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保护好“中国名片” 桂林破漓江保护与发展难题

2009年08月07日17:2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桂林8月7日电 保护好桂林山水这张“中国名片” 桂林破解漓江保护与发展难题

  新华社记者蒋桂斌、陈瑞华

  广西桂林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自身实际,着力破解世界著名旅游观光“黄金水道”漓江的保护与发展的突出难题,凝聚共识,理清思路,走出了一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独具桂林特色的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之路。


  漓江“保护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得到升华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诗人韩愈笔下的百里漓江飘逸地穿过桂林城,沿岸奇峰叠翠、鸥鹭嬉戏,江面清澈如玉、舟楫往来,犹如一幅中国山水写意水墨长卷。

  桂林漓江全长214公里,流域面积达60.38万公顷,自古就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于世,是桂林山水的精华。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桂林市委、市政府就如何保护好漓江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保护的,开放式、发展式、立体式的“保护观”。

  通过学习讨论,全市上下达成共识:漓江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给桂林的宝贵财富,保护漓江就是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桂林山水是“中国名片”,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漓江就是保护“中国名片”;科学地保护漓江是桂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是解决桂林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谋求发展。

  桂林市委书记刘君说,桂林要加快发展,但不能吃子孙饭,更不能造子孙孽。当代桂林人既有开发和利用漓江的权利,更有保护和建设漓江的历史责任。漓江是桂林人民的“聚宝盆”,也是桂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依托,只有有效地加强漓江的生态环境建设,使之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才能充分发挥漓江独特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保价值和无形价值,进而推动桂林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围绕如何科学保护漓江等重大问题,桂林市的领导班子、党员干部深入调研,广泛问计、求智于民,查找出漓江存在着环境压力极大、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突出问题,通过深刻地分析和反思,进一步理清了科学保护漓江的思路。

  目前,桂林正着力做好漓江的综合性保护工作:保护好漓江上游的水源林;加快建设漓江上游由3个水库组成的生态防洪补水工程,确保漓江四季水量均衡,彻底结束枯水期断航的历史;完善两岸城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并在发展产业时慎重选择,确保流入漓江的水不受污染;做好植树造林工作,保护好漓江两岸的生态植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推动漓江两岸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他们自觉地成为漓江的保护者;保持漓江旅游开发适度进行。

  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开放型保护之路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借鉴和推广“两江四湖”和《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树立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漓江的开放型保护理念。

  20世纪九十年代,桂林市区内的漓江支流桃花江及桂湖、木龙湖等的水质较差,周边环境较乱,严重地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2002年,桂林市整治并贯通了“两江四湖”(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完成了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建设等功能为一体的“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工程。这项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工程,不仅重现了宋代桂林“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美景,还使桂林市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城市品位得到很大提升。

  如今,“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已经成为知名的国家4A级开放式景区,有6个种群的上千只白鹤、蓑衣鸥等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

  家住桂湖附近的市民肖凤林惬意地对记者说:“如今,整个桂林市区成了一个开放的大公园。以前我早上经常被卖牛奶的小贩吵醒,现在叫卖声没了,却经常被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是幸福!”

  2004年,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桂林阳朔漓江上公演。演出以漓江水域为舞台,以12座山峰和广袤天穹为背景,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漓江渔火、现代声光电技术等多种元素创新组合,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印象刘三姐》被誉为“中国旅游与文化、自然与人文充分融合的范本”以及“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漓江的典范”。

  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桂林市委、市政府还提出以战略思维谋篇布局,科学保护漓江。

  受自然风貌和城市发展历史的影响,整个桂林的城市和产业布局沿漓江呈梭状发展,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目前,桂林市仅有58.3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却有80多万城区常住人口,每年还要接待1600多万人次的游客以及所辖12个县的400多万流动人口。

  由于历史原因,城区内的风景名胜、党政机关、工厂企业以及生产区、生活区、游览区杂处在一起,加上城市山多、建筑控制高度,造成城市可使用面积和容积率都比较低,人口拥挤、交通阻塞、产业难以壮大,漓江的承载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与此同时,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市情是:仍处于工业化初级至中级阶段,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不高、综合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加快发展迫在眉睫。

  为此,桂林市委、市政府跳出依附漓江发展的思维定式,决定将城市和产业重心向西移到漓江主轴以外的临桂新区,“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被确定为桂林市的新发展战略。同时,把老城的景区景点以及街道、绿地的空间腾出来,还地于绿、还地于景、还景于民,从而达到了为城市和漓江的生态环境“减负”的目的。今年6月1日,临桂新区建设正式启动,预计10年后基本建成。

  “未来的临桂新区是桂林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商务中心,工业、物流、商贸基地,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主要集聚区。”桂林市市长李志刚对记者说,桂林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桂林将坚定不移地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临桂新区及其周边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中,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

  打造“三个名城”,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桂林市委、市政府紧扣“科学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的主题,提出努力把桂林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

  目前,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来看,桂林市通过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道路,逐步实现了让城市靓起来、企业强起来、市民雅起来、百姓富起来的目标。2003年以后,全国“城考”不再排名,只公布10个成绩最好的城市名单,桂林市一直名列其中。

  多年来,漓江干流的水质质量一直保持在Ⅰ类-Ⅱ类之间;2008年,桂林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2008年,桂林市所辖12个县全部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

  良好的科学发展态势和生态环境,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去年桂林市共接待游客16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792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2.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2.61%和38.18%,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