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云南妇女庇护所成立7个月未开张 忌讳家丑外扬

2009年07月02日18:3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云南网
昆明妇女庇护所十分冷清,成立以来从没人住过 记者黄兴能/摄
昆明妇女庇护所十分冷清,成立以来从没人住过 记者黄兴能/摄

  昆明人忌讳“家丑外扬” 妇女庇护所7个月未开张

  云南首家反家庭暴力妇女庇护所,去年11月28日在昆明市救助站正式挂牌。如今,7个月过去了,也没有一个人到庇护所暂住过。

  昨天,备受“冷落”的妇女庇护所内,由市民政局昆明救助站配备的3个房间内物件摆放干净、整洁,虽没有过多装饰,但沙发、床、衣柜、饮水机等生活用品却一应俱全。

  昆明市救助站救助科副科长褚俊秀介绍,自妇女庇护所挂牌成立以来,来咨询的妇女很多,却很少有人愿意留下相关信息,更别说入住。

“我接待过5位妇女,她们或由家人陪同,或通过妇联、派出所、媒体送来,其中有3个人没有经济收入。”

  现状:咨询的人多 却无人入住

  一位30多岁的女性,受过高等教育,不久前来到庇护所,可是仅仅是来咨询。年纪轻轻的她,已经忍受了10多年的家庭冷暴力。

  “怎样能让自己在不伤害孩子及不激怒丈夫的前提下离婚?”是她考虑得最多的问题。工作人员介绍,这名妇女当时在倾诉中几次说到,有时候真想把丈夫杀了,再这样忍受下去精神要崩溃。她并不需要吃住的地方,而需要得到法律援助和心理帮助。

  可是,在向工作人员倾诉了几个小时后,却连姓名、联系电话都不愿留下。她不愿住在庇护所,一方面是担心孩子;另一方面是担心迈出这一步,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家庭矛盾。

  听说昆明妇女庇护所挂牌,前来咨询的人期望值都很高。“她们认为,迈进这道门,长期受到的身心折磨都能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褚俊秀分析,不愿入住、拒绝登记姓名、联系电话、住址,导致救助站与求助者之间连起码的救助关系都无法建立起来。

  家庭暴力普遍存在,妇女庇护所成立的初衷是想帮助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通过法律等正规途径摆脱家庭暴力。可求助妇女最多能在庇护所住10天,10天后她们依然要回家,问题依然存在,这正是庇护所的尴尬所在。褚俊秀说,目前庇护所才刚刚起步,管理措施有待完善。此外,妇女维权意识的淡薄和错位,加上对庇护所的不信任,导致庇护所的工作难以开展。

  尴尬:庇护所仅仅是躲避的场所

  今年4月,呈贡县一位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又被丈夫打伤了。而这次,丈夫更是粗暴地将她的腿打断,身体多处软组织挫伤。4月30日,呈贡县妇联联系到昆明市妇联,希望能将这名妇女暂时安置在妇女庇护所内。

  市妇联马上联系了卫生、公安及民政部门,派车去接这名妇女,并联系好医院给她治伤。可是,车到了妇女家门口,却又折了回来。原因是,这名妇女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两个孩子、离开家。即使她知道,丈夫很有可能将她另一条腿也打断。

  经过协调,相关部门先将她送到晋宁治疗,随后安排住在其表姐家。昆明市妇联权益部工作人员介绍,遭遇家庭暴力,很大一部分是经济地位在作祟。受到家庭暴力的妇女多是在经济上不独立,离开了家和男人,自己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只能依附着男人,委曲求全。而选择到妇女庇护所,自己就撕裂了和这个家的联系。她们害怕这样一来,就没有回旋的余地,那自己今后要靠谁,就没了着落。

  市妇联针对家庭暴力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的家庭暴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农村地区,多是以身体伤害为主的暴力;在文化素质较高的家庭中,多是冷暴力、心灵暴力。以庇护所现在的运行模式,只能为妇女提供躲避的场所,其余的开销、治疗的费用都要自行负责。

  观点:庇护所遇冷 多因“家丑不外扬”

  妇女庇护所遇冷,是国内所有成立庇护所的城市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昨日,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杨建中教授分析了妇女庇护所遇冷的四大原因。

  “家丑不可外扬”心态重

  今年上半年,市妇联接到的有关家庭暴力的案件很多,在一些记录每天来电信息的本子上,涉及家庭暴力的就记了厚厚一本。可是,愿意去到庇护所的人却很少。受暴后不愿“家丑外扬”,是妇女庇护所无人问津的首要原因。到救助站咨询的人大多数都认为,一旦被同事、朋友知道后会很丢人,而且害怕被孩子知道。

  一些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妇女不愿意到庇护所求助,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妇女‘家丑不外扬’的观念根深蒂固,在遭遇家庭暴力后,认为这是家丑,被别人知道后会很丢人,所以更多是选择较隐私的处理方式。”杨建中表示。

  “受暴综合症”难缓解

  妇女不愿来庇护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庇护所仅是一个临时性的躲避场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而且,庇护所缺少有资质的心理医生或懂法律的工作人员,无法提供受暴妇女最需要的帮助,难以缓解受暴妇女的“受暴综合症”。

  庇护所工作的开展,需要公安、卫生等多部门合作,但目前还做不到。妇女到庇护所后最终还是要回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家庭暴力,后续副作用更大。

  妇联表示,可以帮助找相关的心理专家和律师,但产生的费用要由受暴妇女承担。对于为何不能提供免费服务这一问题,是因为目前庇护所没有专项经费和人员编制,现在仅是昆明市政府救助站挤出经费来提供场地和免费食宿。

  女性对家庭依赖性强

  中国女性具有突出的个性特点。女性对丈夫、家庭的依赖性普遍很强,其依赖性包括心理和物质两个方面,而过分依赖会使女性在和家人的沟通上容易出问题。

  过度依赖,还导致自身不能独立,在遭受家庭暴力后,大多采取忍气吞声的方式解决问题,放弃了寻求庇护和保护自己的权利。

  妇女对庇护所了解不够

  在云南,庇护所还是个新兴事物。许多妇女只是通过媒体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对庇护所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对庇护所具体能为她们提供什么帮助并不知晓,所以不敢轻易尝试。

  如今,妇女庇护所仅能提供食宿,而很多前往咨询的妇女都表示她们需要的并不是住处,而是心理上的疏导和法律上的帮助,让她们早日摆脱家庭暴力的苦海。“对于受暴妇女所需要的,目前庇护所也帮助不了。”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手记

  反家暴得多部门协作

  家庭暴力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要解决家庭暴力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需要执法部门、法律界人士、心理学专家等多方面的参与。

  自妇女庇护所成立,褚俊秀就一直在一线与受暴妇女打交道。她认为,妇女庇护所不能只靠救助站或妇联来维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庇护所承担的不只是为受到侵害的妇女提供吃住,将她们“隔离”。从内心里,她们更需要得到心理辅导和法律援助,使她们从根本上摆脱家庭暴力,帮她们分析现状,讨论今后的生活计划,否则无法取得妇女信任。

  只有全社会都伸出援助之手,各部门合作,发动援助机构和志愿者为求助者提供帮助,如法律、心理方面的志愿者可到救助站备案,义务为求助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心理抚慰,帮助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摆脱家庭暴力,开始新的生活。

  现在,救助站工作人员临时当起了心理咨询师。“可是,我们都不专业,能做的只是倾听。”而解决家庭暴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注,需要时间。

  记者 谭蓉 实习生 华芳(都市时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