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择校,择出了几多仇恨?

2009年07月30日01:5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2009-07-30 01:02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两千多年前,孟母三迁,择邻而居,成就一段教子佳话。今天,太多的家长竭尽所能,穷尽所有,让孩子择校而学

  一

  那个男孩尽力克制着,但泪水还是快速生成,在眼里滑动,随时会掉下来。
他初三毕业,身高已到一米八左右,比在座所有成年人都高。

  孩子的父母还在喋喋不休,有批评,有赞扬,有鼓励,有期许,更主要是说几万块钱的择校费。“咱家就这么点钱。这次全拿出来上学,你可得用功了,不能再像以前疲疲沓沓。花这么多钱,落上别人的人情,成绩再上不去,对得起谁呀?!”

  孩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一推椅子,霍地站起来:“我不花你们的钱,就上普通学校!”摔门离去。在座的人面面相觑,目瞪口呆。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20年,最近十几年我一直在媒体从事教育报道,和教育界的人相对熟悉,所以咨询、探讨此方面事项的人也相对多些。孩子父母和我爱人曾经同事,因为升高中问题,再四再三相邀聚会,吃饭讨论是虚,援手帮忙是实。

  依照中考成绩,孩子能够被省城太原的普通中学录取;依照个人关系,缴几万块钱,可以活动到二类重点中的某学校;与我相聚,是想让帮忙弄进最好的几所学校中的一所。

  点菜之际,我已表示无能为力;饭菜甫一上桌,一家三口已定下读二类重点;用餐中间,絮絮叨叨的叮咛、嘱托,终于让局面不堪收拾。

  我赶紧买了单,又陪上许多宽慰的话,包括“是金子在哪都会闪光”“优秀学生是生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之类的话,才结束了饭局。如临深渊,如释重负。

  二

  身为媒体工作者,我一向以为要隐身幕后,尽量陈述事实,尤其慎用个人经历佐证。但在讨论基础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上,为了说明仇恨是如何慢慢积攒起来的,我一直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破戒”牺牲自己。

  上述例子发生在几年前,迄今依然触目皆是。

  择校家庭中,少数是有权有钱的,绝大多数还是普通家庭,生活已然困难,攒钱更为不易。尤其没读过大学的父母,吃了读书少的亏,更是着急上火,心如刀绞。

  通常,在做出择校的重大决定前,他们会召开家庭会议,计算金钱数额、人情费用,考虑人际关系、发展潜力等,并且对孩子进行忆苦式、励志式或赌博式说教。如此做法,不仅难以收到奇效,还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导致孩子与父母从此不沟通,不信任,甚至相互仇恨。

  几万块钱对工薪家庭不是个小数目,再顽劣的孩子也知道其中分量,此为第一重刺激;人情消费巨大,疏通关系不畅,父母置身其中渐失尊严为第二重刺激;孩子毫无自主权,在整个事件中身不由己,仿佛到了陌生的所在,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浑身不舒服,此为第三重刺激;责备、批评、勉励、期盼,要么使孩子内疚羞愧,产生负罪感,要么背上沉重的包袱,呼吸、行走困难,此为第四重刺激;而罔顾孩子实际,博命式的言论和做法,又会使孩子陷入非理性和盲目冲动中,此为第五重刺激。

  一个未成年人,陡然间遭遇如此多蛮不讲理的刺激,很难生发正面力量,只能向负的极端的方向发展,怨恨学校、教育、社会的同时,仇恨自己的父母,鄙夷他们的行为。

  三

  择校之热,耳闻目睹,人所共知;之难,非亲历者,不知其几。

  其中最幸运者,莫过于能拿出证明自己近乎天才的数据和证书,否则就要有如下条件之一:绝对的关系,绝对的金钱,相对的关系+相对的金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普通人家要择校,缴几万块钱,无异于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而即使有了择校的资本,有人帮着,有钱衬着,也远非易事,不惊出几身冷汗,不历经波折和磨难,演出不会结束。

  我所知最经典的例子是,一哥们手持有关负责人的条子,找省城某牛哄哄的学校的女校长,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只好探听清楚住地“围追堵截”。早上8点不到,这哥们即赶赴校长住所,至晚8点,12小时愣没见到人影,更别说送出条子办事。明明家里有人,敲门,不应;短信告知来头,不覆。由于准备不足,连张废旧报纸也没拿,累了,只好席地坐在肮脏的楼梯上。有人上下出入,无不侧目注视,思忖良久。“丢人丢到家了。为了孩子,没办法。”这位有些身份和地位的家长后来告诉我。

  “没办法”的不止这一位,事实上,绝大多数成功择校的家庭都不会有胜利的喜悦,相反会满腹怨怼,甚至恼羞成怒。其中原因,一是痛惜金钱,几万块钱一眨眼就成别人的了,搁谁都心疼;二是四处求人,经常遭遇冷眼、冷脸和拒绝;三是旷日持久,等待过程提心吊胆,生怕出现不测;四是校长多数不会给准信,什么关系都要“研究研究”;五是学校教务、财务等部门会看人下菜,趁机刁难揩油。

  择校失败和没能力择校的,钱是省下了,但怨气和仇恨并不因此减少,反倒与日俱增,一方面,他们会嫉恨那些靠关系和金钱成功择校的家庭,另一方面,他们会思考:是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本报记者 侯红武

  (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