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承认,某些地方党政官员绝对属于脑细胞异常活跃和发达的一个群体,他们充满了纷繁庞杂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强烈的行政美学“导演”欲,这从时不时冲击公众和舆论心理预期的各种行政标准化“剧目”中可窥一斑。
慈善倡议变身红头文件、书记市长联袂挂帅、慈善指标层层下达、慈善任务逐级分解……原来慈善也可以这么行政标准化运作,原来地方党政官员变身“慈善美学”剧导演的说服力、支配力效果如此立竿见影。
说实话,初览新闻,笔者对荥阳这座经济并不算发达的县级市,能否在短时间内打造出“1000多个慈善组织、5000多个慈善大使”等阶段性目标,是大大存疑的。但看到如此似曾相识、驾轻就熟的公权力指标化分解和“摊派”结构与路线图后,却只能暗叹一声:行政美学积极性如此之高的导演和编剧,你不服不行。
众所皆知,慈善文化属社会的道德与价值信仰范畴,它的核心要素是利他主义与行为主动性、自愿性、无利益关涉性。没有这些精神元素的有力支撑,其前途必然多舛,无论它是“被自愿”地程序化慈善,还是行政美学欲主导下的标准化慈善。
尤其让人玩味的是“慈善餐桌”这个剧目段落。试想一下,背景氛围是划拳猜令、插科打诨、大鱼大肉、酒气熏天,偏偏主题牌匾高得让人仰视——以最世俗化的方式抵达价值风尚彼岸,这是慈善美学剧的后现代版?还是酒桌上的精神自恋与自慰?更需被诘问的还有,仅仅只在海韵酒店设立“慈善餐桌”,是否存在极不恰当的“慈善垄断”之嫌?且不论其“慈善”行为究竟是自愿抑或“被自愿”,这种行政指派、公派式的变相商业行为本身,就是极荒唐极不严肃的。更何况,公众还难免担忧,荥阳的公款吃喝是否会借此“慈善”通道而乔装遁形?以慈善名义行饕餮之实,给公款海吃海喝戴上光鲜的道德假面,荥阳市“慈善美学”剧导演及编剧们,又将以何种看得见的制度防火墙来规避这一可能的滑稽、尴尬后果?
其实,心理预期底线已一降再降的公众,并不奢望某些地方党政官员以身垂范、率先慈善和高尚起来,而只希望他们能将这种“可贵”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更切实可行、更紧迫的待改革、待除弊布新的行政领域,比如有效遏止三公消费的居高不下、由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实质行为转变等。对于社会及公众而言,一个三公消费上的10%年度递减硬计划和硬落实,可能便是最利好的“慈善”福音了。
一边费尽心机号召民众慈善并天使起来,一边却对自身的三公消费行为、行政不作为、行政“滥”作为讳莫如深、虚与委蛇甚至浑然不察,岂非最大的黑色幽默?慈善绝非是可以行政标准化运作的道德药方,更非自卖自夸的“文化”形象工程,奉劝热衷于这部“慈善美学”剧的导演及编剧,醒醒吧,民间并不缺乏慈善基因与传统,可惜“拍案惊奇”的某些扭曲生态,让制度、社会、道德的良性细胞充满了窒息感。(薛七七)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