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丰收水如何到田头?

2009年08月12日04:2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2009-08-12 03:20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稷山县多措并举积极发展民生水利的调查

  8月初,记者走访有中华农耕始祖“后稷故里”之称的稷山大地,在田间,在农家,看到的是一片片玉米密密匝匝,绿意盎然,感受到的是曾为水而急、因水而困的农民在黄河之水滋润下的幸福与欢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近年来,稷山县委、县政府在水利建设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稷山实际的水利建设新路,即以中小水利设施为主,蓄、引、提、排、节水相结合,以蓄、节为主的治水方针,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大打“命脉”之战,使“富民、安民、乐民”之水滋润着稷山大地。

  从“望天田”到“可灌溉”

  “过去挖引黄渠的时候,我们心想,这事儿还不知道能成不能成。今天,黄河水流进了我们宁翟地,十几年来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过去用深井浇地,一亩地最少得90多元,现在最多也只不过是50多元,节省了成本,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起黄河提水工程的好处,化峪镇宁翟村村民王兆义笑逐颜开。

  王兆义道出了成千上万稷山人民的心声,宁翟村只是稷山县近年来水利建设步伐加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稷山县由于缺少大型水利控制和调节工程,加上不足500毫米左右的年均降水量和1759毫米的年蒸发量,年地下水可开采量为4374万立方米,人均拥有量为128立方米,亩均76立方米,这里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扰,农业灌溉和其它形式的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缺水,成为制约稷山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针对此状况,围绕全省的兴水战略,按照省水利厅统筹搞好水利建设的具体要求,稷山县致力于水利工程建设,让农民种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一时间,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汾南灌区泵站改造工程等两项大型重点水利工程、8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等相继铺开。

  站在西社镇中社村斗渠边,黄河提水工程稷山管理处主任张根荣向记者介绍,2001年7月,禹门口黄河提水工程启动。到今年6月底,黄河提水工程在稷山境内的27公里干渠已全线贯通,配套支渠12条74公里,规划配套斗渠19.7万米,可控灌稷峰、化峪、西社三个乡镇56个村的15万亩农田,保浇面积8万亩。据估算,每亩增收1000元,全灌区可增收8000万元。

  在全力建设引黄灌溉工程的同时,稷山县还启动了汾河下游防洪大堤工程建设,经过2008年、2009年两年的实施,共完成加高培厚堤防35.76公里,总工程量192万立方米,总投资4166万元,大大提升了汾河大坝的防洪能力。

  城北节水工程是稷山县的一项水利骨干项目,工程投资130余万元,水源以汾北引黄调蓄水池作为项目水源,全线总长6050米,可以灌溉稷峰镇加庄、新庄和吉家庄3个村千余亩枣粮间作区。据了解,从2004年至今,稷山县高效节水园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水保工程和防汛抗旱等累计总投资1.7亿元,完成总工程量3000余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8.44万亩,约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0%。

  从只浇“保命水”到开浇“增产水”

  水利工程如同人的血管一样,既有骨干工程,也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农水工程,而这“毛细血管”就是打通阻塞灌溉的“最后一公里”,过去只浇“保命水”,如今浇起“增产水”。

  今夏,稷山县又遇干旱,但稷峰镇吉家庄村农民老王却心里没慌。8月8日,老王站在玉米地里说:“田里的斗渠都打通了,能排能灌,啥时缺水啥时浇,方便的很!”王老汉的自信来自今年完工的农田水利配套工程,今年他所在的稷峰镇新修渠道1.6万米,6320亩耕地全都成为了水浇地。

  在陶梁村地头,村民张耀西、李东奎正在用水渠里的黄河水灌溉枣园。“我们村是稷山板枣主产区,500亩枣树旱情严重,供水不足,已出现大量落果!这黄河水可解决了大问题!去年雨水好红枣丰产了,今年天旱有黄河水帮忙,红枣照样能丰产!”张耀西高兴地对记者说。

  其实,何止一个吉家庄村,何止一个陶梁村。在稷山大地上,“毛细血管”触目可见,随处甘泉汩汩往地里淌。

  西社镇东庄村配套工作比邻村中社村行动早,春浇后,全村2000多亩小麦,每亩明显增产200公斤左右,而中社村的亩产只在50公斤左右。看到效益后,中社村群众急起直追,自发投资入股搞渠道配套建设,现已完成配套6200多米,田间复播的玉米地及时得到了黄河水的浇灌。

