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国大豆“珍珑劫”
如果说2004年以后的中国大豆产业是第一次洗牌的话,2009年应该是大豆产业第二次洗牌的序幕
文 | 史贤龙
从3月到5月,大豆市场惊涛骇浪,太多自相矛盾的数据和信息充斥其中。
比如,国际大豆价格在下跌,进口大豆再创历史天量,但5月份成品豆油批发、零售价格集体上涨。为什么原料成本降低了,零售价格却上涨了?
如果说是担心2009年大豆歉收,那么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却在证明美国2009年大豆种植面积没有减少,美国对中国出口也创出天量,为什么?
奇怪的是,去年猪肉价格一路疯涨,领跑CPI,食用油价格也要跟涨时被紧急叫停。为什么这次没有任何主管部门对食用油价格上涨发表看法?比如物价局举行价格听证会,或者商务部调查是否存在合谋涨价,就像对4月份中航信机票涨价事件调查一样?
为什么美国政府对豆农的保护价格及补贴,可以让每个豆农安心种豆,跨国粮商也未遭受损失,而中国的国家豆农补贴政策却成为让豆农闹心(看着下雨没阴凉)、东北榨油企业停产(无法就地收豆又不敢进口转基因大豆)、消费者损失(食用油涨价)的导火索?
中国大豆究竟怎么了?
二次洗牌
自2004年,中国大豆美国采购,导致随后一年里中国1000家规模以上大豆压榨企业被压缩到90家,其中64家被外资控制,占据中国榨油总量份额的85%。
自2006年起,进口大豆逐年上涨,由2006年的2600万吨,猛增到2008年的3744万吨。2009年第一季度进口大豆达1015万吨,中国进口大豆占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40%左右,预计全年进口将达到4100万吨。
与此同时,国家2008年制定的对黑龙江大豆的收储计划遭遇尴尬局面:一面是2008年黑龙江的大豆丰收,国家出台保护性收购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一方面,黑龙江豆油压榨企业收不到(或无法收)黑龙江产大豆,一季度68家规模以上榨油企业普遍处于半停产状态,榨油企业称公司盈亏平衡点的大豆收进价格最高为1.65元/斤。
在这种情况下,5月中旬,包装油企业集体涨价10%,全面提高成品食用油的批发价与终端零售价。
作为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油消费阵地的哈尔滨,超市里转基因大豆油却在做“特价促销”:福临门5升特价37.9元,而九三油价格为47.5元,据超市人员称,转基因豆油的销售份额已经从过去的20%上升到60%,九三哈尔滨销售公司人员也承认,九三的份额已经从过去的80%下降到30%左右。
更为离奇的是,保护农民的收购价格也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央视的报道显示,农民自己送豆到中储粮仓库根本排不上队,用于等待的时间把微薄的利润又吃回去,所以农民只能接受上门收豆的“豆商(豆贩)”以比国家收购价低20%(1.5~1.85元/斤)左右的价格卖出,农民还是没有得到国家保护的利益。
中储粮吃进的700多万吨大豆,全面爆仓,很多大豆保存在临时室外库里,质量能否保证需要看老天爷脸色。按照国家规定,中储粮每收购1吨大豆,将从财政获得50元的收购补贴和120元的保管轮换补贴,这样按700万吨计算,补贴中储粮的费用为11.9亿元。
但是,中储粮以3700元/吨收进来的大豆,面对3000元/吨的进口大豆,怎么出得了仓库?卖给谁或者补贴送给谁?如果按照3200元/吨价格卖出,国家将补贴35亿元,这个谁来埋单?谁受益?
