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7日电 美国《侨报》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说,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近日率团访问台湾。有两个地方相当引人注目,一个是台湾大学,一个是“中研院”,因为这两个地方说起来与北大都很有渊源。如同文化和思想,历史的渊源和联结同样是一种无形精神纽带,时常经由时间沉淀和“大浪淘沙”而更显生命力。
由是观之,在两岸大力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今日,更需光大渊源,增强联结,善用之。
文章摘录如下:
应中华两岸科技人文学术交流协会的邀请,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近日率团访问了台湾。在周校长一行的行程中,有两个地方相当引人注目,一个是台湾大学,一个是“中央研究院”,因为这两个地方说起来与北京大学都很有渊源。笔者也相信周校长在参访这两个地方时,一定会有特别的感受。
据台湾媒体报道,周其凤在与台大副校长陈泰然等座谈时主动提到,将来北大和台大教授可以共同指导研究生,颁发双联学位,由两校共同颁发硕博士证书。周校长还表示,将邀请台大学者赴北大担任客座教授,并希望促进台湾采认大陆学历,使两岸师生有更多机会交流认识。对大陆有意认可台湾学测(高考)成绩,让台湾学生直接赴大陆就读大学,周其凤也表示乐观其成。
报道同时引述陈泰然的话说,双方已初步达成在癌症、感染医学、环保与气候变迁等领域进行学术合作的意向,未来两校教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将更多。
在海峡两岸进入和平发展轨道的今日,周其凤提出的建议和表示所要采取的举措,堪称适逢其时,欠缺的只是台湾采认大陆学历的“东风”,而以北大和台大各自在大陆和台湾教育界的影响力,以及两校深厚的历史渊源,笔者相信,只要两校携手加强合作,率先垂范,必可为推动台湾采认大陆学历助一臂之力,减少日后两校深入合作的障碍。另一方面,随着大陆对台湾学测成绩的认可,也必定有更多台湾学生到大陆大学就学,台湾采认大陆学历也将是大势所趋。
说到北大与台大的渊源,人们最常想到的是傅斯年和钱思亮。傅斯年曾任北大代理校长、钱思亮曾任北大化学系主任,与周其凤校长一样同为化学家。他们又分别是台大的第四和第五任校长。
傅斯年1949年1月于危难之际出任台大校长,至累倒病逝不到两年,硬是把“孤岛上的台大办成北大”。当年他期勉学生的“敦品、励学(原为力学)、爱国、爱人”八字,后成为台大沿袭至今的校训,台大为纪念傅斯年铸造的“傅钟”,至今敲了几十年,已“成为台大的精神象征”。
“台大校史上,孟真(傅斯年)先生虽非创校校长,但在常规及制度之设立上,恐无人能出其右。”“一个学术的风格,一种自由开放的空气,我想这是他留给台大最主要的遗产”——傅斯年对台大的影响,于后人的评价可见一斑。
继傅斯年之后出任台大校长的钱思亮,在任近20年,期间完成台湾的大学联招制度,为台湾高等教育选才订定良好基础,保持台大持续发展,对维系台大台湾一流大学的地位,同样功不可没。
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提到,自由的思想,北大、台大系出同源,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确凿之至。而傅斯年、钱思亮就是联结两校的标志性人物。
周其凤校长此行参访的“中研院”,与北大同样有着深厚的渊源。胡适的故居、纪念馆、墓园就在此,他那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名言赫赫在目。胡适也曾任北大教授和校长。而事实上,“中研院”里还有一个蔡元培纪念馆,蔡元培在北大校长任上提出的“兼容并包”的办学和学术思想,对北大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他也是“中研院”首任院长。虽然纪念馆现已作他用,但“中研院”北大同学敬立的蔡元培塑像、纪念馆的牌匾、指路牌仍在。
笔者之所以要叙述这些陈年旧事,是因为人们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文物为无可争议的珍宝,却时常忽略历史渊源的存在是维系感情和产生亲切感、认同感的无形财富。近读季羡林的旧作《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更有所悟。季羡林为何“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原因就在于胡适既是他“有知遇之恩的恩师”,也是足可引为知己的良友,有着彼此共事,终成良师益友的历史渊源。
试想,如果两岸的清华大学没了“永远的校长”梅贻琦的联结,没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共同校训,彼此又会变得多么的陌生?
如同文化和思想,历史的渊源和联结同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纽带,好处是不会“人亡政息”,而且时常经由时间的沉淀和“大浪淘沙”而更显出生命力。
由是观之,在两岸大力加强文化教育交流,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今日,更需光大渊源 ,增强联结,善用之。 (陈翌)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