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给五星碰撞挤水 五星安全评价真相到底如何

2009年08月19日08:0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比亚迪涉嫌虚假宣传F0安全性能而被告上法庭

  如果有人告诉你,某一款车荣获新车测评五星级碰撞,你会想到什么?安全、结实、不怕撞、放心、保护……也许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前不久,霍女士向消协举报,比亚迪F0在宣传语中使用“五星安全”、“五星保护”等,注重行车安全的霍女士因此购买了一辆F0,结果在发生事故时,气囊一个也没弹出,车子几近报废。
因此中消协则联合河北、天津、辽宁等消协发布消费警示:比亚迪F0车型,此前安全评级并未获“星”。

  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指责、调查、追踪采访……不断见诸报端。目前,有关部门对比亚迪是否虚假宣传尚未有定论,但由此事引出的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误区却非常令人关注,五星级碰撞即代表车子一定是顶级安全吗?获五星级碰撞的车子发生事故时就一定比其他车子禁撞吗?……根据本报与北京勺海市场研究公司共同开展的调查,55.2%的受访者购车时最看重安全,而58.6%的被访者会因为车子获五星级碰撞而增加购买意向。

  在安全已成了许多购车者首选的今天,如何才能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安全?如何才能不被所谓的数据或广告宣传误导?本文将针对大家对安全的认识误区予以澄清,为五星级碰撞“挤水”。

  当事人说

  比亚迪称此事是竞争对手打压

  就F0涉嫌虚伪宣传一事,上周五,记者采访了比亚迪汽车公关部王志元,他告诉记者,目前未收到法院传票,也不知道被起诉这件事。

  对于目前沸沸扬扬的指责之声,王志元说,“我们是受到了竞争对手的打压,我只能讲这么多”。当记者问“此事乃中消协发出的消费警示,如何变成了竞争对手打压”时,王志元说,手机快没电了,听不清楚,一会儿再给记者打回来。

  很快,一位杜小姐给记者打来电话说,目前此事由她所在的公关公司负责处理,当记者问到处理情况时,杜小姐开始表示从未与霍女士及其律师联系过,后来又告诉记者,刚才没有讲实话,确实有过联系,经他们调查,此事是竞争对手恶意竞争,霍女士本人是位媒体人士,其律师也是竞争对手的法律顾问。目前,杜小姐正在通过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希望能将此事真相调查清楚。

  据了解,中消协发出消费警示几天后,比亚迪表曾发表声明,称比亚迪从来都不存在主观欺骗社会、市场或用户之心。F0的市场宣传一直侧重突出时尚、节能、高性价比这些特点。安全方面,FO也完全达到国家安全标准,通过了国家安全碰撞试验。

  律师称已将比亚迪告上法庭

  据了解,就F0赔偿一事,未得到比亚迪方面满意答复的霍女士已决定诉诸法律。霍女士的代理人北京市丰友律师事务所韩炳生律师告诉记者,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目前他们正准备相关诉讼资料,等待法庭开庭通知。

  韩炳生律师告诉记者,霍女士在购车时,查阅了大量的汽车广告,其中重点就是生产、销售厂家关于车辆安全性的承诺。2009年3月份,霍女士看到京华时报上的比亚迪广告,其F0车辆下面有五颗星的标识,后来又在相关网络的比亚迪F0宣传广告上,看到该款车是“五星安全”、“五星保护”后,认为F0在安全方面是辆可以信赖的车,才最终决定购买。购车不久,霍女士的朋友驾驶此车与正在行驶的一辆小面追尾。当时F0的车速应在40-50公里左右,但主驾驶及副驾驶座位上的气囊均未按《F0汽车使用手册》中所描述的那样,及时弹出。朋友因此受伤,F0也毁损严重,几近报废。霍女士认为,上述情形与F0广告宣传上的“五星安全”相差甚远,属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因此,霍女士要求购车的4S店——北京万达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及比亚迪公司按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返还车款及相应损失,并再赔偿一辆车的车款。上述要求遭到拒绝后,霍女士决定起诉,将万达汽车修理公司列为第一被告,比亚迪汽车列为第二被告。(记者 李东颖)