这700多万吨大豆的去向与价格已成为2009年中国大豆迷局里的最大悬念。
再看国内粮油市场的两大巨头:中粮与丰益国际(益海嘉里母公司),三四月间,一个在泰州港新建两个4万吨码头,年吞吐量为130万吨;中粮则投资40亿在天津临港工业区兴建600万吨级粮油综合基地——显然,这些为消化即将增加的700万吨的进口大豆货量做好了准备。
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四大跨国巨头粮商已经在天津滨海新区布局落子。
九三集团,号称黑龙江大豆(乃至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的最后堡垒,已经无法守住非转基因大豆油唯一的消费市场——东北,集团在黑龙江的榨油工厂处于半停产的亏损状态,而在沿海的榨油工厂利润却都比去年翻番增长。奥秘不是品牌有多好或者经营能力强,而是进口大豆价格下跌了。
如果说2004年以后的中国大豆产业是第一次洗牌的话,2009年应该是大豆产业第二次洗牌的序幕。
政策为何“好心没有办好事”?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一段虚竹破解逍遥子的“珍珑劫”棋局的情节,说的是在棋局胶着不开、没有出路的时候,其实自闭“气眼”先死一片棋子,反而腾出更大空间,可以重新进行拼抢争夺,这可说是对中国式 “大舍大得” 智慧的形象诠释。
现在的中国大豆产业格局,同样到了珍珑劫的地步:甚至连政府的一项惠农政策与真金白银都反而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恰恰是说明,到了进行“战略转身”的时候了。
为什么政府这次“好心没有办好事”呢?
首先,政府在公布1.85元/斤的大豆保护性收购价后,没有考虑收进来的大豆怎样被消化——如果这个问题早解决了,至少东北豆油企业不会半停产。政策考虑了豆农的利益,却没有考虑东北大豆榨油企业的利益。东北榨油企业没有了,政府保护的豆农种出的大豆给谁呢?
其次,选择中储粮作为东北大豆的唯一收储,实际上是“与企抢粮”——这个政策不正成了东北榨油企业的一根绞索吗?
中储粮收了800万吨里的700万吨大豆(而且是优质的),剩下100多万吨让东北100家榨油企业去抢,这不等于在“二桃杀三士”吗?跨国粮商想打压东北非转基因企业没有做到的事情,中储粮全给做了。
而中储粮不过是一个中间中转仓,对这个系统执行本次收购的“劳务”补贴也有10.2亿,东北榨油企业有多少利润?为什么不去补贴真正的生产者,却要补贴中间商?
第三,大账没算明白:本次保护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到岸价格相差近700元/吨,按照600万吨的保护规模也就是需花费42亿元的政府补贴,那么算上中储粮的执行费用,总共是52.2亿元(政府投入及损失)。如果政府将600万吨里的200万或300万吨转为由东北大豆榨油企业收购,政府只要补贴12亿或18亿,可以节省补贴中储粮的3.4亿或5.1亿元,而东北榨油企业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束手待毙了。
同时,只要规定企业必须直接接受豆农送豆,违者不予补贴,至少也会减少农民得不到收购价的实惠、被豆贩子盘剥的情况。
中储粮紧急收购这么多大豆,如何可能面对每一户豆农的直接交易?还需要检查、过秤、入库,这些环节既费时又耗人,中储粮老总对于豆贩问题只能说了句:我们只能管进了中储粮库的,外面的事情我们无法管。这无异于默认豆贩的存在。而媒体也采访到,进入中储粮的指标被炒卖到20~50元,这又是一个1200万到3000万元的利益黑洞。
与中国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存亡相比,豆贩49亿(1.85~1.5元/斤×2000×700万吨)的中间利润,1.4亿~3.5亿元的门槛寻租费用,都比不了东北500多亿大豆种植、加工产业链的断裂危害之深。
日本的神户牛、韩国的牛肉等都无不以行业及政府之力悉心保护,中国不能成为第二个印度,任由跨国转基因利益集团摧毁中国乃至全球最珍贵的食品产业。
大豆局势
我们从上面的迹象可以对当前大豆产业形势做出几个判断:
1 . 国际大豆价格与产量构成对中国政府大豆政策的“杀多陷阱”(即使排除阴谋论,市场的实际也是如此);
2.东北非转基因大豆油消费市场如果消失,那么非转基因大豆产量将以2009年为分水岭,从此进入下降通道,萎缩多少?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50%的跌幅是必然的;
3.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量1:3的差距可能在2009年变为1:4,而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的减少或者被转基因占领,将使中国大豆产业陷入积重难返之困境;
4.转基因大豆进入中国的所有障碍都已经拆除,中粮成为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企业,九三等中小榨油企业也暗度陈仓,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能与转基因进行抗争的力量已经没有了,港口、船舶、地方政府都在巨量进口的拉动效应下成为推动力量之一;
