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郑州自来水公司“首席员工”讲述水井故事

2009年06月23日14:0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解放路水塔  郑州市自来水公司供图

即使是打眼儿这样的小活儿,李保兴干起来也很认真  商报记者 杨东华/摄

  辘轳、男人和井

  商报记者 宋晓珊 丁亚菲 通讯员 贺春彪 宁琳

  辘轳吱扭扭转着,水桶慢慢被拉到了井沿。井绳被水桶绷得直直的,如同少年绷紧了的神经。

  少年就是李保兴,后来成了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的“首席维修工”,和水打了一辈子交道。在他的老家郑州市西郊李江沟村,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和辘轳、井有过亲密的接触。摇辘轳打水吃的场景,塞满了李保兴的记忆。

  靠打井吃水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前,郑州没有自来水厂,市民吃水要靠井。

在黄殿坑、唐子巷、南关、裕元里西口、杜岭村、一马路北口和二马路附近,有40多眼浅层水井,这就是郑州市十多万人的生活用水。

  郊区的农村吃水就更难了,李保兴所在的郑州西郊李江沟村里的居民住得相对分散,不大的村落里有五六口小井。

  李保兴家附近就有一口辘轳井。井深约10米,1平方米左右的井口,周围用石头垒成井台高出地面约20厘米。井口上,两个长方形石块支起碗口粗的一根木杠,一头坠着一个大石头,一头套着井轱辘。从井口看下去,能看到井底模模糊糊的涟漪。

  井都是男人们打的,由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牵头,找来风水先生选定位置,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就可以拿着铁锹挖井了。三四天时间,一口井就挖成了。

  在李保兴的记忆中,挖井并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李江沟村人从不用井水浇地。只有逢到旱天,井中无水可用时,才会考虑新挖一口井。除此之外,要挖井的原因只有一个:井中淹死了人。李保兴8岁那年,一个女人跳进一口井中自杀了,那口井就作废了,她的家人又找人挖了一口新井。

  那时的井和辘轳,对靠天吃饭的李江沟村人来说,和村里的主要劳动力——男人,一样重要。每天天不亮,人们就到井边排队了,一次要挑够一天用的水。出来晚了,水就没了。到了冬天,干了一天活儿回到家中,累得口干舌燥,从结了冰的水缸里舀上一碗冰水,喝到嘴里,浑身的疲倦都被“冻”散了去。

  郑州有了自来水

  对于城郊农民的儿子李保兴来说,这是一个新奇的游戏:打开水龙头,流出自来水。

  1951年9月,当时的郑州市人民政府为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开始筹建解放路自来水厂,1953年8月在解放路(原老坟岗惠芳里)凿两眼深井和一座高31.5米、容水量150立方米的圆形水塔,还有两座150立方米、120立方米地下式蓄水池,市区铺设管道3.48千米,设置公共水站24个,日供水能力3000立方米。

  1953年11月28日,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成立了。

  1954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蓬勃掀起,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市区面积的迅速扩大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对城市供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年3月,省、市政府决定以贾鲁河为水源筹建规模更大的柿园水厂。1959年全部完工,建成后生产能力为日供水8.5万立方米。

  现在的李保兴清晰记得,当时郑州的一些家属区无法供水,只能在居委会处的供水点买水挑回家去。就连当时的行政区,也只能在吃饭时间段定时供水。郑州用水紧张,由此可见一斑。

  上学梦被时代击碎

  1957年,李保兴上了小学,成为家中第一个正式的“文化人”,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上中学,读技校,当工人。有目标就有动力,李保兴努力学习,终于在1965年考取了郑州市19中。班主任老师知道他的目标后劝说:成绩这么好,考大学吧!