  [1] [2] [3] [4] [5]

   记者核实

  行业标准高于国家标准

  据了解,目前,我国只有C-NCAP新车评价规程会在车辆参加碰撞试验后作出星级评价。C-NCAP属于行业标准,比我国现有强制性标准要严格。

  C-NCAP每测试一款车型,都要经过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和可变形壁障侧面碰撞三个试验。试验数据是计算各项试验得分和总分的重要依据。C-NCAP最高得分为51分,星级最低为1星,最高为5+。

  与我国现有汽车正面和侧面碰撞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相比,正面40%偏置碰撞试验是C-NCAP的特色。此外,C-NCAP还在车辆参与两个正面碰撞试验时,在第二排坐椅增加假人的放置。C-NCAP对试验假人及传感器的标定、测试设备、试验环境条件、试验车辆状态调整和试验过程控制等的规定都比国家标准严格。文/李殷

  F0测评结果尚未公布

  比亚迪F0究竟有没有通过“五星安全”碰撞试验?C-NCAP官方网站已发出比亚迪F0完成碰撞测试的消息,具体结果将在9月底公布。

  据了解,比亚迪所有销售的车型中有两款已获得“有星”评价:一款是2006年测试的F3,当时获得3星;另一款是2008年底参加测试的F6,获得4星成绩。而F0则是在今年8月4日—6日完成测试。(李殷)

  安全误区

  五星评价并不代表车子不怕撞

  误区:31.3%的被访者认为,车辆获得5星评价,就代表该车车身结实、不怕撞。

  澄清:C-NCAP是针对车辆对车内乘员保护能力的评价,而非对车身刚性、是否禁撞做出评价,星级越高,代表车子对乘员的保护能力越强,而非车子本身越耐撞。

  试验中的假人代表乘员。在车辆参加碰撞试验前,工程师们会将68个传感器装在假人身体的各个部位。碰撞试验结束后,工程师们利用电脑对传感器上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假人在车辆发生碰撞后的伤害程度,从而确认车辆对乘员的保护能力。

  根据汽车厂家对车型的不同设计,车辆在碰撞试验中的损毁程度不同,保护乘员的能力也不同。有些车型看似“面目全非”,实则是按照一定的缓冲区进行吸能,以将碰撞给假人带来的伤害降至最低,即“车毁为人安”。有些车型不仅变成了一堆废铁,车辆的严重变形也给假人带来了“致命”的伤害,即“车毁人亡”。(文/李殷)

  [1] [2] [3] [4] [5]

   正确系安全带,气囊才起作用

  误区:27.7%的被访者认为有气囊一定安全。

  澄清:车上有了气囊就一定安全吗?事实正如我们的调查所显示的,超过70%的人认为有气囊并不意味着一定就安全。气囊作为汽车的一项被动安全装备,在车辆发生碰撞和事故时并不能独自保护车内成员,而是辅助安全带来减低碰撞对车内成员的伤害,但这种保护首先建立在车内成员正确系安全带,且保持安全坐姿的前提下。当然气囊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发挥作用,在安全带未系或坐姿不正确时,气囊的弹出反而会增加危险或带来致命的伤害。其次,气囊在过高车速下碰撞时并不能保护车内成员,因为在高速碰撞时,车身的严重变形和过大的冲击力下气囊已变得微不足道。

  即使在系安全带和正确坐姿的情况下,碰撞事故中气囊也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发挥作用,座椅的位置前后、碰撞角度和力度、车内成员碰撞时的坐姿等等都影响着气囊的“发挥”,而且气囊只能打开一次,如果在一次事故中发生多次碰撞时,即使气囊在第一次碰撞中发挥了作用,接下来的碰撞气囊也只能像瘪了的气球一样变成摆设。

