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敬老院和老人们联欢
小站五小诵读24孝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课题展示
今年以来,津南区开展的孝敬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区5万多名中小学生——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们,通过孝敬教育,在家懂得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在学校关爱同学,在社会上关心他人,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家长们说孩子们变得听话懂事了,不再贪恋网吧了;社会上特别是敬老院的老人们都非常喜欢这些充满爱心的孩子们,他们成了爱的小天使。
目前,津南区正在把孝敬教育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在全区青少年中广泛推广,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9年前津南区是在怎样一个情况下开始抓孝敬教育的?他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今天的显著成效?如今又有哪些新的进展?带着这些问题,在该区孝敬教育活动开展9周年之际,近日,记者深入津南区进行了实地采访。
孝心奠基爱心
独生子女“孝敬体验”
1
津南区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孝敬教育开始于2000年。谈起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孝敬教育的起因,津南区教育局主抓德育教育的副局长冯岩对记者说,2000年年初,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一次在咸水沽镇一所初中校举行的家长会。会上,一位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还不满足。家长的话,一句也不听,家务活一点也不干,放了学就去网吧玩游戏,家长一管,就以绝食吓唬家长。当时,我们听了以后,都非常震惊,通过我们走访,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在家里都不怎么做家务,特别是对父母的关爱非常缺乏,不管父母工作多累、多苦,很少想到替父母分担。回来后,我们经过认真研讨和论证,参照外地经验,决定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孝敬教育,以此为抓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绝不能让孝敬这种东方美德在这一代孩子中消失。2000年5月1日,结合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认真落实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区教育局向全区学校下发了有关通知,在全体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孝敬教育。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一定要打好全面提高素质的基础、打好全面健全心理结构的基础、打好全面适应社会的基础。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心理的健全与道德规范的成熟。
津南区开展“孝敬教育”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原则,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具体要求。一是开展“孝敬教育”突出“敬”和“尊”这一孝敬教育之要义,培养学生热爱、尊敬父母的真心和孝行。二是开展“孝敬教育”跳出家庭私情的小圈子,教育学生要从小学好本领,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去建功立业,为父母家庭带来荣誉和自豪,以此为最大的孝。三是强调“推恩”,发扬孟子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精神,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孝敬教育”的主导思想和教育目标。津南区“孝敬教育”做到了分层施教,在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内容上要分阶段进行,对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教育做到了有区别。如培养学龄前儿童爱父母、爱小朋友、爱小动物、爱花草;要求小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理解父母的艰辛,知道勤俭节约,能协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要求初中生懂得减轻父母的精神负担,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能为父母解忧愁;要求高中生勤奋学习,胸怀大志,刻苦钻研,掌握日后自立于社会,在学习、工作上建功立业的本领。他们还寓“孝敬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每周休息日、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老年节定为学生的“孝敬日”。继续发挥“敬老实践基地”作用,开展好“孝敬体验”道德实践活动。为鼓励学生,津南区还寓“孝敬教育”于学生评价之中。学校依据开展“孝敬教育”情况,制定了对学生的孝敬评价标准,使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并依据标准、分阶段,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不同的评价方式来督促学生的孝敬行为,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9岁的阎加仑,现在津南区后营联合小学读五年级。