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国庆大典,骆英笑逐颜开。 郄磊 摄
他曾经参加开国大典,曾经连续四次负责空军检阅时的通讯工作。而且,每逢检阅,他总是第一个来到机场,最后一个离开。
18个小时里只吃了一顿饭骆英说,参加开国大典时,他穿的是从国民党手里缴获的黄色军装
他是国家第一批陆空班的学员,曾先后五次参加国庆大典,负责保卫和通讯联络。他就是骆英——一位虽年近八旬却仍然精神抖擞的老人。昨天,记者在市气象局宿舍见到了这位78岁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与国庆大典的故事。
陆空班的第一批学员 “我1947年调到晋察冀,成了中国陆空班的第一批学员。”说着,骆英拿出相册,找到了陆空班的毕业照片。“那时候挑选学员非常严格,政治条件非常高,我们本来招了80个学员,最后只剩了45人。”骆英说,他们那一批学员学的是有关通信和气象的技术。可是,由于中国那时还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所以国内没有人给他们讲课,“还是美国派气象组专家来给我们讲的课。”
1949年5月,骆英被调到了北京并筹建了北京航空处。“中国的空军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成立的。”骆英自豪地说。
身着缴获的国民党军装 “我们那天凌晨4点多就起床了。”回忆起开国大典,骆英至今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他们穿着从国民党手里缴获的黄色军装,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步行后,从驻地北京动物园来到了期待已久的天安门广场。
骆英说,虽然新中国马上要成立了,但仍有部分敌人蓄谋在开国大典上搞破坏。为了确保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许多人都领到了任务,他们也不例外。“中山公园最北边的护城河是我们的防空区域。”骆英说,一直到开国大典结束,他与同事都守在那里。任务完成回到住处时,已经是晚上十点了,将近18个小时里骆英和同事们只吃了一顿饭,但骆英当时并没有觉得饿,相反,他总是处在激动、兴奋的状态,即使回到了住处,那种激动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
开国大典结束3天后,骆英就被分配到当时的北京空军司令部通讯大队,并负责组建了航行电台。“我担任电台的报务主任。”骆英说,他们主要负责各个航班的起飞和着陆情况。
四次参与空军检阅 “我1953年来到北京沙河空军基地,担任空军第七师的通讯参谋。”骆英骄傲地告诉记者,第七师可是有名的空军仪仗师,因为,每年国庆大典进行空军检阅时,都有沙河基地的飞机参加。
骆英说,1953年10月1日凌晨4时许,他第一个来到沙河飞机场,开始检验所有的通讯设备。他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接通指挥台、停机线和加油线的电话,并进行检查。然后保证雷达导航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切就绪后,机械师、飞行员、指挥员陆续到场。
上午10时许,空军检阅正式开始。半个多小时后,经过转弯、编队、受阅,飞机就可以安全着陆了。这时,其他人员可以离场,唯独骆英不可以。因为,他还要安置所有的通讯设备。而且,为了那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1953年至1956年间的7-9月份,骆英和飞行员们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训练。那三个月里,只要有训练,飞机场的第一个身影总会是骆英,最后一个离开的也是他。
当记者问他总是日复一日地重复一项工作,是否感到厌烦时,骆英只说了一句话:“那是我的责任,我一定要做好。”
虽然距离开国大典将近60年了,但受阅时的情况,骆英至今仍记忆犹新。(珊佳 杨琨 实习生 杨帆) (来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