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俄罗斯政坛“梅普二人转” 小个子治国高人辈出

2009年07月29日10:1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克格勃:世界上最大的间谍机构

  □ 孙晓雯

  克格勃是俄联邦安全局的前身,俄语简称KGB,意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

1991年,苏联解体,克格勃于同年11月解散,原克格勃第一总局独立出来,成为直属俄联邦总统的独立情报机构。苏联的间谍情报机构曾与美国并驾齐驱,以实力和高明而著称于世,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美国。

  克格勃一直是苏联对外情报工作、反间谍工作、国内安全工作和边境保卫等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是一个凌驾于党政军各部门之上的“超级机构”,它只对苏共中央政治局负责。克格勃被英国的情报机关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

  选材谢绝自告奋勇 培训使用“杀人游戏”

  克格勃的选材范围十分广泛,从在校大学生到工厂技术员,都有成为苏联特工的机会。

  克格勃在大学生中招人是得到学校当局的支持和配合的。他们可以先阅读学生的档案,再和可能的人选个别谈话,当面考察,再向上汇报,决定是否录用。克格勃的招募标准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机智勇敢,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25岁。主要从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当中招募,被录用者还需要经过半年至五年的专门训练和培养。这种招募和训练方式,使克格勃能够长期维持一支素质较高的情报人员队伍。

  克格勃吸收新成员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宁愿对工作无益,但绝不能对事业有害。按照这个原则,克格勃不仅对招收新人非常挑剔,而且对几个特殊人群有自己特别的看法和观点,有些甚至违反思维常规。

  第一,坚决不收自告奋勇者。克格勃在苏联时期的威望,使一些年轻人对这个神秘机构有一种特殊的兴趣,主动提出加入克格勃队伍的志愿者大有人在。按照克格勃的逻辑,主动投靠者,肯定动机不纯,说不定是想借克格勃这块跳板叛逃出国。

  第二,不要智商特别高的人。按照克格勃的用人经验,高智商者,特别是自认为比别人聪明的人,往往心理素质比较差,而对一个情报人员来说,心理素质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不要野心大的人。这种人的优点是为了能在事业和仕途上不断进步而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工作一定非常卖力气。但他们的最大弱点是,一旦感到前途无望,就会心灰意冷情绪消极,甚至会做出出格的事情。

  刚刚进入克格勃的新人,在正式工作以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内容包括外语、技术、心理等很多方面。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报道,如今非常流行的“杀人游戏”,就是克格勃想出来训练间谍的一个游戏。

  克格勃的间谍学校位置隐蔽,在每个学校的外围都设置了一支精锐的克格勃部队,将学校包围起来,整个地区都在克格勃的严密保卫之下。在苏联地图上也找不到它们的位置,连苏联的老百姓也不知道有这些地方存在。

  克格勃拥有一支规模与实力强大的培训队伍,授课教师几乎都是各个行当第一流的专家。业务培训中的重要阶段是模拟训练。在克格勃学校的教材中,“接头”是一个经典科目。按照要求,学员必须首先甩掉身后的跟踪,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与一个“老头”接头。这个化装成老头的谍报人员实际上就是主考官,他会以各种借口要求改变接头地点,这就要求学员必须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否则就过不了这一关。当两个人最后在饭店或者公园见面的时候,“老头”拿出一份文字材料,学员不能把它拿走,只能在几分钟的时间内熟记它的内容,这个环节考的是学员的记忆能力。

  舞弊向来是考试中难以杜绝的现象,由于这种考试在克格勃学校中年复一年地重复,以至于新学员还没有参加考试,就从上届同学那里摸清了考官的脾气,个别学员甚至把录音机带到现场,为得高分做准备。

  三次追杀震惊世界

  提起克格勃,首先浮现于人们脑海的往往是暗杀、美人计这些充满电影色彩的名词。回顾克格勃的历史,它也像是一部黑白色调的惊悚片,充满着尔虞我诈。克格勃可谓组织海外追杀行动的高手,其中有三次成功的追杀行动曾轰动整个世界。

  托洛茨基喋血墨西哥城

  托洛茨基是苏联早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参加俄国十月革命,为建立苏维埃政权做出过重要贡献。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等人在政治上产生严重分歧,结果被开除出党,并被驱逐出境。离开苏联后,托洛茨基在法、美、德、意、英等国建立了托派组织,从事反对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的活动。

  1938年3月,苏联最高法院缺席判处托洛茨基死刑,紧接着,一个个苏联特工小组潜入墨西哥,准备对其实施追捕和暗杀。为保证托洛茨基的安全,墨西哥政府在他的住宅附近专设了一个警察所,配备了一支警备队。

  然而,托洛茨基最终仍难逃厄运。 1940年8月20日,天气晴朗,托洛茨基刚刚完成写作,正欣赏着蔚蓝的天空。这时,一个名叫莫尔纳尔的人前来拜访他,此人是他女秘书西尔维亚的情人,也是他家的常客。但莫尔纳尔这次的到访却有些异样,外面晴空万里,他竟穿了一件雨衣。