2006年,劳累过度的母亲不幸患上乳腺癌,而这一年也正是读高三的姐姐要参加高考最为关键的一年,父亲要出外打工为一家的生活打拼。为了让姐姐安心地学习,父亲安心地工作,小小的他早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担。在母亲手术出院后,他每天给卧病在床的母亲端水送药,每当看到母亲被病魔折磨的样子,他就用自己稚嫩的小手为妈妈按摩,给妈妈唱歌、讲笑话,以减轻妈妈的痛苦。由于父亲在外打工,每天中午、下午做饭的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放学后,他总是急匆匆地往家里赶,烧水、做饭,喂妈妈吃饭。每当远在学校上学的姐姐打来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时,他都以轻松的语气安慰姐姐:“妈妈没事,你放心吧,有我呢!我是咱家的小小男子汉!”多么懂事的孩子啊!然而,祸不单行,命运之神并没有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太多的眷顾,就在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后不长的时间,外出打工的父亲在工作时又不幸摔折了右腿,这无疑给这一家人雪上加霜,当时年仅6岁的他,又担起了照顾父亲的重担,他整天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出去与小伙伴玩耍,但他没有抱怨,一心照料着家人。6岁是许多孩子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龄,6岁是倍受长辈呵护宠爱的年龄,而他却没有享受同龄孩子该享受的。稚嫩的小手变得粗糙了。在他的细心照料下,父母的身体大大好转。2007年8月,姐姐也如愿地考上了大学。每当谈起孩子,他的父母都会热泪盈眶地说,多亏了这个懂事的孩子,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啊!如今9岁的阎加仑,仍然每天照顾着父母,比以前做得更多了,用他的孝敬爱心支撑起了一个爱的家园。
2
把传统孝敬教育升华
孝敬扩展到爱社会爱祖国
为把传统孝敬教育升华,把孝敬父母扩展到爱社会爱祖国,2003年津南区教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孝敬教育”的实施意见》,把孝敬教育作为全区今后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明确提出:通过孝敬教育,抓爱心培养,把中小学生爱父母、爱家庭的感情扩大到爱他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把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孝敬教育”的主导思想和教育目标,把教育学生在家尽孝心,在社会献爱心和要求他们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作为“孝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津南区委文明办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在一起,扩大孝敬教育的内涵,在津南区委的直接领导下,《实施意见》的制定下发,为津南区中小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引起各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保证了孝敬教育的扎实推进。各校都有自己的好做法。
小站镇五小在分析学校、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学校搭台,学生唱戏”参与式的孝敬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中较好地养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良好品质。双港中学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陶冶学生心性、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该校注重挖掘“经典诵读”里的“孝道”思想。通过学生读孝道、学孝道、知孝道、行孝道,有机地使孝敬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始终。咸水沽第三小学积极创设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孝”的品质得以养成。咸水沽二中从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入手,强化学生对“珍爱生命”和“学会感恩”的认识,使学生懂得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咸水沽第三中学立足学校、家庭和社会实际,确立了“弘扬传统美德、争做合格小公民”学校德育主题。通过开展“六个心”——尊老爱老敬老,多给长辈善心;努力刻苦求知,多让父母舒心;勤劳节俭懂事,多让父母省心;游戏活动有益,多让父母慰心;回家离家回话,多让父母放心;重推恩能迁移,多献社会爱心。
津南区小站实验中学九年二班的学生王婷婷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就带领班里的8名同学组成的“孝敬小组”利用休息日到小站敬老院开展孝敬活动。当时的敬老院还没有搬进新址,所以那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清理卫生。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活动,有的在院中修剪花枝;有的扫院中的落叶;有的除草;还有的捡拾院中的垃圾。这些事做完后,他们又到老人们的屋里打扫卫生,然后给老人唱歌,陪老人们聊天。从此以后,他们班几乎每个月都要利用一个周末,到敬老院去活动,去看望那里的老人们。