5.食用油在大豆价格明显走低的情况下涨价,是一次垄断性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大豆企业的涨价行为应该进行价格听证,而不能由企业单方面决定;
6. 2009年的大豆战争,对于美国农业部或跨国粮商来说,中国(特别是东北)大豆种植的转基因化很可能才是最终的目标(混收、混种、花粉漂移污染种源植被等已经露出苗头)。
因此,要真正解决中国大豆的这次风波(但愿不是危机),中国大豆产业链的利益相关方需要面对以下几个现实:
1.从政策上鼓动限制进口转基因大豆已不可能,这等于是要中国人不要吃油;
2.流于情绪化的阴谋论,控诉跨国粮商与美国的补贴政策也无济于事,最终市场的问题需要市场解决;
3.大豆组织采取的措施不能解决眼前的困局,而如果当前的趋势不能逆转,这些联盟、协会终将成为被边缘化的散兵游勇企业主们发发牢骚的地方;
4.中国政府在解决大豆问题上的责任:欧盟、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均有农业补贴与交易门槛,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听任所谓“自由市场”调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看到本次大豆收储政策及其执行存在的设计上与操作上缺陷,这些缺陷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补救,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企业的未来也许将被我们自己断送。
破局长短策
怎样跨过中国大豆产业眼前的这道“坎”?
根本的问题是,中国政府补贴应该给谁?
按照国际惯例是应该给豆农的,但中国企业的实际表明,油脂企业与豆农都是襁褓中的婴儿,而且是连体婴儿,如果一个断了气,另外一个也活不了多久。
第二个问题是中储粮的定位。中储粮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还是国家储备与粮食安全的保卫者,而不能成为与企争利、夺企口粮的战略杀手。
第三,非转基因企业最需要成立的是“消费者教育联盟”,也就是每年拿出3亿元甚至更多资金进行非转基因大豆(及食品)好处的宣传(包括宣传非转基因优秀企业品牌),这难道不比500亿元市场的毁灭更有价值与紧迫性吗?
说到底,谁来保护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不是政府,是市场:是消费者意识的觉醒、消费行为的改变,是媒体的公正报道,是大量非转基因食品捍卫者的不懈努力与“声音”。
近期来说,需要政府及东北油脂企业紧急采取以下“止血”举措:
1.用行政手段严令禁止转基因大豆进入东北;
2.从中储粮中按照东北油脂企业的现有加工能力进行“平价”(国家承担收购价与市场价之间的损失)非转基因大豆的供给,保证东北油脂企业的正常生产、定价及销售;
3.禁止转基因食用油品牌进行“低价”促销,违者对其进行不正当竞争调查,给东北大豆品牌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将非价格诱惑选择的主导权交给消费者。
长远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将中国大豆协会改造为“中国绿色大豆协会”或者另外成立一个独立的NGO组织,专门进行非转基因大豆的消费者教育、传播、品牌孵化;
2.在大连商品交易所设立“中国绿色大豆”期货品种,对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进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与避险运作,推动“中国绿色大豆”成为世界非转基因大豆的主要品种;
3.中国政府参照美国政府做法,对非转基因豆农实行保价收购,收购主体应多元化,按照国家战略储备目标在中储粮、非转基因油脂企业间合理安排收购配额,使国际储备安全、企业正常运行、豆农顺畅交易,三方得利;
4.加大在非转基因大豆品种上的研发、分销、技术指导,将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真正打造成高品质绿色大豆的代名词。
东北的大豆企业需要反思一下,每年到底有多少市场营销费用是用于对消费者的宣传?到底在品牌建设上应该进行怎样的投入?为什么一个几十亿规模的企业却没有去建立差异化的品牌来保护自己?
很少有几个产业能有这样的幸运,这个产业的健康存在是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捍卫人类的健康,更在维护一个信仰上起到独特的贡献。
中国大豆、东北的非转基因大豆企业,历史赋予了东北大豆企业建立“人类价值代表之品牌”的机会,不仅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更为了中国人还能吃上绿色健康的大豆食品。■
(作者系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