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7月27日出刊的封面故事,以中国在世界各地进行的并购作为探讨主题。(美国《世界日报》)
中新网7月21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7月27日出刊的封面故事,是以中国在世界各国进行并购作为探讨主题,认为中国“试图买下世界”。不过,据旧金山州立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陈溢茂看,中国大举对外并购所产生的效益目前并不显著;中国有条件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还有很多学习空间,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观的人才。
中国海外狂购惹关注
效益不显著 《商业周刊》报道,光是今年6月与7月份,中国已经投资或表示有兴趣买的产业包括伊拉克的油田、德国的车厂、新西兰的高级家电制造商与日本的百货公司等,而且投资金额不断上升。陈溢茂教授解释说,中国累积很多外汇,在经济压力下必须往外投资,有二千亿美元资本的“中国投资公司”是以主权基金的方式投资;民间累积的剩余基金也到美国买房地产等,则属于民间投资,两者并行。
陈溢茂教授说,中国过去的并购模式,遭到外国政府、股东、人民的反对,因此主权基金的并购模式必须加以修改,不能直接进行并购,必须与其它国家先行合作,再进行所有权的转移。他说:“中国已经了解问题所在,已进行修改。中国民间也有很多的钱,外汇开放下,将来一波中国的私人企业往外投资的力量强劲。”
对于中国对外并购的效益,陈溢茂教授说,不是很显著。陈溢茂教授表示,中国在对外并购想取得成功,必须进一步了解世界市场营运、国际间的文化,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观的人才,在不同的市场文化上,能更专业、有效处理不同问题。
萧良序:中国海外狂购只是暂时现象 汉鼎安裕资产管理公司执行合伙人萧良序说,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如果没有外资也可以运转下去的阶段,也就是说,这部内燃引擎已经点着了火,它不但能开始自己走,还能拉动别人。不过,海外并购是否一个长期存在的趋势?他认为,目前看来,可能是一个暂时现象。
萧良序说,中国对外购买可归纳到三大类:购买外国的产品、购买外国的基本材料、购买外国企业。
总体来说,萧良序认为,即便中国近来的对外大采购主要是出于被迫,当局看来也能够很好地把这个不理想的情况做最好的安排,不但达到了纾解贸易摩擦的目的,也把钱花在能够保障经济安全的方面,而不是像20年前的日本四处购买像克赖斯勒大楼、洛克菲勒中心、加州圆石滩高尔夫球场这样的“炫耀资产”(trophyassets),一旦景气衰退通通物归原主。
王灵智:中国大举并购有益世界市场 金融危机袭卷全球、跨国投资与并购活动急剧萎缩,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异军突起,柏克莱加大荣誉退休教授王灵智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许多国家正面临严重资金缺乏的困境,形成了对外来资本的高度需求,为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收购带来机会,中国在国外大举进行并购的趋势不可免,而且对世界市场是有益的。
王灵智教授说,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企业运作与经营方式,要在世界上竞争,制造业、科技业、原油控制等各方面都必须兼顾。中国经济30年来的快速发展让中国企业积累了大量资本,当投资境外可以获得更低成本和更高利润时,这些资本自然会流向境外。王灵智教授说,中国现在往海外发展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欧美与日本当然不会欢迎在国际市场上多一个竞争的对象,所以才会出现一些抗拒与阻止的力量。但欧美与日本各国并购其它国家的企业已进行了数十年。(刘晓莉)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