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红色江淮纪行

红色江淮纪行之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完胜的奇迹

镌刻了31006名烈士姓名的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
镌刻了31006名烈士姓名的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

原国民党25军148师司令部如今已经被改建成解放军卫生院
原国民党25军148师司令部如今已经被改建成解放军卫生院

    来源:安徽市场报

  红色江淮纪行之淮海战役

  60万对80万完胜的战争奇迹

  王丽丽 本报记者 李健 文/图

  60万野战军对80万国民党正规军,毛泽东形容淮海战役是个夹生饭,硬是被解放军“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最终结果是60万消灭了80万。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战场情况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堪称战争史上完胜的奇迹。

  从7月中旬开始,本报记者走进曾经的战争现场,用目光凝视建筑、遗存,用双手触摸石碑、老墙,用心灵感受往日的硝烟迷雾和落定61年的尘埃。

  3万年轻生命铸就共和国基石

  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内,一座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高耸入云,作为徐州地标,当地人亲切地称其为“淮塔”。而在“淮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分别是两条长约百米的长廊,在长廊大理石上,篆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根据英名录铭刻记所载,共有31006名淮海战役的烈士被永久地镌刻了下来,伴着“淮塔”长眠。而据资料记载,淮海战役中有11752名失踪的解放军战士,因为没有“谷子地”为他们证明,许多人无法被确定为烈士。但是,他们都用年轻的生命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石。

  从“小淮海”到“大淮海”

  淮海战役的发生是“非计划内”的,据宿州市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介绍,按照先北后南的原则,辽沈战役之后应该先进行平津战役。但在1948年9月进行济南战役时,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集结在徐州地区。9月25日19时,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当时的战争设想是,华野、中野互相配合,分别进行淮海、徐蚌两个区域的作战。中野的目标是牵制徐州以西的敌军,以配合华野在徐州以东大量歼灭敌军。

  但战役发起后,战争形势就显示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为适应国民党军徐蚌决战的态势,11月9日,毛泽东正式重新确立了淮海战役总的作战方针,提出“截断徐蚌路,歼敌于淮海长江以北。”使淮海战役从“小淮海”发展到“大淮海”。

  “大淮海”作战方针的确立,使中野在淮海战役中的地位从配合华野作战,发展为两大野战军战役上协同作战,即两大野战军从战役上组成一个整体。两大野战军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物是人非恐来迟

  血战而得的宿县、将星汇集的总前委旧址临涣文昌宫、黄伯韬宿命而亡的碾庄、黄维困兽犹斗大摆汽车阵的双堆集……,这些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淮海战役发生地,本报记者利用回访的形式寻找着当时战争的蛛丝马迹。但随着采访的深入,一种“来迟了”的感觉不断涌上心头,昔日的战争所在的村镇和建筑已经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六十一年催人老,许多当年的亲历者在淮海大地上已是凤毛麟角,能清晰地讲述当年史实的老者更是少之又少,但是通过他们断断续续的讲述和残存遗迹,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役一个个冰山一角正在被揭开。

  宿州:见证大战烽火起

  王丽丽 记者 李健 禹志强 文/图

  再现历史

  淮海战役一开始,由于国民党老西北军部队在台儿庄一带战场起义和国民党军判断错误,使解放军围歼7兵团的第一阶段构想迅速实现。但消灭黄伯韬后并不意味在长江以北解决国民党军队主力的战略目标完成,完全可能出现国民党军整体依次南撤,在新的地域重新形成战略集群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南线的中原野战军于1948年11月15日,在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7兵团黄伯韬完成包围攻坚之时,以4个旅(师)的绝对优势,突然攻占宿县,使战场主动倒向解放军一面。11月15日下午发起总攻,经10多个小时的激战,至16日拂晓全歼守敌,攻占了宿县。

  寻访历史

  宿州(当年的宿县),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城,位于津浦路徐州、蚌埠之间的中点,有“南徐州”之称。在蒋介石眼里,宿县城不单是皖北交通枢纽,还是徐州集团的重要补给基地,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将近70岁的史文敏是原宿州党史办主任、宿州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身为学者的他曾走遍了淮海战役宿州的各个战场,遍访在宿州的当年亲历者,对于当年宿州的战略地位,史文敏作了形象的比喻: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摆开的是一字长蛇阵,徐州周围的刘峙集团,蚌埠周围李延年、刘汝明集团,从华中急进增援的黄维集团。从南朝北看,国民党军兵力部署很像是一只倒放的葫芦——铜头铁尾纸糊的腰,这个纸糊的腰就是处于徐州与蚌埠之间的宿县!

  破城东门——如今已是商业街

  1948年11月14日晚,攻取宿县的战斗打响,最先被突破的是宿县东门。

  如今,东门破城处的东关大街早已是宿县有名的商业街,记者看到由于摊位有限,摊贩甚至摆到了护城河桥上。而在当年,中野3纵7旅和8旅奉命由城东发起攻击,在炮火支援下,就是踏着这座东关大桥进入宿州县城的。

  距离东关大街往西,在一条窄窄的街道中,记者找到了当年国民党守城的148师指挥部。当年中野攻城部队所面临之敌,是张继武率领的国民党第七兵团25军148师三个团及警察第16总队和二总队三大队、第七装甲营,加上地方保安团共约13000人。张继武在宿州城中选择了当年日寇所留下的青砖小楼作为自己148师的指挥部。而今,当年的指挥部已经是宿州军分区的卫生院,当年小楼旁原先的建筑都拆旧换新,如今只剩小楼仍矗立在院内正中央。

  古老宿县——北门城墙今犹在

  “回忆当年的血战,古城墙不得不提。”史文敏向记者介绍,当年宿县城四周都有修建于明朝的城墙,国民党守军将城墙进行了改造,加筑了多层射击口和暗堡。1948年11月15日开始的宿县攻城战,城墙受损伤极大。史文敏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如此,1953年前后,宿县老城墙被陆续拆除,并依原来的墙基沿护城河修建了一条环城路,四门城墙唯独北城墙的一段被保留下来。

  7月26日,记者来到了北城墙之下。北城墙南依宿州市埇桥区区政府,高达十几米的城墙之上是一座明代古迹——扶疏亭,正因如此,宿州原西北角附近的一段东西长约一百多米的古城墙被保留下来。

  记者经埇桥区政府大门来到城墙内侧,拾级而上试图找到当时宿州大战的蛛丝马迹,但正在维修扶疏亭的工人告诉记者,由于经过多次重修,老城墙上原先存留的弹孔早已被掩盖,而重修后的扶疏亭是区政府会议室的所在。

  血战西门——勇士十去只还一

  在宿州的西关大街尽头,一座古老石头桥横亘在河面之上,这座桥见证了解放宿州之战的残酷。“这里曾发生宿州之战最惨烈的战斗。”史文敏介绍,1948年11月15日下午,中野三纵9旅25团担负主攻西门任务,在进行火力准备时,城门两侧的暗堡突然集中火力加以阻击,架桥组一批批倒下,又一批批冲上去。后工兵连续实施爆破,将城墙炸开一个缺口。8连的128名勇士冒着炮火,飞速跨过木桥,从缺口跃上了城墙,抢占了西门。这时,守敌从三面实施反扑,战斗异常激烈。以率先登上西门城头的8连为例,128名干部战士,最后只剩下14人,登城的勇士们十去只还一。

(责任编辑:刘芬娟)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