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孔子题材大热引众公司争抢 拍孔子不用宣传(图)

2009年08月09日09:5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南方日报
山东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越来越引起国际关注,图为祭孔的场面。CFP供图
山东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越来越引起国际关注,图为祭孔的场面。CFP供图

  “孔子”题材大热,影视公司争拍

  为什么大家都来抢“孔子”?

  核心提示:

  胡玫执导的电影版《孔子》刚刚杀青,导演张黎的孔子题材电视剧通过了立项,佛山传媒集团等投拍的电视版《孔子》即将开机,该集团还有望推出孔子题材的电影……不少媒体都用“孔子戏扎堆”、“孔子题材撞车”来形容现在影视领域出现的这种“孔子热”。据悉,在广电总局重大题材电视剧办公室,还有很多类似题材的剧本正在等待审批,除孔子外,还有孟子、老子、荀子等历史圣贤的故事都被一一书写。

这是一种影视题材的习惯性跟风还是国学热真的已经蔓延到影视领域?在影视公司争抢孔子题材的背后,透露出当下大众什么样的深层心理状态?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国学大师傅佩荣,北大中文系教授、文艺评论家张颐武,《圣人》作者钱宁,电视剧《孔子》的导演韩刚,佛山传媒集团“掌门人”刘宁等,听听他们对这个现象的解读。

  拍《孔子》,不用宣传

  记得去年刚曝出胡玫的《孔子》要上马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题材并不太感兴趣,担心会变成一部教育片、“论语片”。随着宣传的推进,大家发现这个电影还是蛮有娱乐性的。孔子身高1米9?孔子会武术?孔子还与一个“美而淫”的女人南子有交集?每一个有关注度的话题都让人遗憾:从小学就开始念“子曰”,但原来我们对于作为人的孔子,了解如此有限。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讲,这种“无知”反而增加了影视人物的新鲜度,大众的胃口一下子被勾起。

  另一个方面,因为这几年传统文化的热潮,作为符号的孔子已经进入越来越广阔的视野。刘宁聊起前几年他在美国50个州考察时的见闻,他说有一个现象让他震撼:美国好多高校都树立着孔子像。“去耶鲁大学的时候,美国的‘克林顿热’刚去过,他们夫妇都是法学院出身,我也专门去了法学院参观。大楼里很多琉璃砖,放着世界名人的像,其中一个就是孔子。”这几年,我们国家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上百所。亚洲更夸张,韩国的孔子学院都已经饱和。

  张颐武教授分析,这次的传统文化热是以儒学的复兴作为标志的。儒学是以孔子为中心,孔子当然成为了代表性人物,所以大家就有热情用影视剧的方式来表现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现在这个社会的国学热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这几年经过了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的努力尝试,创作人员认为已经积累和酝酿成熟了,所以现在就开始往外推这些作品了,自然就出现了大家都在争抢“孔子”题材的现象。

  电影《孔子》投资方一位老总的发言道出了他们的真实想法:“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入到每一个人心底的,用句大白话来说,他就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海外,只要说是‘孔子曰’,可能都不需要做宣传。在国内更是这样,我们拍《孔子》不用宣传,大家都知道孔子是谁。”

  “孔子热”映照出的现实

  “如果孔子没有和现代发生联系,那么也不会有人去关注他。”这也是钱宁花4年时间写作《圣人》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以前对孔子的关注一直很少,包括我在写《圣人》的时候,几乎没什么人关注孔子。我以前曾经开玩笑地说,虽然现在没人关心,以后会有人在咖啡馆里看《论语》。因为我觉得孔子热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关注孔子表明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文化,发掘民族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需要重新去理解孔子。”

  跟钱宁志同道合的韩刚,被称为“教授型”导演,为了拍电视剧《孔子》,他3年没有接一部片约。“这部剧的开拍是基于儒学传统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映照:人们迷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反过来寻求儒学传统中的价值观,像‘论语热’,还有孔子学院的大规模建立,都反映了这一点。宿正伯有一本书叫《道不尽的论语》,说孔子是襟怀坦荡、自信从容,有些现代人热衷于追名逐利,很难达到这个境界。也正是因为缺乏某种东西,我们才会回望和反思。历史时刻在映照现实。”

  中国人和孔子学说的关系是微妙的,又是实际的。用张颐武的话来说,饿着肚子不可能有更高的精神境界。“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崛起,中国人对这种传统文化的感受加深了。20世纪中国积弱,大家都认为传统的儒家文化束缚了中国的发展,所以那时候批孔和反思儒学是一个主要的潮流。现在随着中国经济成长、社会的变化,大家都会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价值的重构,对于中国文化的复兴,都有相当大的意义,也希望儒学传统对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另外一方面现在的人们觉得儒学对于一些人际关系处理的方式以及如何修身养性很有用处,所以大家现在开始把它作为一个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两个原因是孔子再次崛起的一个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觉得原来的一些价值观念不太充分,“如何做好人”这些一般的价值观已经很难让大家心灵上得到充实,所以人们就不断去追求儒学的踪迹,从儒学中去发现一些滋养。

  “3个孔子”抢市场?

