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被”字蹿红中国 全民调侃凸显公权力信任危机

2009年08月13日14:2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7月末发布的这份统计数据,推高了“被”字热潮 新华社 发
7月末发布的这份统计数据,推高了“被”字热潮 新华社 发

  2009,被字蹿红中国

  策划:被就业,被生活下的中国式荒诞

  “被增长”、“被就业”、“被小康”……全成了调侃的话题,显示出社会正在进步,现代公民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本报记者 孙朝方

  著名之“被”

  >>被增长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份数据,称“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长8.1%,远超上半年7.1%的经济增速”。

如此情属实,则意味着居民收入首次赶超了GDP增速。各阶层公众对此很认真,在网上开展了“晒工资”活动。

  2009年7月29日,网友“夏余才”在其博客上首用“被增长”一词,意指实际没增长,但在统计数据中却被指增长了,使我们都被统计数字“幸福”地笼罩着。这一感受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央行最新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的印证。

  >>被就业

  7月12日,名为“酱里合酱”的网友赵冬冬在论坛上发出《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帖子,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已经与一公司签订了他的《就业协议书》,而自己连这个公司都没听说过。一时间,“被就业”迅速蹿红网络,很多曾经有过“被就业”经历的毕业生纷纷跟帖发文,矛头直指近几年高得有点吓人的高校就业率。很多大学生看到自己“光荣”地“被就业”,忍不住讥笑:顶着早已“就业”的帽子,在拥挤的人才市场里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被小康

  2009年2月,江苏省对南通市辖下各县市的小康达标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当地政府要求受访群众熟记事先统一下发的标准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农村居民必须回答8500元,城镇居民必须回答16500元,“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或保障”必须回答“参加了”,“对住房、道路、居住环境是否满意”必须回答“满意”。于是,那些原本在小康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被小康”了。

  >>被失踪

  2008年12月,《网络报》记者关键在山西采访时神秘失踪,家人报警求助,山西警方立案调查,初步认定为“失踪”,并声称“人命关天,我们会全力查明真相”。14天后,家人却接到河北警方电话,被告知关键涉嫌受贿被刑拘。随后,山西警方表示他们事前就已经知道情况。

  自打现代汉语出现那天起,“被字句”,恐怕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活学活用过。

  “被小康”、“被就业”、“被增长”、“被自杀”、“被自愿”、“被退休”、物价“被下降”、家里“被用水”……小小介词“被”,伴随着一个个看似荒谬的搭配,不经意间,迅速蹿红网络与主流媒体,并日渐铺陈至人们的日常生活。

  或许,“被××”的发明者并未预料到,一己一时的情绪表达,会引发如此波澜壮阔的群情涌动:质疑、委屈、愤怒、指责、无奈、调侃、无聊,畅快淋漓地在“被”字旗下倾泻而出。

  于是,形形色色的解读,再次把公权力、社会诚信、权利诉求等摆到了公共舆论的显微镜下。有人说,“被”现象折射出了普通百姓挥之不去的“被动性”命运;有人说,“被”现象扭曲了中国社会,背后隐藏着对社会基本规范及公权力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说,“被”现象预示着公民意识已深入人心,公民社会正在逐渐成型。

  中国进入了“被时代”?听似“惊艳”,却并不荒诞。

  “被时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经典声音

  滥用公权和信息不透明,是一系列“被”事件发生的祸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天策

  从百姓角度看,那些“被××”的人一般都是弱势群体,面对的往往是强大的公权力,“被”字句红极一时,表现出的是公众对个体权利的无奈诉求。与其被动回应,让人们看破更多的‘被××’,不如由公权部门主动站出来用事实说话,尊重公众感受,不讨厌,不回避。否则,在公共舆论场,公权部门只会成为被调侃的对象,更多地陷入‘被××’的舆论漩涡

  ———广州市社科联研究员李明华

  “被××”现象正是公众以带有民间智慧的幽默来提醒和监督少数公权部门,别让随心所欲的浮夸、谎言或敷衍,把一口“金牙”搞成“烂牙”。反思“被”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国家公民、公权部门与公共舆论更该做的功课

  ———知名媒体人陈扬

  “被时代”的出现是公民具体权利多方面觉醒的表现,也是公权力及时自我矫正的过程。如果舆情进入“被时代”,公权力还停留在“躲猫猫时代”,实在是一种盲目自恋的悲哀。公权应该主动结束“被时代”,那就是让权力内敛,让权利伸张

  ———社会评论者燕农

  舆论场上今年“被”字流行

  原本休眠的各种情绪,像滚雪球似地在互联网上越滚越大

  “被字句”的始作俑者,现已难考。推测起来,开先河的也许是去年出现的“被自杀”。在一连几起被社会高度关注的死亡事件中,当事人的死因都被当地官方归结为“自杀”。人们质疑这种集中性的巧合,开始在网络上使用并大量传播“被自杀”一词。

  而另一个“被”字热词则始自今年7月12日,西北政法大学2009届毕业生赵冬冬以“酱里合酱”的网名,在某知名论坛上发帖,称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学校与西安一家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而这家公司他听都没听说过,他“被就业”了。因涉及面广泛,一时间,“被就业”被广泛应用。

  随即,网民们“翻箱倒柜”,纷纷搜罗出各类“被字案”,摆到网上狂晒。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些“被”事件,于是,原本休眠的各种情绪,像滚雪球似地在互联网上越滚越大。“被字句”迅速蹿红网络,并借力传统媒体,成为舆论焦点。

  如今,上网随便搜索一下,仅“被就业”、“被时代”的相关网页就超过110万篇,各类“被字案”的帖子、新闻等更难以数计。

  “被时代”真的来了?原就职于广州电视台的知名媒体人陈扬并不认同:很多的“被字案”以前都曾有过,不是啥新鲜事物,现在只是有了新的表述方式而已。在他看来,透视所谓的“被时代”,反思“被”后更深层的原因,是国家公民、公权部门与公共舆论更该做的功课。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健)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