  水利工程要有生命力,就必须有现实的服务对象,而要让农民成为大型水利设施的服务对象,就必须进一步引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行设施农业。在稷山,记者目睹了“水”资源让农民种旱涝保收“铁杆庄稼”的场景;同时,也领略了借助“水”资源调产增效带来的巨大变化。

  途经稷山汾河大桥,记者来到了远近闻名的“三晋葡萄第一村”荆平村,碧波荡漾的田塍上,一垄垄的葡萄架上挂满了碎如珍珠的葡萄。村头正停着两辆货运卡车,许多人正忙着往车上装刚刚采摘的新鲜葡萄。

  眼前这美好的丰收景象,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水的充足。村民鲍合法告诉记者,果熟时节,村里天天都这么热闹。今年,葡萄又是一个丰收年景。老鲍感慨地说:“有水,才有调产的指望啊!”据悉,目前,荆平村共有葡萄3600多亩,产品远销全国16个省市,仅此一项全村就能收入2520万元,人均8000元左右。

  “水利工程设施的持续完善,为全县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县小雨小灾问题已基本解决,大雨大灾和无雨旱灾的状况也得到了有效改观。”稷山县县长乔登州说,“搞好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政府究竟何处发力?对稷山而言,就是要夯实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近年来,稷山县加快发展节水灌溉、人畜饮水等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有力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举”

  水利工程能否发挥作用,运行管理体制至关重要。稷山县水利局局长任泽民介绍,近几年,稷山县水利部门一直致力于改革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在资金投入上,稷山县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国家补一点,县里奖一点,集体筹一点,群众投一点”的多渠道投资方式,保证了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

  诱人的政策信号,激发了农户参与投资水利的积极性,也成了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的“催化剂”。

  黄河灌区稷山段农水配套工程承担该县成千上万亩耕地的灌溉重任。今年,该县县委、县政府把此项工程列为全县“十大发展民生重点工程”之一。县政府决定,采取以奖代补措施,每延米奖励5元钱,修多少补多少,全县要完成15万米-20万米的斗渠配套任务,使灌区内有效自流灌溉面积达到8万亩。在政策措施的调动下,在典型效益村的带动下,各乡镇、各行政村,积极行动,抢抓机遇,明争暗赛,全力加快配套速度。截至7月底,稷山段灌区斗渠配套已超过15万米,其中五、六月建成的渠道,在夏浇期间已发挥功效。

  化峪镇路村农民乔武斌,个人投资30多万元建引黄水泵站,扩大浇地面积2000多亩,改善旱地800多亩,而他自己每年也有近3万元的收入。近年来,稷山县共吸收民间资金6700万元投入水利建设,共建设渠道230公里,修建泵站30座。

  “细胞有活力,肌体才有活力。”如何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避免工程有人修、没人管的现象?

  稷山县的经验和做法是,以“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推进小农水产权改革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办法,让农民的事情由农民办、农民管,使基层水利“事能议起来,活能干起来”。在管理中,该县首先成立了工程管理单位,实行以支管为单元分段承包制度,每条支管用水时先向工程管理单位递交用水计划申请,并缴纳足额水费,工程管理单位在根据缴费情况实施供水计划,采取以量计征,超标准用水加价的原则。项目区每个村均成立农民用水协会,主要职责是对工程的运行、水费收缴、工程管理办法的制定等进行监督,对不合规范及规定的,用水协会有权向工程管理单位提出建议更正的权利,必要时有向上级水管单位建议更换法人的权利。

  汾北电灌站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是稷山县重要水利工程,担负着汾河一阶台地万余亩耕地的灌溉任务。管理站按照“以水兴站,以水养站”的管水思路,充分调动受益村群众的积极性,自发成立了管理站农民用水协会,并以聘请的形式设一名配水员,管理各级站的分水、配水、渠道巡护、水费计量及征收等,借助协会“管好水、用好水”。

  如何让投入发挥最大效益,避免重建轻管?“关键是做好农田水利灌溉总体规划,把各种资金整合在一起,让各种工程配套发挥功效,保证建设一片,见效一片。”稷山县委书记李润山说,“当前,发展水利关键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要充分发挥水利在"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推进结构调整、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赵建军

  (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