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沈阳晚报国庆特刊:我驾驶34473号坦克受阅

2009年07月10日10:4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沈阳晚报

  


    开国大典上 我驾驶34473号坦克受阅

  马德富:1929年生于北平市平谷区,1945年6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49年2月,他随“四野”战车师开进北平,10月1日开国大典中,他作为战车师一员,开着坦克接受检阅。离休前为沈阳军区装甲兵高级指挥员。

  1949年10月1日,在威武雄壮驶过天安门的受阅大军里,伴着撼天动地的马达轰鸣,战车方队齐头并进,不差分毫;车上站立的战士,个个英姿挺拔,巍如山岳。

人民装甲兵的神圣感、使命感、光荣感在他们胸中激荡——“祖国啊,‘陆战之王’请您检阅!”60年过去了,谈起当时的情景,80岁的马德富仍万分激动:“我今生最有幸的事就是作为一名车长驾驭坦克参加开国大典阅兵!”

  新中国第一辆坦克来自沈阳

  1945年6月,还未满16岁的马德富参加了八路军,后在晋东军区14军分区16团炮兵连任班长,后部队出关编入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四野”第九纵队。

  抗日战争时,毛主席曾在延安窑洞里说:“我们现在还没有一辆坦克,也没有大炮,但是有一批懂技术的干部了。有人,就一定能把特种兵建立起来,坦克和大炮敌人会给我们送来的。”正如他所预言,依靠从敌人手中夺来的一辆辆坦克、装甲车,我军有了装甲兵。马老告诉记者,新中国第一辆坦克就来自咱们沈阳。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军委指示进入东北的部队,尽一切可能把日本关东军遗弃坦克和器材搜集起来,建立人民的坦克部队。当时沈阳的形势很混乱,使我军搜集坦克和器材的工作进行得十分困难。1945年11月中旬,我军经侦察发现,在沈阳原日本装配修理厂有日军遗弃的坦克,几名战士冲破敌伪人员盘查和封锁,在老工人帮助下,将2辆日式坦克开出来,当坦克开到沈阳东北小桥子屯时,一辆坦克发生故障就地修理时,另一辆被敌伪人员破坏无法修复只得放弃,就这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就在修修补补、坎坎坷坷中从敌人手中抢出。

  靠着这一辆坦克起家,1945年12月1日,我军已经正式成立东北坦克大队,全队30余人。1947年10月,坦克大队扩编为东北战车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战车团。上级领导指出:要培养出成批的政治立场坚定而又懂技术的干部,尽量争取参战,在战斗中成长。在这种形势下,1948年4月,已有“三年军龄、三年党龄”的马德富被选送到黑龙江牡丹江炮校学习驾驭坦克。

  从展望镜里看毛主席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不待休整立即入关投入到平津战役,新组建成的东北特种兵战车指挥所的部队也随着入关。1949年2月,在天津组建了人民解放军第一个战车师即第四野战军战车师,并参加了北平入城式,1949年8月战车师奉命组织坦克部队参加开国大典阅兵。

  此时的马德富已是战车师中的一名车长,马德富回忆,受阅的坦克部队以战车1师的战车团、装甲团为主,其中战车团编有坦克99辆,这些带有硝烟的坦克部队参加这样隆重的受阅任务是第一次,坦克、装甲车都是经过长期的行军作战,技术状况不好,需要修理,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任务非常艰巨。毛主席特意批示:“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大家以战斗的姿态,投入车辆抢修和准备工作中,每个坦克手也写了保证书,“一定圆满完成任务!”

  8月18日,参加受阅部队集中在丰台开始训练30天,以驾驭和阅兵队形训练为主,时值盛夏,车内气温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坦克手每驾驶一次,衣裤就被汗水湿透一次。到9月下旬,部队将受阅坦克和装甲车喷上了新漆和军徽、编号,又利用夜晚3次到天安门现场预演,马德富当时驾驶的坦克编号为34473。

  9月30日晚,部队领导又对战车逐一进行了认真检查,并对官兵再三叮嘱。午夜,战车开始编队行军,来到东单集结待命,等待庄严时刻的到来。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红旗飘扬,锣鼓喧天,受阅的坦克部队和兄弟部队一起等待接受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他们当中有东北坦克大队的第一批坦克手,有在解放战争中荣获“战斗英雄”称号的董来扶和他的钢铁伙伴“功臣号”,能和这些英雄们一起走在一个方阵里,马德富觉得无比自豪,“无论在战火纷飞的疆场上冲锋陷阵,还是在冰雪泥泞的艰苦岁月中辗转跋涉,我们为的就是这一幸福时刻的来临”。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马德富心中激动不已,但却没敢让眼泪流出,因为他是一名军人,有纪律,收拾激动的心情投入到庄严的检阅中。随后,朱德总司令由聂荣臻司令员陪同乘车检阅陆海空三军。分列式开始后,战车方队约在3点半发动车辆,并以严整的队形和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因为要注意队形和速度,每个人都要高度集中,经过天安门时,身在坦克中的马德富只通过展望镜快速地看了一眼城楼上的毛主席,“没太看清,主席离我太远了”。短短300多米的受阅行进距离,汗水浸透了全身的衣服。

  60年过去了,战车情,浓如酒。每当马德富看到历次首都国庆阅兵式上那滚滚铁流,总是让他激动不已。更让他欣喜是的,我军装甲兵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已从当年的“万国牌”发展为一批新型主战坦克。其战斗技术性能全面提高,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必然在国庆60周年的大阅兵中以崭新、威武的姿态出现,80岁的马德富期待这一天。

  (本报记者陈馥/文 孙海/摄)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