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海训,“护肤”护出战斗力(图)

2009年06月27日16:2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解放军报
王彦维 绘

  走进野外驻训部队

  新闻背景:头顶骄阳烈日,脚踩炙热沙滩,济南军区某团官兵岸上练动作,水中练泅渡,不少官兵的脖颈和背部因阳光曝晒、海水浸泡和海风吹袭而导致皮肤泛红,进而开裂、脱皮……“一场海训三层皮”,一些官兵认为,海训晒脱点皮不算啥事,反而是自己意志品质坚定和战斗作风顽强的表现。

  海军某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海训期间,官兵训练伤比平时有所增加,其中超过60%是因为患有足癣、股癣、虫咬皮炎以及晒伤等造成非战斗减员。


  济南军区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卫兵介绍,部队夏季海训,天气炎热,紫外线照射量增多,湿度加大,各种昆虫开始大量繁殖,加上野外生活条件有限,容易引起各种皮肤病。许多官兵认为皮肤有点痛痒无关紧要,在训练中往往忽视对皮肤的护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就拿阳光曝晒来说,晒脱皮不仅疼痛难忍,而且久晒容易引发皮肤癌。他提醒各级带兵人,海训期间搞好皮肤的科学防护至关重要,“护肤”也能护出战斗力。

  皮肤病高发的“六大诱因”

  刘卫兵认为,夏季濒海训练中皮肤病高发主要有以下6个原因:

  气候因素。海训地域气候多属温带、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官兵每天要在烈日下训练6-8小时,大量出汗使皮脂渐渐减少,致病细菌在皮肤角质层繁殖引起汗腺闭塞,排汗不畅。

  清洁因素。天热多汗,皮肤分泌油脂、脱落的细胞皮屑、外界灰尘及微生物等混在一起,形成了皮肤表面的污垢。由于野外训练条件有限,洗澡较为困难,不能及时清理这些污垢,妨碍汗液和油脂的分泌。

  住宿因素。海训官兵大都住在单层军用帐篷内,盛夏帐篷内最高温度可达40℃以上。在这样的环境下睡眠,身体大量出汗,汗液中除含有水、盐外,还含有癣菌嗜好的氮类物质,极易引发皮肤病。

  着装因素。目前配发的迷彩胶鞋鞋底为橡胶材料,透气性较差,易使足部皮肤浸渍、糜烂,为癣菌孢子侵入皮肤角质层繁殖,进而引起感染创造了条件。

  训练因素。部队海训一般强度较大,官兵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导致病菌侵入人体。

  诊治因素。基层部队军医对皮肤病一般很难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如真菌性皮肤病和湿疹不易区别,从而不能及时给予有效治疗。

  侵袭皮肤的“三大杀手”

  地处渤海之滨的解放军第404医院院长孙志宏介绍说,海训期间,部队高发的皮肤病中,以浅部真菌病、日晒伤、虫咬皮炎等3种患病率最高,被称为侵袭皮肤的“三大杀手”。

  浅部真菌病。长期在海上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中训练,足癣和股癣、烂裆、花斑癣、霉菌等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会明显升高。足癣常发于趾间,尤其是第三、四趾缝。表现为脱皮、浸渍糜烂,或足侧缘出现多个水疱,有瘙痒感,皮疹出现逐渐扩大症状。足癣在夏天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癣菌疹,此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股癣表现为大腿内侧、臀裂部的环状红斑脱屑,周围常可见小丘疹,瘙痒剧烈,由于搔抓,可继发皮炎、苔藓化改变或感染。无论是足癣还是股癣,都有一定传染性。花斑癣表现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秕糠样鳞屑,状如花斑。皮疹偶有轻度瘙痒感,一般发生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处。

  虫咬皮炎。夏季,蚊虫、跳蚤、疥虫、蛇、蝎等动物较多,叮咬皮肤后,毒素注入体内可以诱发过敏反应。皮疹为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略带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损害,顶端常有小水疱,有的为半球形隆起的大水疱,皮疹多发于躯干、四肢的暴露部位,自觉奇痒、烧灼或痛感。如发生疥虫感染,则有很强的传染性,患者瘙痒难忍,需及时隔离。如被蛇蝎等咬伤后,局部会出现剧烈疼痛或灼热、刺痛,伤口处发生红肿、水疱、淤斑、皮肤坏死,甚至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此外,海蜇皮炎也是造成海训官兵非战斗减员的重要原因。裸露的肢体被海蜇及其他软体动物蜇伤后,感觉刺痛、灼痛或刺痒,继而蜇伤处出现条索状排列的红斑、丘疹,亦会有水疱、淤点及淤斑。若全身多处被蜇伤或被大型水母及毒性强的海蜇蜇伤,则会在数分钟到半小时内出现全身症状,包括全身不适、乏力、肌肉疼痛、胸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日晒伤。在海训中,强烈的光照和日晒会导致日晒伤或者引起光变态反应,如光敏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皮肤病,甚至在接触某些食物或药物后再遇光照也有明显的光敏反应。表现为日晒后3-6小时,面部、颈部和手背等日晒部位出现红斑、严重时可形成水疱,有明显灼痛感。日光曝晒后,部分人可能诱发多形性日光疹,通常发生在日晒后数小时,日晒部位出现成片的红斑、水肿、丘疹、丘疱疹,甚至糜烂或渗出,严重的会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约一周才能恢复。

