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红色江淮纪行

红军第一县:这里曾诞生了11支主力红军

    来源:安徽市场报

红28军旧址
红28军旧址

李胜际
李胜际

  走进中国红军第一县——金寨

  这里,曾诞生了11支主力红军

  孙玲娟 记者 李尚辉 李世宏 文/图

  金寨是鄂豫皖边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诞生地。近日,记者来到了大别山深处金寨南溪镇,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就发生在这里。金寨这块土地上一共诞生了11支主力红军,成为全国主力红军诞生最多的县,金寨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红军第一县”。

  历史再现

  11支主力红军的组建

  在金寨,记者走访红军旧址,参观了革命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的一幅幅照片,一份份史料,了解到当年红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据了解,在金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5年诞生了11支主力红军。

  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计,为革命牺牲的金寨籍烈士被确认的就有10408名。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里镌刻着他们的英名。

  第一支:1929年5月9日,立夏节起义之后,各地起义武装会师斑竹园,根据上级指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

  第二支:1930年1月20日,安徽红军第一、二游击纵队和六安六区游击大队在流波石童合编为红11军第33师。

  第三支:1930年5月中旬,红32师在南溪改编为红1军第2师;另以原红32师一部和当地游击队共300人,组成红1军独立旅,廖业麒任旅长。

  第四支:1930年7月,相继组建了中央独立第1师和中央独立第2师。独立第1师在燕子河地区由红33师的一个连和六安、霍山游击队组成,师长许百川、政治委员王文生,约3000人,分别组成5个团,归六安中心县委领导。

  第五支:1931年2月初,红4军独立团在麻埠扩编为中央教导第2师。

  第六支:1931年10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在麻埠正式成立。

  第七支:1932年3月上旬,红25军第75师在麻埠正式组成。

  第八支:1932年5月中旬,红25军第74师在金寨白塔畈正式组成。

  第九支:1933年4月20日,中共皖西北道委再度组建红82师,师长卢永彬。

  第十支:1933年10月11日,中共皖西北道委在南溪吕家大院召开会议,决定重建红28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下辖第82师、第84师。

  第十一支:1934年12月20日, 高敬亭在熊家河召开中共皖西北道委会议,正式成立红218团。

  历史讲述

  金寨南溪镇原文化站站长毛本钊

  立夏节起义打响进攻第一枪

  “立夏节起义”旧址坐落在金寨县南溪镇丁家埠小街的关王庙,从金寨县城出发,走山路需要一个多小时。在南溪镇宣传委员孙委员和原文化站站长毛本钊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立夏节起义”旧址——关王庙。陈列室位于四合院正上方,为3间白墙木柱斗拱青瓦顶结构。一进陈列室大门,就看到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立夏节起义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和一座雕塑。曾作为“立夏节起义”旧址关王庙的讲解员毛本钊向记者介绍了一些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

  打入民团密谋活动

  据毛本钊老人介绍,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为了监视共产党的活动,特派驻了一支反动民团中队住在丁家埠镇东南头的关王庙里。1928年春,“八七”会议精神传达到鄂豫皖边区,商城县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组织商南(商城南乡,今金寨西部地区)武装起义,并成立了商南区委。为做好起义准备,派商南团委书记周维炯(曾在黄埔武汉分校后改名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打入丁家埠民团,从事秘密革命活动。

  周维炯枪法准,才能过人,训练有方,作风正派,对士兵耐心教授,身体力行,不打不骂,很快赢得士兵信任和爱戴,加上他又是漆树仁(原丁家埠民团团长)的外甥,所以又很受上司杨晋阶器重。

  时机成熟揭竿而起

  1929年5月6日(立夏)夜,街道东南侧的关王庙里灯火通明,声音嘈杂,酒气熏人,团丁们正和他们的大队长一起大吃大喝。周维炯巧言让团丁们向民团大队长吴成格,副团总张瑞生敬酒,不一会,两人就已被灌得站不住了。周维炯见时机已到,喊了声:“动手!”此时,在门外站岗的田继美按照周维炯的手势突然冲到大殿门口,用枪对着屋里的人,大喊一声: “不准动!谁动打死谁!”团丁们大都是贫苦农民,长期以来对共产党怀有敬意,现在最为他们敬重的 “炯爷”都成了共产党,他们也纷纷举手投降。

  震撼海内的“立夏节起义”,在大别山中心区打响了向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第一枪,为开辟皖西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中国工农红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八旬老战士向记者讲述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艰苦岁月

