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红色江淮纪行

红色江淮纪行:回访革命战场 重温峥嵘岁月

本报特别报道组“红色江淮纪行”采访路线图 周继龙/制图
本报特别报道组“红色江淮纪行”采访路线图 周继龙/制图

本报特别报道组出征
本报特别报道组出征

  来源:安徽市场报

  回访革命战场 重温峥嵘岁月

  7月中旬,本报特别报道组兵分三路前往革命旧址采访 今起,本报将陆续重磅推出“红色江淮纪行”系列报道

  回访革命战场 重温峥嵘岁月

  本报今起推出大型特别策划 “红色江淮纪行”

  记者 李尚辉

  60年前,在江淮大地上,发生了三个重大历史事件: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这三大历史事件对解放全中国起到了决定性的战略意义,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祖国60华诞来临之际,本报将连续推出由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本报联合主办的大型特别策划活动——“红色江淮纪行”,以回访革命战场的形式跟随先烈足迹,寻访历史事件中的幕后故事和感人瞬间,揭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同时展现在这片红色故土上人们的现状。让我们牢记历史,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7月16日,本报记者兵分三路,分别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先后奔赴金寨、宿州、蚌埠、铜陵等地,记录革命大军在战场上留下的点点滴滴。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瞻仰了一个个革命旧址,走访一个个历史见证人。

  在大别山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记者走访了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驻军地和张家店战役主战场所在地,力求真实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一桩桩、一幕幕。另外,记者还走访了在这块热土上生活的百姓,展现他们今天的生存状态。

  在采访淮海战役过程中,采访组深入淮海战役主要战场宿州双堆集,寻找战争亲历者,让他们回忆峥嵘岁月中的那些事、那些人。

  在采访渡江战役过程中,采访组奔赴驻蚌埠郊区燕山乡孙家圩子、肥东瑶岗村以及安庆等原指挥部和战场遗址,听当事人讲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悲壮一幕,挖掘战争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关注一代伟人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的声音和幕后故事。

  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各组记者于昨日圆满地结束了对三大历史事件的采访。本报今起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红色江淮纪行之千里挺进大别山

  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的伟大转折点

  背景资料

  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12.4万人,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在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领下一举渡过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他继续提出,要坚决避免第一,二种结果,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刘邓大军被消灭;第二种结果是,返回根据地打游击。

  8月7日,刘邓大军从鲁西南的金乡至荷泽以南一线向南推进,11日越过陇海路,接着陆续跨过涡河、黄泛区、颍河、沙河,于26日渡淮河,27日到达大别山地区。此后,经3个月战斗,建立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由于大别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成为国民党与我军拼死争夺的重点。刘邓大军一南进,蒋介石就派出了23个旅的兵力急起直追,后又与刘邓部队在大别山死死纠缠,决心乘我军在大别山立足未稳之际,将我主力击溃,驱逐出大别山。1947年11月初,国民党又成立了“国防部九江指挥部”,集中15个整编师33个旅的兵力及海军、空军部队,大举围剿大别山,其中包括极善山地作战、战斗力较强的桂系主力7军、整48师等精锐部队,并委派白崇禧兼任九江指挥部主任,主持“进剿”大事。白崇禧到任后,采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紧密配合的所谓“总体战”对付我刘邓野战军,依靠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大别山周围对国民党有利的交通条件,集中兵力,分进合击。

  刘邓野战军在鲁西南战役中苦战28天,虽取得重大胜利,但自身也遭受严重伤亡(1.3万人)。据统计,刘邓先后进入大别山的兵力应在14万以上,而到1947年11月底,刘邓野战军已降为9.1万人,除去转为军区武装的两万余人,部队已减员3万,其中被俘8000人。而到1948年2月,刘邓主力转出大别山时,全部野战军只有56654人,加上留下的地方部队和工作人员1万多人,刘邓部队此时已降为不足7万人。

  点评: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一个甲子的回望:

  革命旧址今犹在 百姓深情忆大军

  鲁龙飞 记者 李尚辉 李世宏 文/图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在中央军委指挥下,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始了艰苦的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

  一个甲子之后,记者再次踏着先辈的足迹,重返大别山腹地,走进金寨老区,寻访当年刘邓大军在红色故土留下的点点滴滴。

  ■历史再现

  大军指挥部 曾是大户老宅

  从金寨出发,经过3个小时山路的颠簸,记者首先来到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驻军和指挥部所在地——沙河乡。沙河乡地理位置偏僻,四面环山,与湖北仅一山之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沙河乡已变成一个远近文明的乡镇。集镇上楼房林立,市场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在该乡下楼房村有两处革命旧址,一处是刘邓大军驻军指挥部,另一处是挺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

  在乡干部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刘邓大军驻军指挥部旧址。该指挥部是当时一周氏大户的老宅,始建于乾隆30年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因当时建房主人周作榜在四川任云安场盐大使,建设图纸是由四川工匠按川派风格设计的,结构为青砖瓦,共67间。由于年久失修,该指挥部已破旧不堪。在距离该旧址约200米处是挺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旧址,如今该旧址已被列为教育基地。据了解,该指挥部是当年皖西立夏节起义主要领导人周维炯的故居,其房屋主体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指挥部旁有一个千年古银杏,枝繁叶茂,已被省林业厅命名为“安徽银杏王”。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曾在沙河乡设立前线指挥部,进行整军安民,肃匪惩霸,巩固地方政权,并解放了金寨全境,后开赴淮海战役主战场。在此活动近半年时间,并在这里度过了1948年的元旦和春节两个重大节日。