在他们服务的老人中有一对老两口,其中的老爷爷行动不便,语言还有些障碍。他们的儿孙都在外地,不常回来看望他们,老两口觉得很孤单,很想念自己的儿孙。王婷婷知道了老人的心思后,就经常来找老两口说话。一次,在谈话时老奶奶拉着她的手,眼里含着热泪说:“没想到,我这个年纪又多了你这个好孙女。”在敬老院里还有这样一家三口:老爷爷和老奶奶的下肢不灵活,行动不便,老奶奶还患有脑栓塞,他们的儿子从小就患智障。看到这样不幸的一家人,王婷婷带领同学们尽量为他们多做一些事情。当老奶奶想要吐痰时,他们马上给她端来痰盂,之后还找来手帕给她擦嘴。王婷婷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亲情对老人来说是重要的,而这些老人太缺少亲情了。我想让我的行动让他们得到一点心灵的慰藉。通过这项活动,我更加清楚了孝敬老人是多么的重要。”
3
孝敬教育常抓不懈
“小皇帝”“小公主”
小事开始培育爱心
津南区委宣传部负责人对记者说,中华民族的孝道是一个大的道德宝库,是构筑现代社会新型孝敬道德的起点和基石。尽管我国几千年来社会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革和发展,但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始终没有变。因此我们开展“孝敬教育”,抓道德实践,一方面要积极地把传统孝道中合理的、民主的和普遍意义的积极内容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要及时吸纳当今世界的现代文明和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最新成果,赋予“孝”字以全新的时代内涵。要开展好“孝敬教育”,必须打破“学校围墙”的束缚,融“孝敬教育”于全党全社会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之中,让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为更加深入持久地开展孝敬教育,津南区将办好家长学校,优化家庭教育,让家庭成为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第一场所。改革传统的单一传授育人知识的家长学校模式为反馈信息、参与管理、共同管理、科学育人于一体的新型家长学校,把孝敬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并力求做到“四化”:一是教育管理科学化,学校在保证每学期一次全校性“孝敬教育”专题授课的基础上,建立家长咨询室,设置家长意见箱和家长接访电话,随时接待家长来访,达成对学生“孝敬教育”的统一和协调。二是家长素质优良化,让家长成为对孩子进行“孝敬教育”的第一任教师。每学期通过请专家讲座、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传授科学育子方法,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孩子的心理特征,高度重视良好习惯培养和孝敬教育。注重言传身教,注重家校联系,配合学校工作。三是评优树先多样化,每学期要对优秀家长采取不同形式予以表彰。四是教师家访经常化,教师要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感情,和谐家校关系,共同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学校开展“孝敬教育”,搞几次活动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自始至终。
为使“孝敬教育”全面实施,长期坚持下去。津南区注重“三统一”:即“孝敬教育”与实施素质教育、创设特色学校的办学思想有机统一,与德育整体工作有机统一,与师德建设工作有机统一。在教育方法上要强调“三结合”,即理与情结合,学与做结合、教与育结合。在教育要求上提倡“三个心”,即要求学生在思想上积极上进,让父母放心;学习上勤奋刻苦,让父母称心;生活上自主自立,让父母省心。学校如果游离于社会大背景之外,置社会现实于不顾,关起门来搞道德教育,那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就无从谈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可能德才兼备。因此,我们津南区学校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树立了大教育观念,把开展“孝敬教育”放到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建立了家校携手,共同育人的机制。
2003年夏天,小丁颖的母亲肺部长息肉住院,奶奶因胃癌全部胃切除,爷爷的冠心病需要做“支架”,厄运笼罩了她全家。从此,小丁颖从“小公主”变成了家里的主力,侍候奶奶,帮爷爷料理家务,陪妈妈到医院治疗。她以乐观的生活态度顶住了生活的压力,挤出时间刻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2004年,她被授予天津市自强学生的称号。三道沟小学年仅9岁的马成雪,一边用功读书,一边照顾患红斑狼疮的母亲,直至母亲去世。而后她又为父亲分忧,照顾年迈的奶奶,小小的身板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
记者手记
爱心,
比才华和财富更重要
“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孝悌之道自古为中华民族所尊崇,孝敬父母更是中华儿女应具备的传统美德。直到现在也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话题。当代的大部分80后和90后的孩子们,整天以网吧为家,以电脑游戏为伴,他们将父母的关怀与担忧置之脑后,当前开展孝敬教育可谓恰逢其实。怎样让更多的孩子继承发展孝敬,首先要靠家长的言传身教,靠社会良好风气的熏陶,更要靠学校老师们的严格教育。津南区开展孝敬教育坚持9年所取得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孩子们进行孝敬教育非常必要,只有爱父母才能延伸爱他人、爱社会;同样,只有有爱心的人才能得到被人的关爱,得到社会的承认。爱心,比才华和财富更重要!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陈忠权
本版摄影 津南区教育局提供照片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