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10月,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搭乘俄罗斯的运载火箭,踏上访问火星之旅程。这标志着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太空局后,我国也跻身于“火星俱乐部”。对火星的探测和研究特别是对火星生命痕迹的研究,对人类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萤火一号整装待发 记者获悉,目前“萤火一号”已经运抵俄罗斯,经过最后的联合调试后等待发射。按计划,再过两个月“萤火一号”将与俄罗斯火卫一·土壤探测器——“福布斯-格朗特”一起由俄罗斯的“天顶”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送上太空,于2010年8月开始独立履行火星探测的伟大使命,这是我国火星探测“绕、回、落”“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也是继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后,我国首次开展的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活动。
严酷环境能“冻死”部件 在整个探测过程中“萤火一号”将面临重重考验,最大挑战来自火星的严寒,预计在到达火星轨道两个月后,“萤火一号”将遭遇7次、最长达8.8小时的“长火影”时期,那时它因进入火星阴影内,太阳能帆板接收不到能量而无法工作,维持运行只能依靠有限的蓄电池。为了保存能量,就必须使部分部件进入休眠状态,待火星飞出“长火影”后,再将这些部件加电唤醒,重新启动工作,由于休眠期间“萤火一号”的周围环境温度只有零下200℃左右,因此有些部件可能会被“冻死”而不能正常工作。
火星之旅刚刚起步 去年11月,成功登陆并进行探测达5个月之久的美国“凤凰”号火星车就被冻死在火星上,“防冻”技术成为火星探测器的关键。经过艰苦技术攻关,我国科技人员终于掌握了“萤火一号”在超低温环境下的防冻技术,并于今年2月进行了模拟测试。在伸手不见五指、温度为-260℃的实验环境中休眠8.8个小时之后,“萤火一号”上的16台单机均被成功唤醒,且正常工作。这一测试结果创下了国内航天研究史的多项第一:火星探测器“长火影”深冷环境试验条件之严酷全国第一;技改技术难度之大和时间之短全国第一;8.8小时火影时间之长全国第一。
中国科学院刘振兴院士介绍,按计划我国还将开发火星漫游车、火星机器人,建立火星观测站,发展地球——火星往返式飞船,建立由机器人照料的火星基地,建立载人火星飞行和有人观测基地。(记者蔡文清) (来源:北京晚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