  托洛茨基还是把莫尔纳尔迎入书房。此时,莫尔纳尔突然从雨衣里拿出一把登山用的冰斧,用力向托洛茨基头上砍去。尽管托洛茨基被及时送进医院,由于伤势过重,还是难逃一劫。

  事后,墨西哥警方才查清,莫尔纳尔原来是西班牙人,真实姓名叫拉蒙·麦尔卡捷尔,其母是著名的职业革命家。受母亲影响,莫尔纳尔参加了革命活动,并接受了苏联内务部的委派。他利用自己帅气的外貌征服了托洛茨基的女秘书西尔维亚,终于完成了任务。

  美国间谍命丧慕尼黑

  1957年,克格勃发现,一个名叫列夫·利比特的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在德国慕尼黑活动十分猖獗,此人专门训练间谍到苏联活动,还与反共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来往密切。克格勃总部决定除掉此人,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特工保格丹·史塔辛斯基。

  1957年9月,史塔辛斯基领到了一件用于执行任务的特殊武器,它外表是一支手枪,但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毒药。这种毒药和空气接触后,立即化成雾状,在两米距离内对准一个人的面部喷射,可以引起这个人的心脏麻痹,立即毙命,且死后没有任何痕迹。使用者预先要服用一粒解毒丸,发射后再吸入解毒气体,就不会中毒。

  1957年10月9日,史塔辛斯基从柏林飞往慕尼黑。第二天,他来到利比特工作的地方,等候其出现。他买了一份报纸,坐在利比特办事处的对面,耐心地等待着。这样的等待整整持续了两天。

  第三天上午,利比特的身影终于出现了。史塔辛斯基快速进入利比特工作的大厦,上了二楼,把武器掏出来,用报纸掩盖着,等待时机。当利比特出现在面前时,史塔辛斯基抬起右手,扣动了扳机。一瞬间,利比特向后一仰,从楼梯上重重摔下去。史塔辛斯基立即打碎装有解毒剂的玻璃瓶,深深吸了一口解毒剂,逃离了现场。

  几十分钟以后,利比特工作的大厦被围得水泄不通,警车、急救车的笛声响成一片。这时,史塔辛斯基已经登上了飞往柏林的飞机。几天后,从慕尼黑传来消息:“10月12日10点40分,利比特被发现倒毙,经过法医鉴定,他死于心脏病。”

  保加利亚叛逃者魂断伦敦

  冷战开始以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追随苏联,这些国家的一些反共人士在西方思想影响下,不断攻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加利亚作家马尔科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78年9月7日,马尔科夫步行上班,当他走上滑铁卢桥时,右脚突然一阵刺骨的痛疼。他回头一看,是一个年轻男子将雨伞掉在了他的脚上。马尔科夫看到年轻人一脸愧疚,也就没有深究。晚上下班回家时,马尔科夫右脚的疼痛加剧,出现了小红点,体温也迅速上升,高达40摄氏度。9月11日,马尔科夫终于不治身亡。

  经医生解剖发现,在马尔科夫右脚的肌肉里,有一个微小的空心金属球,里面装着一种毒素。球上有两个针尖大小的小孔,原本用蜡封着,马尔科夫的体温将它熔化,毒素从球里流了出来。据英国化学防御研究所检验,这种毒素是蓖麻毒素,毒性极强,1克就能杀死1000多人,马尔科夫正是死于这种毒素。

  英国警方一直没有找到杀死马尔科夫的凶手。由于克格勃曾生产过一种特种雨伞,伞柄尖端设有机关,可将毒剂刺入受害者身体,因此他们几乎可以确定这是克格勃干的,但苦于没有证据,只好不了了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保加利亚前情报部门负责人才公开承认,刺杀马尔科夫的行动是克格勃与保情报部门联手所为。

  “克格勃最后的掌门人”传奇

  普京也许是当代最有名的“克格勃”,但事实上,在克格勃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有许多影响苏联历史的名字,比如曾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比如被怀疑是杀死斯大林真凶的贝利亚,而作为“克格勃最后的掌门人”,克留奇科夫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

  众所周知,前俄罗斯联邦总统、现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的普京,曾经是克格勃的一员。

   克格勃为俄罗斯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政治人才,当年和普京一起被吸收到克格勃的列宁格勒大学同届毕业生一共有三个,其中包括帕特鲁谢夫,他在普京担任总理后接替他出任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局长。

  普京也许是当代最有名的“克格勃”,但事实上,在克格勃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有许多影响苏联历史的名字,比如曾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比如被怀疑是杀死斯大林真凶的贝利亚,而作为“克格勃最后的掌门人”,克留奇科夫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