  车身坚固是侧气帘工作的前提

  误区:69.8%的受访者认为侧气帘有必要。

  澄清:侧气帘和气囊在工作原理上并没有差别,就是安装在车内侧面的一组气囊,在车身遭受侧面碰撞时保护车内成员。

  在日常行车中要避免车身侧面发生碰撞,因为车身侧面较单薄,不像车头和车尾那样有充分的吸能区,所以侧面碰撞时对车内成员的威胁更大,会对头部、颈部、脊椎和骨盆造成严重的损伤,且对头部的威胁最大。由于在碰撞时侧气帘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人体和车身间的吸能区,所以通常情况下侧气帘比前气囊发挥的作用更大,但这同样建立在车内成员正确使用安全带、车身未发生严重变形的前提下,所以坚固的车身结构和正确使用安全带是侧气帘发挥作用的前提。(文/杨灿)

  安全评价并非全车系适用

  误区:仅有34.3%的被访者知道碰撞结果只针对某一车型的特定配置有效,而非全车系适用。

  澄清:消费者在选车时一定要注意厂家的宣传陷阱——因为C-NCAP的星级评价结果仅对参加试验的那一款车型有效,而厂家很“自然”地把全系车型一并宣传。

  比如某品牌的1.6L自动挡顶配车型在碰撞试验中获得43分,按照C-NCAP的星级评价原则,大于40且小于45分的车型获得4星评价。由于这款顶配车型配备了前排安全带提醒装置,可获得2分的加分,于是最终以45分的成绩获得了5星评价。厂家在宣传时,打出了“XX车型5星安全”的广告。当您购买了该车型的其他配置时,却以为自己购买了“5星安全车”。

  因为了解C-NCAP的评价体系,厂家很容易搞出这样的“猫腻”:按C-NCAP的5星标准打造出一款车型,并向C-NCAP管理中心提出碰撞申请——对于刚刚上市的新车,C-NCAP大都会接受。

  [1] [2] [3] [4] [5]

   碰撞时,车速低于56km/h

  误区:调查中,高达89.6%的被访者不知道C-NCAP发布的碰撞结果是在车速低于56公里/小时的情况下产生的。

  澄清:按照C-NCAP的试验要求,试验车辆参加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试验的车速是50km/h;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试验的车速是56km/h;可变形壁障侧面碰撞试验的车速是50km/h。如果事故发生在高速路上,结果还能那么幸运吗?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车辆在高于56km/h的速度下发生碰撞,车辆损坏将更严重,乘员受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文/李殷

  试验室碰撞不能替代实际撞车

  误区:本次调查中,有33.3%的受访者不知道C-NCAP碰撞试验是车与物体相撞,而非车与车相撞。

  澄清:C-NCAP是发生在试验室里的碰撞。其中两个正面碰撞都是车撞向物体,而非车与车相撞。现实生活中的事故种类千差万别,例如追尾就尚没有作为碰撞试验的考察项目。车辆仅在试验室中获得好成绩是远远不够保护车内人员安全的。

  C-NCAP标准低于国际标准

  误区:仅有15.4%的被访者知道C-NCAP的试验标准低于国际标准。

  澄清:与NCAP推广时间更长的国家相比,C-NCAP的试验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车辆在接受C-NCAP试验时的速度远低于其他国家。此外,目前C-NCAP仅对车上乘员安全进行评价,而国外的NCAP对车辆对行人的保护能力也会进行评价。因此,同是5星级评价,各国NCAP中的含金量明显不同。(文/李殷)

  记者支招

  有关安全的那些事

  其实这是个伤脑筋的问题,正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们的调查中也明确显示,即使是不同的买车群体,都会有接近和超过50%甚至超过90%的人更加注重安全。那么如何挑选一辆安全的车?

