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摊贩合法化还需“大智慧”
尽管以前“严防死守”式的粗暴管理已经不合时宜,但是,流动摊贩并不能一“解”永逸。如何将其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合理控制负面影响,还需要大智慧。
尽管以前“严防死守”式的粗暴管理已经不合时宜,但是,流动摊贩“一解了之”就能一劳永逸吗?显然不是,如何将流动摊贩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合理控制负面影响,还需要大智慧。
对城市摊贩的管理,在我国主要依靠“城管”。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管理模式,一不小心还可能造成阶层对立。流动摊贩并不是中国特色,国外也有。而国外是没有“城管”的,那么国外又如何管理“小摊小贩”呢?
在法国,只要拥有居住权,就可申请许可证,持证者只需向社区缴纳少量的管理费,就可以销售商品。
法国对小摊小贩的管理,采取的是社区模式。社区在摊贩管理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监督权。相对于“城管”的行政权力,社区具有就近观察的信息优势,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社区就会充分提高监督的质量、维护好摊点周边的卫生环境和秩序。
这种对流动摊贩的“制度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产权重新配置的过程。摊贩所造成的“负外部性”仅仅涉及某个社区,将监督权界定给社区,让社区和摊贩谈判,就能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林金芳)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