  ■历史讲述

  刘邓首长关心老百姓的牛

  到沙河乡之后,记者试图找到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见证人,但可惜的是,与刘邓大军亲密接触的周世长和红流人员郑家炳两位老人都于两年前去世了。所幸的是,两位老人健在时都留下了文字性回忆材料。该材料由沙河乡中心小学校长周百忍保管着。后来,经过一番周折,记者找到了周百忍校长。

  据周百忍校长介绍,红流人员郑家炳解放前任漆店区干、游击大队长,其生前常跟他讲述邓小平有关“牵牛”的故事:那是1947年10月的一天上午,漆店区委书记江川通知郑家炳,说解放军找他有事,当天下午在柿树庙(罗平村龙口组)屋后窑岗上见面,他当天下午赶到约定地点。他行完军礼后报告,“郑家炳前来听首长指示!”一个戴眼镜的瘦高个子(刘伯承司令员)首先走到他面前,严肃地问道:“你的部队为什么上个月牵老百姓的牛?”他说没有,首长十分恼火,高声叫道“我从高城、新县过来,暗门关和祝田畈一带的老百姓都说是郑家炳的部队大白天牵老百姓的牛,你还不承认?”他向首长解释说,自己的队伍下半年一直在长岭关、吴店松子关河西庄、包畈一带打游击,根本没去过西河,请首长问江书记,如果真是自己的部队牵的牛,请首长枪毙他,刘司令看郑家炳态度诚恳坚决,就让他通知江川第二天上午去核实。临走时,一个身材魁梧的矮个子(邓小平政委)首长伸出一双温暖的大手紧握着郑家炳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家炳同志,我们共产党的军队是为人民打江山的,只有丝毫不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才拥护和支持我们,我们才能百战百胜,解放全中国啊!” 此事通过调查,才知道是别的游击队牵的牛,违纪者受到了应有的惩处。邓小平首长的肺腑之言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伟大人格给郑家炳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老人生前经常深有感触地说:“之所以淮海战役能取得伟大的胜利,是因为刘邓的百万雄师有铁的纪律和人民的支持!”

  ■百姓故事

  她的丈夫亲手为首长做饭

  在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周氏祠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展室里,陈列着60多年前刘伯承与邓小平挺进大别山时曾经使用过的办公用具等革命文物10余件,其中一捆刘邓首长当年用过的竹筷特别引人注目,这10双筷子每双筷子长达22.5厘米,呈圆柱形,筷头顶端带空心小圆孔,与当地人使用的竹筷子存在着细微的差别。现任沙河乡中心小学校长周百忍向记者讲述了已故漆承香老太太保存这些文物鲜为人知的一段经历。

  1947年农历8月,刘邓首长带着大部队,解放中原后又挺进大别山,指挥人民解放军作战。此时,指挥部就设在漆老太太住家的下楼房村里,当时漆承香36岁。当漆承香见到刘邓首长就如同见到了红军时那样高兴,便踊跃投入了支前工作,而她的丈夫周时勉则为刘邓首长当炊事员,亲手为首长做饭。金寨全境解放后,刘邓首长离开大别山时留下的办公用的桌、椅、凳和生活用具被细心的漆承香放置在她出嫁时陪送的衣柜和木箱里。为防止竹筷子被虫蛀和霉变,每当梅雨季节到来时,漆承香就经常取出竹筷放在太阳光下晾晒。文革期间,曾有人多次来到她家里除“四旧”,漆承香却守口如瓶,精心保存着这些文物,直到2005年漆老太太去世前,才将她保存半个世纪的宝贝,托付给她的侄子周百忍转交给当地乡政府。

  ■亲眼见证

  许多跑反的人回家帮助解放军备粮

  与刘邓大军亲密接触的周世长回忆,因下楼房村与湖北匪区一邻之隔,与河南商城相通,是三省交界的战略要地,对武汉守敌吸引力很大,而且房子多,都是青砖夹墙,十分牢固,所以司令部设在下楼房。

  刘、邓大军南下时的先头部队是1947年农历八月秋收时从胭脂上来的,大约几百人,在上、下楼房清匪,土匪和富人听说刘、邓大军要到白沙河来,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只有穷人和老人在家,当时流行一句民谣:有钱的过大江,钱少的漫山慌,穷光蛋一夜睡到大天亮。他家当时住在下楼房塘南头,家里很穷,没有跑。解放军发现到处无匪,于当晚就下去了。1947年冬月底,邓小平同志率刘、邓大军一部分主力部队正式进驻白沙河上、下楼房了,司令部设在下楼房。

  邓小平和几位首长及警卫员在周世长的破厨房里煮饭吃,吃大塘南头水井里的水。大部队住好以后,过两天邓小平派人问他的父亲,附近可有空的宽敞的祠堂庙宇空着,父亲说青鱼庙有一进三间的房子,接着就有不少人民解放军到青鱼庙住,为了安民,原武汉军区司令员张竞老首长(因为他是白沙河人,很多人都认识他)首先在青鱼庙主持召开一次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那次会议震动很大,许多跑反的人都回家了,帮助解放军准备粮食。司令部其他解放军吃饭时在夏家冲屋里把饭煮好,抬到下楼房吃(离下楼房只有100米),夏家冲是四合院,14间屋,现都拆了。刘邓大军从1947年底进驻下楼房,到1948年正月十八日起程,历时50多天,邓小平和李先念等首长始终在下楼房和青鱼庙两处活动。

  明天本报将报道张家店战役,这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首次大捷。

(责任编辑:刘芬娟)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