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曾在拉萨支教一年 |
求职考试写下藏文 北大女硕士签约西藏8年
再过十几天,北京大学8000多名09届毕业生将告别燕园,他们将奔赴全国各地,开始职场生涯。
王威,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07级硕士研究生。这个1984年出生的女孩,毕业时选择到西藏工作,合同一签八年。据北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统计,截至目前,王威是今年北大本部唯一一名签约西藏的毕业生。
尽管已经无数次表达过对西藏的热爱,但在名校、女硕士、不富裕的家境等现实条件下,王威的选择依然令人慨叹。
应聘西藏
唯一面试女生
王威是山西阳泉人,200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政府管理学院,专业是行政管理,本科毕业后保研,专业转为区域经济学。
去年9月,王威开始找工作,目标瞄准国企,参加过几次考试,但没有理想的职位。
她的同学们的求职意向大多集中在金融、咨询等体面的职业,工作地点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可王威却把目标锁定在两个风格迥异的城市——北京和拉萨。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王威可能会学中文或者新闻,毕业后做一名记者或者撰稿人,或者从事和传媒相关的行业。
11月,如火如荼的求职季节,王威在北大就业信息网上看到西藏自治区的招聘启事。笔试时,几个关于西藏发展的问题,王威密密麻麻写满了10页白纸,并在末尾用藏文书写了“扎西德勒”;面试,她是唯一的女生,给一起面试的同学描述自己所感知到的西藏,告诉同学们签约八年,那是一个用心了解西藏并能够做些事情需要的时间。
经过煎熬般的思量,王威最后签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八年。
支教一年
为10个班授课
在王威口中,一提到西藏,她总爱说“我们西藏”。宿舍的书架上,现在还摆着藏汉词典以及各种有关西藏的书籍,柜子上挂有两条哈达。王威的西藏情结,要从2006年到拉萨支教说起。
2006年,在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完成了本科学业,王威选择先去支教一年再读研究生。当时有三个地方备选:西藏、新疆、青海,她选择了少有女生问津的西藏。支教的想法来源于初中,看了一部有关支教教师的电视剧,大结局主人公死在边远山区,她感动得哭了。
在拉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王威承担两个年级10个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周课时20节以上,比很多本校老师代的课都多。初到高原,生活有些不适应,干燥和暴晒让她不得不求助同学给她寄一些化妆品;拉萨只有一家新华书店,送给同学们的英语四级参考书,也是求人从北京寄的。
藏族学生
改变自己成功观
最让她感到震撼的,是当地孩子的质朴和纯粹。“藏族孩子非常纯真,很多想法和我们这样的大学生都不太一样,尽管西藏其他地方的生活条件都赶不上拉萨,但很多学生毕业以后都想回老家,为老家做贡献。”因为这些学生,王威开始重新理解“成功”——“成功”不一定非要从事体面光鲜的工作,“成功”为什么不能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像藏族学生那样自由。
王威渐渐喜欢上西藏,回到北京以后,她翻阅大量关于西藏的书,旁听梵语系的藏语课程,还参加北大藏族学生的聚会。打开王威的读书笔记,里面有一半是关于西藏的书目。
说服家人
支持赴藏选择
到底该不该去西藏工作?王威说服自己容易,难在让家人理解。
在阳泉,考上北大是一件能风光到满城皆知的事情。王威说,送录取通知书那天,学校派众人到她家里,声势宏大,惊动邻里。每次放假回家,妈妈总爱拉着她逛街,遇到熟人,免不了介绍一下女儿在北大的求学经历。
刚听说王威想到西藏工作,家人难以接受。过了一段时间,家人理解了她的选择。王威表面上是一个有点大大咧咧的女生,面对有关家庭的问题,她对记者说:“你考虑的比我都多。”然后感慨:“(去西藏工作)是不够孝顺。”
王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家庭,父亲早年在一次煤矿事故中留下后遗症长期卧病在家,在王威大一时去世。由于家境不算太好,当初研究生选择攻读“区域经济学”,也是为了毕业后能赚更多的钱。
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王威的是她的恩人。2002年高考结束,《山西青年报》组织了一次爱心活动,太原的一位好心女士决定承担王威本科期间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
“我把想去西藏工作的想法告诉阿姨,她特别支持我,这也是最后决定签约的重要原因。”王威说。
在意工作
促进对外交流
“拉萨的生活还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差,商场里有卖名牌的,还能吃到西餐。以后化妆品、书籍之类的东西就在网上买。”生活之外,王威更在意工作,她想促进西藏与外界的交流,消除误会,“不过如果有一天有机会重新回到北京,我也不会排斥”。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