  皮肤病防护的“七项注意”

  从军事训练、后勤保障以及卫勤、医疗等方面综合考虑,海训部队官兵预防皮肤病,要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

  知识普及。及早与海训区域军队医院联系,约请皮肤病专家现场指导、随队保障,对海训部队的军医、卫生员进行常见皮肤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同时做好官兵对皮肤防护知识的普及,使广大官兵充分认识皮肤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及危害,从而提高防治的及时性和主动性。

  科学防护。岸上训练时,要着体能训练服保护皮肤,在皮肤暴露部位最好涂上防晒霜。下水前需在岸上做好准备活动,然后在浅水中浸润皮肤,使身体逐渐适应水温。

  适度训练。海训中,海水温度低于皮肤温度,皮肤对寒冷刺激一般有3个反应期。第一期:入水后,受冷水的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肤色苍白。第二期:在水中停留一定时间后,体表血管扩张,皮肤由苍白转呈浅红色,身体由冷转暖。第三期:停留过久,体内热量散失较多,皮肤出现鸡皮疙瘩和寒战现象,此时要及时出水。游泳训练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小时。

  保持清洁。海上训练后应马上用干毛巾擦去身上水垢,最好用淡水冲洗,有条件的尽量洗澡。经常换洗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干爽。

  注意卫生。督促官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脚,勤晒毛巾、鞋和袜子,不与他人混穿鞋袜。

  合理降温。在海训环境下,皮肤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温度,训练结束后,许多战士喜欢用冷水直接冲洗身体,这样容易引发皮肤过激反应。应用湿毛巾擦洗身体,待皮肤温度正常后,再进行水浴。

  调理饮食。要为官兵多备些凉茶、青菜汤,既能补充盐和水,又可补充维生素。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少食用辛辣食品,以增加肌体营养,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海训遇到意外的自我解救法

  受心理、水温等因素影响,海训中各种意外情况时有发生。据广州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组方美玉教授介绍,发生意外情况只要处理及时得当,便可化险为夷。

  抽筋。有的官兵尽管准备活动很充分,但是游泳时仍然会出现手脚抽筋。这时,一定要保持镇静,不能慌乱,并迅速采取一些自救措施。如果是手指、手掌和手臂抽筋,应紧握拳头,尽量屈肘,再用力伸直和张开,反复几次就可解除;如果是脚趾和小腿抽筋,可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然后用抽筋脚对侧的手紧紧抓住抽筋的脚趾,另一只手按住膝盖,将抽筋脚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动,连做几次,直到解除抽筋;如果是大腿抽筋,可两手抱住小腿,使之弯曲贴近大腿,颤动几下,再用力前伸,直到抽筋解除。

  头痛脑胀。形成这一症状的原因主要是潜水时间过长、血液聚集于下肢、肌体能量消耗过大、身体过度疲劳等,这时需立即上岸休息,及时进行全身保暖。如果单纯头痛,可能是呛水或是身体寒冷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暂时性的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这时应迅速上岸,用大拇指在百会穴、太阳穴及列缺穴按揉,然后用热毛巾敷头,再喝一杯热开水,即可好转。

  中暑。由于水上训练时间多集中在夏季,如果补水、补盐不够,身体虚弱者容易发生中暑。轻症中暑的,应赶快将病人送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喝点凉茶或冷盐水。重症中暑的要立即急救,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解开其衣扣和裤腰带,保持呼吸畅通。同时,用冷水毛巾敷患者头部、腋部、腹股沟等处,或用凉水擦身,使皮肤发红、毛细血管扩张,帮助身体散热。高热病人还需注射针剂。昏迷病人在急救的同时,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

  耳道进水。上岸后,首先要注意检查耳道内是否有积水,如有则应及时排尽。排水时,头部歪向一侧,用手掌轻轻托拍头部,让水自然流出。若耳道内有异物,可用小棉棍小心将异物掏出,然后用25%的酒精棉轻擦耳道。若耳朵感觉疼痛,则应及时找医生诊治。如果耳道进过水,会使耳油的酸碱度遭到破坏,影响耳油预防细菌感染的功能。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