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如磐而学风致远 ——两位学术巨擘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两位学术巨擘静静地离去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季羡林、任继愈——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感伤感慨与感动。
人们感伤:这是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更是一个巨星陨落的年代……
人们感慨:两位学术巨擘一生低调做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朴实宽厚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人们感动:两位学术巨擘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诚信不欺,自有古人之风。
即便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他们都不为所动,已过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面对世俗小人的蜚短流长,他们淡然处之。
当人们总是希望穿越表层浮躁的生活而对人类精神的终极价值有一番哲学思考的时候,便不由得联想起不久前再一次成为搜索排行榜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迈克尔·杰克逊。网上评价那位刚刚辞世的流行歌星:作为一个流行音乐的里程碑,他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宛如彗星,谁与争锋?
然而,与之相比,谁又能说作为中国学术界众口一词的标志性人物——两位学术巨擘安静淡定的离去,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或许从表面看来,流行音乐的歌星与学术界的巨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粉丝”追随者也大相径庭。前者热歌劲舞,是1980年代年轻人的青春偶像,据说即使不懂英语,只听旋律,也能感受到不能自控的激昂震撼;而后两位“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学贯东西,博大深厚,不仅让整个中国学术界高山仰止,即使是不闻不问学术的男女老少,亦被两位的大家风范所深深折服。
蓦地,我心中一动:热闹的流行歌星打动人心的究竟是什么?寂寞的学术巨擘让人深深感叹的又是什么?用经济学家郎咸平的话说,杰克逊虽然是一个失败的王者,但他超越了娱乐经济学的“铁律”,他的舞步触动了大众的集体人格,他的音乐触动了人们的灵魂。显然,在杰克逊被人津津乐道的独创45度倾斜舞步和天籁般的音乐中,蕴藏着一种特有的精神因子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个曾经一文不名的黑人小男孩,“在注定没有希望的地方,却带来了此生最辉煌的荣耀”——他的奋斗给全世界的年轻人一个直观的榜样。毁誉参半的杰克逊,被大众所认可的绝不仅仅是热闹的表象。
而人民网的最新调查则显示:对两位学术巨擘,一半以上的网友最崇敬的“是大师淡泊名利的品格”。毫无疑问,两位学术巨擘的影响力已然远远超越了自己学术的边界。尽管季羡林一生都在对艰涩难懂几乎无人能识的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及吐火罗文进行翻译与研究;尽管被毛泽东誉为“凤毛麟角,人才难得”的任继愈更是在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整理中,自谦“用了60年时间,做了别人不愿意做也不太容易做的"基础性工作"、"资料性工作"……但两位的学术人品及其人格魅力却犹如大山无言,清水无香,无言桃李自成蹊。
面对浮躁喧嚣的世界,面对重重诱惑与欲望的挑逗,在精神世界里寂寞独行的两位学术巨擘为何能够定力如磐而学风致远?
任继愈曾说“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只顾眼前,缺乏理想,就没有发展前途。”“今天正是人人大谈"定位"的年代,但是多数的年轻人,他们在给自己的人生定位时,却忘记了整个时代,忘记了整个社会,忘记了自己跟时代、跟社会间的"互动关系",所以到今天为止,像屈原那样空喊"怀才不遇"的,还大有人在。”季羡林被我们记住的是他对那些自以为是的“真小人”的批评:“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是的,无论是热闹的流行歌星还是寂寞的学术巨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人生定位。无论你选择做什么,都需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
然而,对于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对人生所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来说,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有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他们永远没法了解两位学术巨擘所在的那个世界。
-云中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