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臂内残留弹片记录老兵生死一刻
战四平 冲锋小队只剩我一人
吴宣文 张国富 本报记者 马田园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西剿匪……翻开82岁四野老战士丁文远的军人履历,仿佛展开了一张四野的“征战线路图”。戎马一生,丁文远几乎亲历了四野的所有主要战役,参加大小战斗近百次。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丁文远,如今面对生活总显出一份淡定从容,而每当抚摸着依然残留着炮弹碎片的右臂,忆起1948年3月15日那个被血映红的拂晓,丁老的心中都难抑胸中的悲恸———在那场战斗中,他所在的十人冲锋小队深陷重围,顷刻间战友们已全部牺牲,躲入弹坑的丁老则成了冲锋队中唯一的幸存者……昨天,记者在他女儿的家中采访了近日返哈探亲的丁文远老人,听他讲述了当年的那段难忘峥嵘岁月。
喋血四平
几乎和战友一起“交代”
当时是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集中兵力准备第四次攻打四平。已经参军两年的丁文远时任1纵2师338团1营2连的副连长通讯员。
丁老回忆说,当时的四平城周围布满鹿砦和铁丝网,护城河有20多米宽,明碉暗堡构成交叉火力网,防守非常严密。15日拂晓,连队向四平城西北角发起突击,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用大铡刀砍断铁丝网,冲入城内与敌人展开巷战。丁老闭着眼睛回忆道,副连长耿凤池当时高喊“九班长跟我冲”,带着丁老和九班的八名战士向城里冲。可冲出二三百米就发现中了埋伏。一瞬间,子弹像暴雨一样袭来,三名战士当场牺牲。丁文远跟着副连长且战且退,可刚转过身,一颗炮弹在身旁不到五米的地方爆炸,副连长当即倒地,丁文远的右臂、双腿也被碎片炸得鲜血直流。“当时我眼看战友们都倒了,心想今天也得‘交代’在这儿了。”生死之间,他跳进旁边一处炮弹坑,并随后得到后援部队的接应,被担架班送离了四平城。十人的冲锋小队,只剩下他一个人。
在战地医院,丁文远和另外几名伤员躺在一张大炕上等待救护。经过紧急手术,医生从他身上取出了五块大的弹片,但右臂里的一块弹片却还是被遗漏了,至今摸起来仍有种麻酥酥的感觉。尽管时过多年,丁老仍然无法平复胸中的悲痛,“头天还在一起吃饭、肩靠肩睡觉,第二天就眼睁睁看着人没了,哎呀……”话到此处,老人已不能再言,泪水又一次湿了眼眶。
花桥歼敌
为新中国献上“生日礼物”
伤愈后,丁文远步行了三天三夜,终于回到了正在休整的部队。东北解放后,他随部队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1949年9月末,丁老所属的第38军113师挺进湖南湘潭,奉命前往花桥附近围歼国民党残余军队,为大军南下扫除障碍。丁老说,当时开国大典在即,战士们个个都摩拳擦掌,希望打一场漂亮仗为国庆献礼,花桥之战正是机会。
据丁老回忆,他所在部队担任迂回围歼任务。为了截断敌人逃脱之路,部队于9月30日下午出发,连夜赶往指定地点。“当时也不知哪来的劲儿,一整夜马不停蹄地赶路。”丁文远回忆道,花桥一带多山岭,所谓“赶路”其实就是不停地翻山越岭。山里荆棘丛生,几乎每走一步都会被刺到、划到,没走出多远,战士们的脸上、手上便已血痕纵横,衣服也划了不少口子。即便如此,部队仍保持全速前进,于次日清晨提前就位。丁老笑着回忆道,由于战术安排得当,花桥之战似乎有些“轻而易举”,他们和正面部队前后夹击,歼灭近1300名敌军,为新中国献上了一份“精美”的生日礼物。
和平年代
只盼能和老战友团聚
丁老回忆说,自己跟着部队从东北到西南连年征战,本以为建立了新中国就能和平了,谁知马上就迎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终于迎来了梦寐以求的“和平年代”,很快结了婚并拥有了自己的家庭。1976年,年近半百的丁文远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为之奋斗了30年的部队,转业到黑龙江省合成洗涤剂厂工作。1983年离休后,他总是想起当年在部队时的生活,2001年更是“追随”38军到保定定居。面对亲友的费解,丁老平静地说:“我一生的好时候都是在部队,我的根在部队,现在也是落叶归根。”
此外,丁老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当年的老战友重聚。“很多老战友没了,有的也失去了联系。”丁老遗憾地表示,自己曾经有一个关系要好的老战友名叫姜书林,是江苏人,在部队时做文书。由于多年失去联系,也不知道姜老如今是否在世。丁老感慨地表示,如果老战友能看到报道,希望他们立即与自己联系,在有生之年携手回望,共忆当年情。
“四野”文物征集活动联系单位:黑龙江省“四野”前指研究会
联系电话:0451-53120337 13030051000 1363369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