  “克格勃最后的掌门人”,这是弗拉基米尔·克留奇科夫去世后,媒体赋予他的“头衔”。事实上,这并不准确。在克留奇科夫1991年8月被捕到同年11月克格勃正式解散之间,巴卡金是克格勃的最后一任主席。然而,鉴于克留奇科夫对克格勃职业精神的那种眷恋和执著,担此称号,实至名归。

  1924年2月29日,克留奇科夫出生在伏尔加格勒市(曾经的斯大林格勒),学习法律专业出身,曾当过装配工、律师和地方检察院的检察长。1954年,结束了在苏联外交学院的学习以后,开始进入苏联情报系统。在苏联驻匈牙利大使馆工作的五年期间,克留奇科夫担任尤里·安德罗波夫的助手,并参与了1956年苏联对匈牙利事件的武装干预。1967年安德罗波夫就任克格勃主席后,克留奇科夫也得到了重用。1974年,克留奇科夫被任命为克格勃海外间谍工作主管。1988年,戈尔巴乔夫任命他为克格勃主席。

  1988年出任克格勃主席以后,克留奇科夫对于戈尔巴乔夫当时的政治改革就一直表示不满,认为他的步子走得太过极端。为了破坏戈尔巴乔夫的形象、迫使后者改变改革策略,克留奇科夫和其他一些克格勃成员不惜利用当时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独立情绪,在阿塞拜疆、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地挑动民族独立运动,迫使戈尔巴乔夫派遣军队镇压。

  1990年底,克留奇科夫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发表讲话,警告苏联正在走向崩溃的边缘,而自己领导的克格勃已经准备好使用武力对抗各种混乱势力,恢复国家秩序。这样的预言不到一年就成为现实。

  1991年8月20日,一项关于将苏联改为松散型邦联(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的协议按计划将签署。在协议签署前夜,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宣布在黑海度假的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权,总统职务由亚纳耶夫代行。此后包括克留奇科夫、亚纳耶夫和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在内的八人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下令武装部队接管国家政权。

  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接管俄罗斯境内的全部苏军,并要求军民反对政变,莫斯科市民自发在街头、苏联议会所在地“白宫”周围设立路障,阻挠“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军队进攻议会大厦。克留奇科夫等人的命令也没有在军警内部得到贯彻。72小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重新行使权力,政变遂告失败。事后克留奇科夫表示,当时的政变领导人不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看到有人流血死亡,所以选择放弃。

  作为克留奇科夫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顶峰,“八一九事件”的失败使得保守派维持苏联体制的努力彻底丧失合法性,在客观上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克格勃组织在政变之后不久即被解散。

  政变后被捕的克留奇科夫和其他同谋以叛国罪被起诉并入狱。三年之后,俄国家杜马(联邦议会下院)赦免了包括克留奇科夫在内因涉嫌“八一九事件”和1993年宪政冲突而入狱的罪犯。此后,克留奇科夫靠撰写回忆录维持生计。

  在“八一九事件”发生后的近20年间,克留奇科夫一直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称为“叛国者”,批评他们一手造成了苏联的解体。对于自己组织“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选择,他坚定表示并不后悔,并否认当年所为是一场军事政变。克留奇科夫对叶利钦在苏联解体后治理俄罗斯的业绩也多有微词,批评后者既没有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恢复大国地位,也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

  2007年11月23日,克留奇科夫在莫斯科一家医院去世,终年85岁。

  克格勃的“独门暗器”

  杀人“口红枪”

  上世纪60年代初,西方情报人员在搜查一名进入西柏林的苏联女特工时,发现了“口红”的致命秘密。从外形看,这就是普通的口红。其实,这是克格勃为女特工研制的一款微型手枪,绰号“死亡之吻”。女特工只要摁下开关,口红就会射出子弹。

  克格勃有时还将手枪伪装成手杖、烟斗、香烟盒等物品。

  致命“毒气针”

  “毒气针”的针管与人手指差不多粗细,约20厘米长。底部一节有一个发射栓点燃炸药,推动中间一节的金属杆,金属杆又将管口装有毒药的小玻璃针管撞破,毒药以气雾的形式从金属管的前端喷射出去。毒气只要在0.46米之内喷到人脸上,或被人吸入,受害者的心脏就会立即停止跳动。

  1957年10月,流亡联邦德国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列夫·利比特就是死于“毒气针”之下。

  剧毒“杀人信”

  苏联解体后,俄联邦安全总局取代了克格勃。在反恐行动中,为消灭作恶多端的车臣匪首,俄罗斯特工沿用了克格勃特工的一些手法。

  2002年4月,流窜在车臣境内的约旦人哈塔卜被俄联邦安全总局列入暗杀名单。为确保行动成功,俄特工收买了哈塔卜最信赖的心腹易卜拉欣·阿里,让他将一封涂有神经毒素的信件面呈哈塔卜。这种剧毒神经毒素一经接触人的皮肤,就会被皮肤所吸收,引发当事人心脏病发作并窒息而死。据说,哈塔卜打开信件后不到5分钟就毙命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赵健)
[我来说两句]

相关推荐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