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西安市碑林区贯彻以人为本 和谐拆迁成模式(图)

2009年06月29日07:3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西安市碑林区由破旧的李家村改造而成的现代化商业广场。冯兆龙摄

  碑林区法院法官在给刘家庄拆迁村民解答有关法律方面的问题。冯兆龙摄

碑林区城改办请搬家公司给村民免费搬家。冯兆龙摄

碑林区城改办工作人员入户宣传拆迁政策。冯兆龙摄

  编者按:城建拆迁是事关民生、事关政府部门形象的重要事情。事实证明,只要我们以人为本,政策对头,群众是通情达理的,阳光拆迁、文明拆迁、和谐拆迁完全可以实现。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拆安并举、综合改造、利民益民”。从2005年底至今,碑林区先后完成了李家村、仁义村、北沙坡村等16个城中村的拆迁工作,成功地创造了西安市城中村拆迁的“碑林模式”,给我们以启迪。


  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始终是让社会各界头痛不已的难题。一方面是城中村的脏、乱、差,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到了非改造不可的地步;一方面是常常由此引发社会矛盾,出现部分群众群体上访,还有“打死我都不搬”的钉子户。然而,在西安市碑林区,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难题。从2005年底至今,碑林区本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拆安并举、综合改造、利民益民”的原则,先后完成了李家村、仁义村、北沙坡村等16个城中村的拆迁工作,成功地创造了西安市城中村拆迁的“碑林模式”。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充分肯定了碑林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他说,碑林区在城中村改造中实现的高速度、高效率、零投诉的经验值得推广。

  祭台村的现在与将来

  笔者办公的地方在西安市南二环东段,祭台村就在笔者办公地点后面。去年10月,笔者到西安市工作后,时常在这一带散步。站在祭台村旁边,那里的景象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大都市形成极大反差。印象最深的,是三幢墙体已经发黑的楼房几乎亲密无间地挨在一起,西安人称之为“亲嘴楼”。至于祭台村的环境,更是不敢恭维。古都西安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令人瞠目,而这个都市里的村庄以如此破旧的面目出现,让人颇为不解。

  在与祭台村村民交谈时,村民们说,祭台村已经列入城中村拆迁改造范围,到底何时动工,还没有确切消息。

  今年4月15日,祭台村的拆迁拉开序幕。几天后,再到祭台村,黑糊糊的楼房已经变成一堆废墟,在离马路不远的地方,是碑林区城改办放置的拆迁安置政策解答面板,其中包括拆迁范围、拆迁房屋估价、被拆迁人过渡期、怎样支付拆迁费、拆迁的优惠政策等等,非常详细。祭台村村民老刘站在面板前抽烟,他指着面板上的内容说:“这样的拆迁政策多好,为让大家高高兴兴搬迁,政府把办法想得够全面。现在村里人都搬走了,没一个钉子户。”笔者问:“城改办承诺被拆迁人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过渡期为30个月,这个能做到不?”老刘底气很足地说:“当然可以做到,先前拆迁的李家村就是样板,李家村能做到,祭台村也能做到。城改办怕群众担心,专门推举了群众代表监督城中村改造工作,我就是代表之一。”

  与老刘一样的村民代表,肩上责任重大。他们既要代表村民督促城改办和开发商的城改进度,给村民一个交代,同时又要代表政府与村民沟通情况,向大家通报城改进度。

  祭台村拆迁得如此顺利,并非一日之功。据了解,早在2005年,碑林区城改办成立时,就与祭台村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接洽,协商城中村改造事宜。2006年,祭台村村民全部转成居民身份,紧接着,又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和村委会转为社区居委会工作。前期工作做得充分,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仅仅用了14天,祭台村的拆迁工作全部完成。

  改造后的祭台村会是什么样子呢?碑林区区委书记史晓红介绍,未来的祭台村将会成为西安市具有历史特色的集购物、休闲、酒店、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业服务街区。通过此次改造,祭台村人居环境和城市品位将得到根本改善;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化新城将取代旧的、杂乱无章的村庄格局;设计新颖、理念先进、功能齐全的安置用房将大大提高村民的居住条件,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这次改造,也可使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配置完善的公共设施将让群众享受到优质的“社区式服务”;更重要的是,集购物、休闲、酒店、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业设施将大大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李家村的标杆效应

  在碑林区的城中村改造中,最早进行改造的是李家村。碑林区之所以能在后来的城中村改造中屡战屡胜,顺利地改造16个城中村,李家村的成功改造功不可没。

  位于西安市南二环内的李家村,曾经是一个服装制作、批发、零售集散地,在这个常住人口达1.2万人的村庄里,日流动人口曾达到5万以上。改革开放后,李家村的服装生意越做越火,吸引了大批的浙江服装商人到李家村投资经商。在这块仅有88亩的土地上,村民和浙江商人建起的房屋竟然达到21万平方米,平均高度为5.5层。这些像搭积木一样摞起来的违章建筑,构成了令人心惊肉跳的空中危楼,当地人称之为“行走三尺道,抬头不见天”。

