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能挽救大陆相声么? |
马三立成为追忆 |
赖声川和他的团队让台湾相声重焕生机 |
当相声不再讽刺,只有歌功颂德…
当相声不再讽刺的时候,人们便开始讽刺相声。幽默的精髓在讽刺,一个丢掉了讽刺的相声,也就丢掉了幽默。丢掉 讽刺的相声,正如今天所谓的主流相声所呈现的,变成了丝毫不能令人回味的贫嘴、滑稽、插科打诨,不伦不类的歌功颂德, 相声本来可以成为中国最幽默的脱口秀形式,而今天,却越来越丧失掉听众。
正如有论者所说,相声的领域曾经可以是如此的自由和宽泛。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彭苏 实习记者任明远 发自北京、天津
讽刺,是如何从相声中缴械的?
“你能说清幽默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忙着戴上助听器的老漫画家方成,拔高了嗓门学着——1979年的一天,老朋友侯宝林来到他的家中,向他提出这 个问题。
大半辈子都活在相声舞台的相声大师,难道不懂幽默?
“他懂。他抖的是真包袱啊。可他在理论上讲不了。他着急,他发现一些相声演员不懂得幽默。”
方成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在画漫画,他也是顿时语塞。打那起,他下定决心非把“幽默”掰扯清楚,这一研究就是 30年。
“幽默里有一种叫讽刺。凡是讽刺都是幽默,是用幽默的方式骂人。”
“现在的相声有讽刺,但是不多。为什么?就拿我们漫画似的,漫画主要是搞时事评论,别的国家能用漫画点评总统 ,咱们行吗?所以漫画都去开玩笑了。有人还专门把幽默当成了滑稽的东西。”
老人说话时,宛若现代的相声近在咫尺。然后他想到了一人,“那人叫何迟,他以前写过一出相声,名叫《统一病》 。”
两段相声 不一样的命运
“何迟倒霉就倒霉在这出段子上了。”提起何迟,天津老一辈相声艺人都如此说。
1956年,眼见中央提倡文艺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欢迎党外人士给党内提意见,形势红火。
思想活跃的天津曲艺作家何迟,与著名相声艺人马三立联手,创作出了相声《买猴》与《开会迷》。他们对各行各业 工作岗位上的“马大哈”以及存在的官僚形式主义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嘲弄。
尽管《买猴》一度引来争议,仍然大获成功。
“毛主席来天津视察工作,还握着我家老爷子的手说,买猴子、买猴子。”马三立的长子马志明忆起当初。
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四方鞭响之际,何迟又乘胜追击,头脑冷静地针砭时弊,一气呵成写 就了《统一病》。
“《统一病》就是讽刺那会,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老相声艺人田立禾 说。
“我是自投罗网,自己出卖了自己。”在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何迟,后来躺在床上对人苦笑。
当初完稿后,他将其连同一封请审信一并呈上中宣部,以期组织上对他的作品提出宝贵意见。
据说中宣部一位管文艺的领导看后,当即在扉页上大笔一挥:此人对社会主义制度为何如此仇视……这是对我们社会 主义改造和城市工作的严重诽谤。
随即,何迟被打成十恶不赦的右派分子。
天津曲艺学校的楼后,简陋的宿舍里,田立禾说话俏皮,“何迟不像我们这些人。我们的脑子就是文件。”
他眯起的眼睛里清晰浮现,1958年8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各地相声演员纷纷上山、下乡、下厂,编演了一批以歌颂为主的相声,备在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上演出。
也是那次汇演,让歌颂与相声的讽刺、娱乐功能形成三足鼎立。
汇演地点设在了中南海怀仁堂。来自东北的相声演员李锦田,艺名小立本,他和捧哏杨海荃在中场说起了相声《社会主义好》。
“顾名思义,就是这也好那也好,产量上翻几番。他基本使的是贯口(整体背诵),很见功力,火得不行。
“周总理就坐在第七排中间,等他说完后,亲自上后台接见。小立本个儿很矮,不是孩子看似孩子,可能总理还抱过 他。这往后他平步青云,还当上了政协委员。”
那晚的压轴戏本是马三立与赵佩茹的合说相声,“那段子算是泄了气。马老以后也是一泻千里,这就是命运。”田立 禾摇晃着花白脑袋。
1958年年底,因与何迟的合作,马三立受到牵连打成右派,十年文革更是举家下放农村。
现如今马志明白发苍苍,他一边揉捏着在文革中受伤的腰,一边冷然地数落着已逝的父亲:
“我们家在过去是纯粹的苦大仇深,新社会彻底的翻身户。得,挺好的成分都让老头说一《买猴》糟践了。依我看, 他定右派不冤。谁让你生活在社会主义美好环境里,拿着人民的工资,你不去歌颂,你去讽刺?”
相声改进小组
“我恰恰认为从1956年到1966年是相声最好的10年。”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在电话中的口吻笃定。
他尤为指出,解放初期,相声艺人们自觉组织了相声改进小组,自律地净化了相声舞台。
关于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相声演员于世德在《我这半辈子》中有过交待:
刚解放时,演唱“拆唱八角鼓”的顾荣甫等人,有一次去白纸坊印刷厂礼堂演出。他原本使用相声“垫话”,《反正 话》垫场。殊料想,老段子中的“楚霸王、王八杵、孙猴子、猴孙子”,不但没有逗起工人群众的欢声笑语,反将他们轰下台 去。
紧接着,戏曲讲习班的主持人又在会上发话,文艺界哪个部门都好办,京剧、评剧不都有了新节目吗?唯独相声,那 里边除了低级、庸俗、伦理哏,就是讽刺挖苦劳动人民。它的前途哇……唉!
相声艺人自小生活在社会底层。生存环境练就了他们在圈内世故练达,在台上通晓把点开活。但出了圈外,他们的内 心很谦卑,特别是面对官员的时候。
领导干部的这一声“唉”,真格震到了艺人们的灵魂深处。
闻知老舍从美国回来,侯宝林等人火速赶往北京饭店,恳请这位文学家醍醐灌顶,指明相声的前途,保住大伙的饭碗 。
老舍对艺人刘智德说:“你说好几十年的相声,怎么会带头胡思乱想起来了?我就不信,相声一点前途没有。我同意 宝林他们几位的意见,大家抱成团儿——改嘛。”
于是在老舍、吴晓玲、吕叔湘等人的帮助下,由北京曲艺公会出面,孙玉奎、常宝霆、侯宝林等11名相声演员,于 1950年1月19日在前门箭楼正式宣布相声改进小组成立。
“通过在相声改进小组数月的学习,相声艺人们普遍认识到侮辱穷人和轻视劳动人民是最大的错误,今后应将讽刺对 象转向帝、封、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侯宝林被选为这个小组的负责人之一。他凭借深厚的功底与精湛的技艺,改良了大量的传统段子,摒弃了其中的“脏 乱荦”,一举巩固了他在相声界的地位。
[1] [2] [3] [4] [5]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