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北京对每天1.84万吨垃圾宣战 填埋场还能用4年

2009年07月13日14:17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舆论危机

  在高安屯焚烧厂建设的过程中,北京市曾有过几次大的讨论:要不要上焚烧厂,利弊如何。在李易达的印象中,有段时间一直听到反对的声音。

“不过,现在反对期已经过了,进入鼓励阶段。”

  “鼓励”来自北京市政府。市发改委、规划委等多部门的主管领导相继表示:焚烧厂的建设是必需的。市政管委在回答“确定怎样的技术处理路线”时,提出对发达国家“科学合理”经验的借鉴,重点是“美国、日本、英国垃圾焚烧比例逐年上升”。

  这种决心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此前,有位专家给中央写信,说北京市就要垃圾围城,焚烧是一个方向。今年,国家发改委就接到委托,在全国范围内对焚烧厂做调研,供高层领导决策。”李易达说。

  然而,在这些决心落实到每一个焚烧厂的建设上时,却遇到了意外的“舆论危机”。

  2006年底,海淀区政府发布“海淀区十一五规划”,准备在六里屯新建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并计划在2007年3月动工。周边居民的反对声陡然而起,一封投诉信在万名业主的联名请愿下,送达政府机关。

  2006年3月,六里屯居民开始寻求法律援助,提出行政复议。2007年5月,尽管行政复议仍维持原有的规划,但政府在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举办了首个“公众接待日”。

  舆论并未就此平息,200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六里屯数千居民聚集于国家环保总局,表达“反建”呼声。同日,海淀区副区长吴亚梅与居民代表见面,就六里屯焚烧厂建设进行沟通。

  两天后,在国家环保总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环保总局官员建议,该项目在进一步论证前应缓建。然而,环保部的意见并没有改变北京市政府的决心。

  今年初,在政府决策和居民舆论相持不下之时,海淀区两会上,海淀区区长林抚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加快推进六里屯焚烧发电厂的建设;而海淀区市政管委负责人表示,预计年内不会开工。

  3月,国家环保部发表了对“六里屯焚烧厂争议”的最新意见:应进一步论证,未经核准不得开工。这个陷入争议风波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被暂时冻结。

  “六里屯事件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垃圾焚烧后产生的二英问题。”李易达表示,像高安屯这样的大型焚烧厂,前期投入8个多亿,三分之二都是花在尾气治理,特别是二英的控制上。

  陈玲表示,北京市既然下决心上焚烧厂,排放的标准会尽可能高。她介绍说,目前北京市的排放标准采取的是欧盟标准0.1纳克,高于国内一般标准。而进入调试阶段的高安屯焚烧厂,由北京市环保局委托中科院生态中心进行了两次测试,结果都在标准范围之内。

  但是,公众的担忧并未消失,“舆论危机”也被看作一场“信任危机”。赵章元指出,这当中缺失了一个重要环节:公众对环保决策的参与。“建设六里屯垃圾焚烧项目,一定要告诉周边居民垃圾焚烧会产生二英,以及控制二英的方法是什么。”

  要让全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下一步就是酝酿高安屯垃圾处理设施对周边居民开放,组织他们来参观,今年要开始做。”顾来茹指着高安屯垃圾填埋场的规划图,告诉本刊记者,垃圾场将来要建成教育基地,全部建成以后,是一个园林式的景观公园。

  而朝阳区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更大的愿景是争取列入“生态循环园区”。

  北京市政管委称,立足于北京今后50年的持续发展,将在东南西北各方位,适当集中规模,择机建设4个日处理能力超过 7000吨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生态循环园区。

  顾来茹说,“循环”的关键就是“资源化”,比如焚烧发电、制肥等等。

  但是以“综合利用”为代表的资源化却比不上“上焚烧厂”的速度。“比如制肥还没决定上不上,重要原因是我们没做到分类,垃圾成分比较复杂,肥料的品质难以确保。”

  就在高安屯的“综合利用”因为垃圾分类的落后,只能限于“纸上谈兵”的时候,高安屯焚烧发电厂也在为“分类”而焦虑。

  李易达说,运到焚烧厂的垃圾本应都是生活垃圾,但一些垃圾运输队图省事,建筑垃圾、农村地区的垃圾都倒进焚烧厂,结果有很多不能燃烧的垃圾,造成最后的排放指标难以控制,对设备也有很大损耗。

  为了让垃圾进焚烧炉前先分类,高安屯焚烧厂试着跟朝阳区环卫部门沟通。“哪辆车的垃圾质量好,我们会做记录,如果不好,就及时沟通调换。已经做了三四个月。”

  然而,全社会要做到垃圾分类,并非立竿见影。在赵章元看来,我国垃圾分类虽然已经实践十多年,但往往由于管理上的缺陷半途而废。

  同时,垃圾分类作为垃圾资源化的基础,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运作体系。“垃圾车常常把许多家庭分类过的垃圾,又重新混合起来填埋。”

  对此,市政管委宣传处处长郭卫东表示,从2010年起,将扶植和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垃圾分类运输队伍。

  “要让全民养成分类的习惯,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得下大决心。”赵章元说。

[上一页] [1] [2]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