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伊莎贝尔.于佩尔专访

2009年06月23日18:1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外滩画报

  “我们骨子里还是倾向文艺电影的 ”

  17 日晚,在工作人员和保安的簇拥下,于佩尔来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影院大厅。

在那里,许多慕名而来的影迷们等待着这位法国文艺女王的驾临。此前,他们刚刚看完她的作品《茶花女》。

  于佩尔的心情似乎也到达了那一天的最高点,她来者不拒地为影迷签名,还发“嘘”的声音示意身边的人安静,只为听资料馆馆长的发言。“我觉得她是法国最棒的表演艺术家。”一直坚持拍摄文艺片的王小帅导演这样评价于佩尔。在自己敬慕已久的“女神级”演员面前,他似乎显得有些拘谨。与于佩尔对话时,他时不时地用手擦汗。

  身边的于佩尔气度不凡,将王小帅夸奖一番。“虽然我看过的中国电影并不多,但我知道在中国有优秀的文艺电影,”于佩尔淡淡地说道,“当年,《十七岁的单车》曾在巴黎上映过,我非常喜欢。我的两个儿子也特别喜欢。”

  于佩尔1953 年出生于巴黎,父亲是商人,母亲是英语教师。家里有四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女孩中她排行最小,两个姐姐均投身电影界。于佩尔最初的专业是俄语,之后考入法国高等戏剧艺术学院,师从导演安托万- 维泰学习舞台表演。充满野性气质的外形配上沙哑醇厚的嗓音,让这个青涩的女孩一下子脱颖而出。

  1970 年代初,不到20 岁的她与“大鼻子情圣”德帕迪约合作《圆舞曲女郎》时,整个法国开始为这个表情古怪的雀斑女而着迷。1978 年,年仅22 岁的于佩尔在夏布洛尔的《维奥莱特.诺齐埃尔》里扮演一个情感匮乏、最终杀父弑母的放荡少女,并一举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影后殊荣。这也开启了于佩尔与夏布洛尔、戈达尔、皮亚拉、塔维涅、哈内科等大师合作的大门。

  和于佩尔合作过《无暇的色彩》的导演伯努瓦.雅克,曾这样评价由于同叫伊莎贝尔而经常被互相比较的阿佳妮与于佩尔:“如果影片拍得不够好,那用阿佳妮就是一种浪费!但这样的问题不会发生在于佩尔身上,即使影片本身很平庸,她在里面也总是无暇的。”

  在于佩尔看来,导演是她选择角色的第一因素。强势的她,如果遇到欣赏的导演,甚至“一点都不介意成为他的工具”。“一个好的导演,能把他内心最深的部分展现出来。这样也能带动出我内心最深的部分。”于佩尔说道。

  于佩尔的强势,不仅仅体现在表演态度和肢体语言上。作为今年戛纳评委会主席,她的强悍作风曾导致评委会内部表达了对于佩尔占主导的行事风格的不满。今年戛纳电影节最终获奖名单出炉后,一位匿名的评委更是将主席于佩尔描述为一个“法西斯分子”。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她专制而霸道,不给别人留任何回旋的余地。她甚至坦言不喜欢自己的戏份在最后剪辑中被剪掉。

  “有时你觉得自己拍过某场戏,可是在看片时,却发现没有了。”于佩尔说道,“那时你会强烈地感觉到那不是你的电影,而是导演的电影。那总会让人很沮丧。”不过,她并无意于做导演,甚至也不会闯入剪辑室对剪辑师指手画脚。在于佩尔看来,她不愿意做自己不在行的事情。

  “我认为没必要去拍那些仅仅描述典型环境和人物的电影,”于佩尔这样解释自己对极端角色的青睐,“非典型性的东西才让电影令人激动。我不介意拍一些轻快的东西,但在法国这种有趣的轻松电影并不多。也许,我们骨子里还是倾向文艺电影的。”

  资料馆的交流活动异常短暂,只有一个问题留给了现场观众。结束时,于佩尔出人意料地用中文快速说了声“谢谢”。全场先是短暂的惊讶,随即响起一片掌声。

  这样的“谢谢”从其他明星嘴里说出,多少会有些作秀的意味。然而出自向来不开玩笑的于佩尔,却让人听出了其中的真诚。于佩尔向来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表演不是那种能学会的东西”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专设了向伊莎贝尔.于佩尔致敬的电影单元,放映5 部于佩尔主演的电影——《 冷酷祭典》、《海堤》、《幽灵河》、《情妇校长》和《禁色迷情》。

  当然, 这5 部电影仅仅是这位文艺女王演出生涯的冰山一角。曾经有媒体评论,在于佩尔出演的70 个角色里,有35 个是裸体的,另外35 个是精神不正常的。于佩尔擅长扮演外表冷漠、内心脆弱受虐的女性角色,但无论是演杀手、妓女、不幸福的妻子还是有偷窥欲的钢琴教师,她永远都是一副不带任何感情的面孔,似乎不愿让观众猜测到她内心的想法和感情。

  十几年前,当法国新浪潮大师夏布洛尔想为新片一个特别可怕的角色选角时,他想到了于佩尔。“我需要有人来演一个非常变态的角色。你感兴趣吗?”于佩尔立刻答应了。在她的选角原则里,没有胆怯二字。

  色情狂修女(《业余者》)、患有精神病的女邮递员(《冷酷祭奠》)、杀父弑母的放荡少女(《维奥莱特.诺齐埃尔》)、有偷窥欲和自虐倾向的老处女(《钢琴教师》)、和儿子乱伦的母亲(《母亲,爱情的限度》),尽管这些角色都颇具争议,但却从未有人质疑过于佩尔的表演。于佩尔在行的是扮演一个个极端甚至“变态”的女性角色。2001 年的《钢琴教师》虽然在戛纳掀起了不少评论围剿,但评委会却一致通过将影后奖项授予女主角于佩尔。

  渴望终身表演的于佩尔,将表演视为一种自己的本能。“表演不是能那种能学会的东西。” 她甚至觉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关表演的书籍并无甚用处,“在读之前,我便是按照里面所描述的那样表演的。与其说读他的书是一种教育,不如说是种再次确认。”

  在《伊莎贝尔.于佩尔:肖像中的女人》展览中,一个视频装置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两个分离的画面上,分别是从左右45 度拍摄的于佩尔上半身。穿着白衬衫的于佩尔,没有说话,她时而看看左边的镜头,时而看看右边的镜头。那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庞,只是偶尔微微扬起嘴角。

  银幕下的于佩尔,记者面前的受访对象,视频装置艺术的于佩尔,似乎永远如此。她很少笑,只是嘴角微微扬起,显得冷峻、高傲。正如她自己所引用的一句法国谚语:“一杯平静的水,才更值得去质疑。”这或许是法国文艺女王保持神秘的原因之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