  本版文字由李胜际讲述,李尚辉整理

  1929年3月出生,1947年7月参加革命,离休前系长丰县人武部政委,现在安徽省军分区合肥第五干休所休养。李老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亲历者。昨日,李老向记者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立即实施战略展开

  李老回忆称,部队进入大别山后,立即实施战略展开。一纵在淮河以北实施战略机动,二纵在鄂豫皖交界处建立鄂豫军区。六纵在鄂东地区建立了鄂东军区,三纵在皖西地区建立了皖西军区。这时,他在二野三纵办事处行政部干部工作队。三纵到达皖西后,先后解放了大部县城。为调动敌人,三纵主力西移高城一带。1947年8月下旬,三纵主力从潢川、商城、固始急速回师皖西,在六安张家店消灭敌人八十八师及六十二旅后,我军七旅向长江挺进,在岳西、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等地,建立了皖西军区第一分区。李老当时被调到太湖县财粮科工作。

  敌人在军事上围剿的同时,又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政治措施。如恢复联保制度,规定群众在我军所到之处必须举火把或鸣锣报警。敌人还颁布了“十杀条令”,对所谓“通匪”、“窝匪”、知情不报等均格杀勿论。在这种情况下,群众不敢和我军接近。

  忍痛杀掉战马充饥

  据李老回忆,在挺进大别山时,部队是有准备的,带了一些银元。后来,银元用光了,没有东西吃,便向群众打借条,借粮食用。1948年春节,他们在和独立营一起行动时,年三十买了一头猪,刚杀好,敌人包围上来了,他们一边打一边撤,后来在一条山沟里宿营。第二天是年初一,又不好打扰群众,到了中午,实在是饿得没有办法,于是就派了几个人下山,找群众要了点山芋充饥。

  1948年春夏之交,群众青黄不接,他们吃粮更加困难,有时只能以稀饭、炒面充饥。一次,分区机关经过一夜转移,第二天早晨住下做饭时,分区卫生处没搞到粮食,卫生处长已挨饿多日,找到分区领导想搞点吃的,但看到分区领导只有半升米煮的稀饭时,卫生处长又不好说没有吃饭,难过得掉下眼泪。有的部队连续多日搞不到吃的,只有忍痛杀掉战马充饥。

  用剃头刀把疥疮破开

  大别山区,林深树密,山高路窄,春夏之交阴雨绵绵,北方来的干部战士很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加之长期露宿山野,因此很多人生病,长疥疮,打痢疾,给部队行军带来了很大困难。当时伤员无法安置,只好组织干部战士搀扶,或背或抬着,随部队一起行动,只有重伤员隐藏在可靠的群众家里。

  据李老介绍,在行军中,他身上也长了一个疥疮,当时由于缺乏药品,于是就找人用剃头刀把疥疮破开,然后挤出了许多脓水。后来,群众又找来棉絮,在火上烧过之后,捂在伤口上。

  稻草盖在身上御寒

  由于长途行军,衣服、鞋子非常缺乏。春天到了,棉衣改成夹衣。夏天到了,夹衣又改成单衣,由于衣服无法替换,天长日久,破烂不堪,难以蔽体,有时到河边洗衣,只得藏在树丛下或岩石后面等衣服干了再穿。进入初冬,雨雪纷飞,干部战士穿不上棉衣,夜晚宿营没有被子盖,就用稻草盖在身上御寒。行军途中,战士看到一根布条都拾起来,留作打草鞋。

  只有坚持才能胜利

  李老告诉记者,在挺进大别山时,部队已做好了最艰苦的准备,吃大苦耐大劳。那时,由于战斗频繁,兵员得不到补充,也无时间休整,常常是边打边转移。有时,一天要和敌人遭遇几次,有的一夜转移好几个地方,小部队经常从敌人行军的间隔中穿过,敌我反复拉锯,完全成了胶着状态。敌来我去,敌去我来,还经常和上级兄弟部队失去联系,每个人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

  在这样的残酷斗争中,大家的信念是坚定的,坚持就是胜利,一定要把敌人拖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力部队的外线作战取得更大胜利;只有这样,才能把敌人引进大别山区,以减轻其他兄弟部队的战斗压力。

  李老还告诉记者,支撑大家在大别山坚持下来的另一个原因是群众的暗地支持。当时,群众不敢明里支持他们,怕遭到敌人的迫害,所以就偷偷地帮助他们。

(责任编辑:刘芬娟)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