  “咋考大学?”李保兴问,他是真的不知道。

  “初中毕业,先考高中,再上大学。”老师告诉他,上了大学,就会有知识,有知识就能找到好工作。

  李保兴坚持上技校,理由是上了技校就可以分配工作,当工人。这样的选择,在那个时代也无可厚非,毕竟当工人除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外,还受人尊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李保兴读初二,经常是上两天课就停了,过段时间重新开学。一天,班主任老师通知他和几个住在郊区的同学:“回乡知识青年”下午来学校开会,戴大红花。

  当时,如果说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接受农民再教育是支援,那么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李保兴回乡几乎可以被认定为责无旁贷。李保兴回到教室,收拾了东西,当天上午就离开了学校。李保兴觉得自己“梦破碎”了,他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工人了。

  李保兴感慨,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许是命中注定的。

  再也不用摇着辘轳打水吃

  回到李江沟村,李保兴和哥哥、父亲一样成了普通农民。唯一不同的,就是他坚持看书,哪怕是曾经用过的旧课本,也能让他得到安慰。

  1960年,郑州为解决行政区和旧市区、二里岗供水不足问题,在金水大道东段建立了行政区加压站,筑有清水池和泵房,夜蓄昼供。为改变只加压不能供水的状况,从1964年开始,开凿深井作为水源,日供水能力达到2万立方米。

  随后,通过1963年、1979年、1990年三次大的改造扩建,柿园水厂日供水能力增至30万立方米。1971年又在贾鲁河河道上修建了5级提灌站,从花园口引黄河水,通过5级提升使其向西逆流至柿园水厂进水口。

  当时的李江沟村,发展缓慢,但前进的步伐却没有停止过。先是有了砖井,用一根铁丝将砖头扎成井口大小的圆,将井泥挖去一层,砖就沉下去一截,然后将井水面以下的部分都铺上砖,这样摇上来的水就不再浑浊。

  1958年,李保兴第一次见到了机井。井里是一根铁管,铁管里装着一根链条,每隔一截链条上附着一个皮垫。牛或者马沿着井转圈,就能把水带上来了。再以后,电机替代了牛马。李江沟村的人们,再也不用摇着辘轳打水喝了。

  自来水公司的“首席员工”

  上帝为你关闭一扇窗,也必将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1969年,李江沟村被规划改造,部分土地被占用,作为补偿,两个村民可以进入自来水厂,李保兴入选。他的工人梦终于实现了,虽然他的工作只是看水泵,每月工资21元。

  上世纪70年代,李江沟村自行铺设村里的自来水管道,李保兴被请了回来指导管道修建。可是对此他实在是一窍不通,只得请厂里的老师傅帮忙,工程完工了,李保兴对管道维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时间不长,李保兴已经掌握了技术,一般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但他不满足。上学时,老师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李保兴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于是买了大量的书籍琢磨水泵、水管的安装。

  一次,柿园水厂的水泵莫名发热,很多老师傅检查维修了都没有效果。李保兴把所有的零件拆开后发现,是水泵设计不合理,将过长的零件截去一段后,机器再也没有出过一开机就发热的现象。这一次,他让很多人叹服。

  1997年,李保兴的女儿考上了北大临床医学本硕连读,后在北京某医院担任主治医师。就在李保兴为女儿留京后的安稳生活高兴时,女儿辞职考取香港一所大学的研究生。

  李保兴唏嘘,女儿和他一样都是“理想动物”,为了梦想可以付出一切。只是他曾经的梦想——当工人,如今在许多人的心里已经变得很黯淡了。

  2008年,李保兴被推荐为郑州市自来水公司“首席员工”,因为他那一手修理绝活儿。

  今年,他退休了,到退休他都是一名工人,但他说自己很满足,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工人。

  征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民间纪事”是商报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来前的连续性报道,我们将从“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民间纪事”之文字史、口述史、影像史、器物史、遗存史、民俗史等诸多方面,大规模、立体式地回顾过去的60年。

  欢迎广大市民提供线索,一经采用即有稿酬相赠,新闻热线:0371—65866299。被刊登的建设者,中秋节期间,将获得福晶园推出的“庆祝祖国60岁生日珍藏纪念月饼”一份,价值120元。同时,凡与共和国同月出生的(即生日在10月份)建设者,将由郑州福晶园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一张生日蛋糕券,凭该券可以免费领取价值119元的水果生日蛋糕。

  (感谢搜狐网网络支持)

(责任编辑:杨文敬)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