密,冰箱门的右上角是地震时被砸坏了的,她就用一块淡黄色方巾搭在上面,遮盖了瑕疵也成了一个漂亮的装饰。
在映秀,张碧桃应该算是一个名人,她在板房区开的小客栈接待过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有凤凰卫视的,有新华社的,还有很多。”张碧桃告诉记者。曾经“新华网”还发了一篇关于她的专题新闻叫《好客的妈妈张碧桃:将心比心地过日子》。“哪里也比不得映秀好。”张碧桃说。
临走时,唐怀亮夫妇使劲地向记者挥手:“等我们搬回映秀新居后,你们一定要来我家!”
20亿元打造一个新映秀
据了解,按照映秀镇的重建总体规划,预计重建总投入约20亿元,映秀镇规划区面积约0.74平方公里,定位为二级城镇,规划期内人口规模控制在5700人。新映秀镇将被建成“防震减灾示范区”,民宅8度设防,学校9度抗震。而这些暂时寄居在成都的群众将在春节前全部搬到新居。据悉,根据映秀镇的场地条件和地震断裂带的分布情况,房屋重建普遍3层,局部4层,按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格局建设。以后的每家每户安置房是连底三层的楼房,1-3人的家庭总面积为100平米,4-5人的家庭总面积为120平米,6人和6人以上的家庭总面积为140平米。形成“家家有铺面,家家搞商贸,家家搞旅游”的格局。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