  现在的问题是,拍孔子等圣贤的影视作品,时机是成熟了,但会不会太集中?观众在短时间内能够接受这么多的孔子形象吗?张颐武对此很乐观:“我觉得所谓‘扎堆’是因为公众有需要,不宜说是跟风。对孔子以及儒学生动地用影视方式来普及,来让大家了解孔子的生平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总是有积极意义的。”他觉得现在很多电视剧都可以粗制滥造,但是拍孔子题材需要一个艰苦的努力过程。不管胡玫也好,韩刚也好,都无数遍地修改剧本,下的功夫很大。“中国那么大,两部三部容得下。孔子这个题材可以通过不同侧面切入,值得一拍再拍。包括《西游记》《红楼梦》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对于‘撞车’也是过于紧张,我觉得这种经典题材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拍摄,即使是在同一个时期也是可以的。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公众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渴望、对经典文化接触的愿望还是很强烈,无论是制作者还是观众都是这样。制作者感受到这种需求的强大,所以这是一种市场的选择,我觉得要在市场的竞争中间优胜劣汰,不必说将两三部都统一成一部。”

  钱宁的回答很简洁:孔子就是一座山,任何人都可以画他。无论画的好或丑,都不会影响这座山本身,只能反映画家的水平高低。

  对于主创来说,他们最关注的不是与对手“撞车”,而是题材本身的难度。专家们对此有一个共识:如何把孔子表现得更生动,让他与当代观众有一个内心的联系,这是难度比较大的。圣人的故事要写得非常谨慎,想象力不能展现得太过于驰骋,要根据史实以及历史有记载的进行创作,这样它的生动性和故事的起伏跌宕跟现在一般的电视剧对比就存在一定的距离。胡玫曾用“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接拍时的心情。韩刚也说,挑孔子的演员很难。此外,最主要的是考虑怎样把孔子的形象展示出来,让观众接受,但是既不是刻意追求人物的个性化,又不是把他打造成“圣人的雕塑”。

  钱宁倒不是很担心台词风格的问题,因为“论语中的语言很多可以直接用上”。他最关注的是:孔子是一个非常风趣的人,关键是如何表现他有趣的一面。

  粤派电视剧借孔子转型

  广东本土电视剧基本上是以轻松搞笑、凸显地方文化为主,人们数得出来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乘龙怪婿》等都是如此。佛山传媒集团突然投拍这么一个严肃的人文历史大剧,并宣布斥资6000万,很容易被戴上高帽,或者引起质疑。刘宁很坦白地说:“其实做这么一个项目,最初是因为我们不懂。”谈到电视剧的问题,他连说了几个“外行”和“不懂”。因为不是专业的影视公司,他们不懂跟风,3年前提出要做这个剧时,还没有类似的题材出现。刘宁看到钱宁的小说后,非常欣赏这种“调侃而不失尊重”的语言方式,希望拍出一个年轻人喜欢看的作品。两人聊着聊着,一拍即合。“现代人各有各对孔子的解读方式,这是吸引我的地方。我们是挑作品,不是挑题材,没有考虑过这个题材会不会火。我觉得现在还谈不上真正的‘孔子热’,要说热也只是这个题材的热,表演形式的热,而不是人物本身的热。当然,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影视作品的出现,能够推动这股热潮。”

  他们不知道重大电视剧题材的批准是一件那么艰难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有很多竞争对手。按照经验,很多电视台都是先报上去,然后慢慢修改,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比较高。但刘宁他们不知情,所以剧本磨了3年,埋头改了好几稿。一开始是钱宁做的剧本,但是后来觉得不太满意,双方商量去找专业的编剧来做。然后又觉得应该把导演吸收进来做剧本的改编工作。当时他们觉得,不改好,不敢报上去。

  此前很多本土电视台投拍大型电视剧都只是投资,不参与具体的制作,比如南方台的《潜伏》。但佛山传媒集团把所有的事都揽到自己身上。“导演、编剧是‘请外援’,人物思想我们自己要牢牢把握。”刘宁说。在这种“低效率”的摸索中,他们居然打败了中央台和山东台,第一次申请就通过立项。“可能因为我们是做传媒出身,虽然对电视剧元素不了解,但对受众心理的把握是强项。”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