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12日电香港《大公报》今日刊登文章评论香港校园验毒计划,文章指出,眼前,香港青少年吸毒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校园验毒计划所要针对和打击的是毒品、是毒祸,而不是人权和隐私。
全文摘录如下:
率先试行校园验毒计划的大埔区,区内23家中学的代表11日与教育局官员开会,会上,中华基督教会学务总监许俊炎指出:计划的推行略显仓卒,但面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学生吸毒问题,特区政府有必要加快步伐,严厉打击校园毒祸。
这位许总监的意见,对当前校园验毒计划推行的必要性,可说一针见血。
自特区政府公布校园验毒计划细节以来,社会上不乏支持声音,但提出种种质疑、责难以至反对的意见也不少:有指方案侵犯隐私、违反人权;有指方案“不捉麻鹰捉鸡仔”、把学生当“白老鼠”,更有担心学生大可逃学拒验,令计划效果成疑。
毫无疑问,围绕校园验毒计划的推行,种种质疑与意见都并非全无道理,其中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学生对个人权利、对所谓“权威打压”的敏感心态以及容易产生过激反应,还有数据保密问题,都是值得参考的提醒。有关部门对这些意见应予以认真研究,并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以利计划的推行。
但是,在各种纷纭意见中,一些人士却似乎忘记了验毒计划的目的和本义,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校园毒祸避而不谈,反而在那里大讲如何保障学生的人权和隐私,似乎特区政府眼前要推行的并不是一项旨在保护青少年的验毒计划,而是一项侵犯青少年、不利青少年的计划,所以必须大加反对。而这难道是事实吗?
事实是,校园验毒计划所要针对和打击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是毒品、是毒祸,而不是人权和隐私。
眼前,青少年吸毒问题的严重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一项非正式统计显示,全港有三分之一的中学都存在学生吸毒问题,而较早前,学生在校内、公园、海滩、商场索K昏迷送院的事故一宗接一宗发生,说明“三分之一”的估计并非夸大。一名大好青年,只要沾上毒品,不论本来如何乖仔乖女,立刻也会变得暴戾失常,对学习和一切正常活动失去兴趣,对家人、师长的关心感到烦厌,对与人交往完全失去自信,一心只想着毒品带来的短暂一刻的刺激和迷幻,身体包括脑神经、肠胃和肾脏都会因毒品侵蚀而变得功能低下。一个大好家庭,如果出了一个吸毒孩子,全家马上就会如同堕入地狱,父亲暴跳如雷、母亲以泪洗面,弟妹惶恐不安。一家学校,如果发现吸毒学生,校长教师也会烦恼万分、难以处置……。
无数例子已经说明,学生吸毒,很多时都只是基于一时好奇或朋辈压力,因此,如何制造一个无毒环境十分重要,能够有力标示周围的人对毒品零容忍,对正徘徊毒海边缘的青少年会是有力的警醒,而校园验毒计划最主要的作用正在于此,相比目前只是校长在周会上的苦口婆心,每月两次到校抽查的验毒队肯定会起到更大的阻吓作用。
面对校园验毒计划而大讲人权、隐私的人士,请去接触一下正在毒海沉沦痛苦挣扎的青少年学生,请去接触一下他们彷徨无助的父母和家人,请去接触一下深受困扰的学校师生,看一下任由毒品肆虐之下他们的人权在哪里?隐私又有什么保护?如果校园验毒是没有人权、侵隐私,那毒品、毒祸就是应该横行的了!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