  李家村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先引起消防部门注意,公安部曾将其列为全国十大消防隐患地之一。2003年,国务院要求陕西省委和省政府立即对李家村进行改造。碑林区成立了以时任区长史晓红为组长的“李家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并拟出了《李家村综合改造工作实施方案》。这套方案的价值在于,它把改造与发展结合起来,超越了单纯的拆迁和整治,成为一次彻底改变旧貌、根本改善村民生存环境、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变革。此方案受到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时任市委书记袁纯清、时任市长孙清云到李家村考察,做出具体的部署和要求。2005年8月,西安市政府出台《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意见》即92号文件,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的原则。根据这一思路,碑林区委、区政府结合实际,反复研究,制定了今天被称为“碑林模式”的城中村改造24字方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拆安并举、综合改造、利民益民。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2005年底,碑林区城改办组织人员正式进入李家村。虽然李家村改造的蓝图早已画出,但李家村村民和商人们因为眼前的利益,对改造李家村并不理解。有的村民摆出一副“谁都别动我”的架势:“李家村不是好进的,不死几个人就别想进这个村子!”一些村民围着城改办工作人员,反复强调他们的利益不可侵犯。经营户以租房不到期为由,不愿腾房。还有的浙江商人躲在幕后,甚至给城改办工作人员打电话,以他们父母、孩子的生命安全相威胁。但这些都没让城改办工作人员退却,16个动迁组一起出动,挨家挨户宣传动员。业主大部分住在顶楼,动迁人员踩着狭窄的楼梯,穿过乱哄哄的商铺和加工车间,到业主家里做工作。刚开始,业主们闭门不出,工作人员便对着门缝,大声宣传城中村改造政策。

  城改办工作人员的诚心终于将村民们感动了,村民开始掰着指头算账:合法住宅拆一安一、优惠安置,从简易楼搬进双气齐全的高层住宅,等于升值;一层商铺可以区位价购买5平方米的高价商用房。这是非常合算的事情。当有些村民对城改办的兑付能力产生怀疑时,城改办现场办公,将应该付给村民的资金当场付清。

  1个月后,李家村所有村民全部搬迁完毕,碑林区委、区政府提前两个月将拆迁完成的土地交到开发商手里。2008年5月16日,在拆迁改造后的李家村竖起了一座35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它集大型百货、超级市场、国际影院、数码城、电玩城、高档公寓和写字楼等诸多建筑为一体,充分彰显与原李家村服装城天壤之别的现代商业气魄。

  提起那段日子,碑林区城改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杜波深有感触地说,那段日子确实艰苦,但那是城中村改造的第一仗,再难打都要拿下来。事实证明,只要政策对头,村民们是通情达理的,和谐拆迁、阳光拆迁完全可以实现,改造李家村就是最好的例子。

  4年改造16个村

  作为中外闻名的古都,西安市城中村改造任务较重,碑林区就有29个城中村需要改造,涉及村民8700多户,2.6万多人,流动人口多达30余万。4年来,碑林区先后对李家村、仁义村等16个村进行了拆迁改造,拆迁总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动迁群众5万多人。碑林区区长董劲威透露,这些村的安置楼建设正在按计划推进,目前已建成回迁安置楼项目3个,回迁安置面积31.58万平方米,安置群众3744户;在建安置楼项目8个,在建回迁面积108.49万平方米,今年内还将有万余名群众得到回迁安置。

  碑林区继李家村、西何家村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后,不断完善工作措施和阳光拆迁、文明拆迁、和谐拆迁的构想,提出了“不与民争利,不与开发商争利,城中村拆迁改造零利润”的口号。在仁义村城中村综合改造中,15个工作日就完成了预计3个月才能完成的前期拆迁任务,与全体1095户村(居)民签订拆迁协议,涉及面积18.4万平方米,整个拆迁过程群众思想稳定,无一人投诉,无一人上访。

  在仁义村拆迁动员阶段,碑林区工作人员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深入每个住户家中,面对面、一对一、耐心细致地宣讲政策,帮助群众释疑解惑。在拆迁过程中,他们想群众所想,积极做好公共服务,协调供电、供水、劳动社保、专职律师等进驻现场,“一条龙”办公,使群众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拆迁手续。对所有拆迁户,碑林区城改办坚持先签协议、搬迁,而后停水、停电。仁义村98号院快要搬空的时候,自来水公司停水后发现有个住户因个人原因还未签订拆迁安置协议,拆迁办立即为其接通临时水管保障供水,使其正常生活不受影响。人性化的服务和细致入微的工作得到广大拆迁户的积极配合,确保了整改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在拆迁过程中,指挥部了解到居住在区老干局家属院内的老红军遗孀郭玉英患病多年,生活困难,四个子女均下岗,每月仅靠400元的生活费维持生活。碑林区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责成仁义村拆迁指挥部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妥善处理好老红军遗孀的过渡和安置问题。指挥部迅速安排人四处寻找适合老人身体状况的过渡房屋,最终将老人安排在天然气和暖气齐全、24小时供热水的军安大厦进行过渡,同时为其支付了3.5万元(连同过渡补偿费共4.8万元)的房租,让老人非常感动。

  碑林区工作人员就是凭着爱心、耐心、恒心的“三心”精神,深入到一家一户做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信赖。碑林区区委书记史晓红说:“碑林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制定、工作方式方法、回迁安置上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惠及百姓。”

  正是本着以人为本、惠及群众、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的宗旨,碑林区才顺利地推进了16个城中村的改造,巩固了和谐拆迁的成果,实现了城中村改造的零投诉、零上访,赢得了民心,赢得了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先机。(作者杜峻晓)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杨笑)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