  车辆的安全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抛开安全驾驶,是否有良好的视野、清晰的路感、性能出色的刹车、车身稳定系统以及一些安全提醒装置等等,这些同样影响行车时的安全。如走在湿滑的道路或夜间没有路灯的乡间公路,驾驶一辆拥有车身稳定系统和视野出色的车辆都更加安全。所以选择主动安全装备多且又好开并易上手的车,更能提高驾驶时的安全指数。说到被动安全系统,大家或许会想到安全带和气囊,其实,车身的坚固尤其是驾驶舱的坚固与否,比大家预想的更重要,因为坚固的乘员舱在碰撞发生后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也让安全带和气囊发挥更大的作用。

  怎样才算行车安全

  在接受调查的读者中,59.7%的人认为安全驾驶在行车安全中最重要,安全配置多被排在了第三位,也足见大家对车本身安全性能的重视。那么怎样才算安全驾驶?熟练的驾驶技术应是首要环节,还有就是要遵守交通法并树立安全意识,这并不是官话,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游戏规则,开车上路不仅要讲规则更要守法,因为你违反了它轻则“游戏”无法进行造成经济损失,重者会伤及自己和他人的性命。

  还有,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集中注意力,这个应该是每个驾驶员牢记在心的话,在驾驶车辆时应时刻嘱咐自己集中精神,因为悲剧就会发生在你接打一个电话、收发一个短信和一个小瞌睡的瞬间。

  考取驾照后还参加驾驶培训吗

  目前,一些汽车厂商如宝马、奥迪等都组织了针对车主的驾驶培训课程,通过一些和驾车有关的游戏和项目,用实车驾驶来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驾驶水平、心理素质及避险技巧,这些驾驶培训虽然大多时间短暂,但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驾驶者的综合素质,有机会有时间的话不妨去提高一下自己。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拿到驾照后都会有机会参加这样的驾驶培训。建议那些刚拿到驾照的司机,请专业陪驾来提高自己的驾驶水平,不要把熙熙攘攘的马路当做自己的练车场。同样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成立一个专门培训新司机的机构,让所有刚拿到驾照的人在上路前都有一段时间的驾驶体验。(文/杨灿)

  [1] [2] [3] [4] [5]

   专家看法

  误导消费者的广告不在少数

  由于我国广告监管方面缺乏细致可操作的法规,以及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误导消费者甚至虚假宣传的广告不在少数,北方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广告系李明合老师这样告诉记者。

  李老师说,比亚迪涉嫌虚假宣传一事,因对情况不是非常了解,不方便下定论,但其实各行各业误导消费者的广告都不少,这里面比较常见的是炒概念,因为隔行如隔山,消费者不可能对各行业的专业知识都熟悉,炒作一些听上去很美的概念,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的空调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智能型,能杀菌,其实一般的空调都具备这个功能。

  这类误导消费者的广告一般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在品牌选择上,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比如同样是洗发水广告,A宣传说能让受损头发修复如新,B没说,那消费者可能就会买A,也许A并未令消费者的头发有太大的改善,但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二是给消费者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即精神上或身体上的损害。这类广告的性质比较严重,已不仅仅是误导,而是欺骗了。

  但由于中国广告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误导”的判定标准不明确,消费者一旦发现被误导,维权成本又极高,因此,使用模糊用语等误导消费者的广告还是大量存在的。

  在这方面,李老师建议一方面可以学学国外的先进经验,国外广告业监管极严格细致,具体到哪类广告哪些用语都有严格规定。一旦厂商的广告有误导之嫌,界定起来也非常容易,除了按照细致的条款,还有一个普遍消费者的认知,即如果大多数消费者被误导了,那就可以判定厂商在故意误导消费者,行业协会就有权要求厂商停止这种广告宣传,甚至媒体也有义务曝光这类误导消费者的广告。而厂商此时都会接受并立即停止,除了害怕媒体曝光外,如果不停止,将马上面临行业协会的起诉。而且,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也极低,只需打个电话给监管部门,自然就有相关人员去调查此事,并会在一定时间内,将调查结果通知消费者,如果消费者不满意,还可进一步申请调查。

  另一方面,李老师建议在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单靠广告协会的力量是有限的,身为消费者,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监管中去,不要只是消极地认为,我自己明白了,不上当就行了。应该发现问题就举报,这样时间长了,厂商也会重视起来,因为广告面对的毕竟是消费者,消费者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广告,厂商当然也不会再做下去了。

  [1] [2] [3] [4] [5]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