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江苏实施“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时政新闻,在媒体和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由于培养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将是“子承父业”的民企“富二代”,争议也随之产生。有人质疑,组织部门帮民营企业家教育下一代是否多管闲事?这是不是用公共财政为有钱人提供的“免费午餐”?是不是“流水线"生产"企业家”?……就此,记者昨日采访了制定该项培养计划的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相关负责人。
组织部“多管闲事”?不,这其实是党建工作一部分 这位负责人表示,江苏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例高达51.3%,能否有个高素质、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不仅事关企业自身兴衰,也与全省经济发展、百姓就业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培训,不同于EMBA等学历教育,或是其他技能培训班,这是党建工作的一部分。江苏很特殊,大部分民营企业是国企改制形成的,企业家对党有深厚的感情,但他们的下一代,以及成长型民营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学历高,头脑聪明,但对党的了解和情感,与他们父辈相比,需要进一步强化。我们与统战部、国资委和团省委等合作,希望通过这个培养计划,把民企的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到党的周围,培养经历还会作为新一代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条件。因为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不仅是宝贵的社会资源,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可以说,培养计划是加强非公党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选择”。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江苏不少民企接班人正在向党靠拢,沙钢集团掌门人沈文荣之子沈彬大学时就已经入党,波司登“少东”高晓东今年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只有“富二代”独享?不,是老板亲属的只占一半 一些媒体认为,这是个针对“富二代”的培养计划,组织二处负责人表示,这一理解并不全面。“我们的计划针对两种人,一是大型民营企业接班人,二是成长型民营企业负责人。后备人才人选首先要经过企业推荐,当然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家族企业"子承父业"的现象比较普遍,"富二代"在我们的培养人选中会占较大比重,但决不是后备人才的全部。”
据了解,在计划实施之前,省委组织部对江苏前250强的民营企业和100家成长型民企进行了调查,企业上报后备人才294名,是企业老板子女的有116人,占总数的39.4%;与老板是亲属关系的(含子女)的有155人,只占总数的52.7%。
该负责人还强调,即使是“富二代”,也有具体条件的要求,必须是40岁以下,大学以上文化,政治素质好、经营管理强、社会形象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成为后备人才,除了企业的推荐外,还必须经过企业党组织的认可,地方组织部门的审核。
公共财政全额买单?不,自愿参与并适当收费 针对有些媒体提出的“免费”问题,以及利用公共财政为富人提供“免费午餐”的质疑,组织二处负责人表示,在文件中既没有“免费”二字,也没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由省委组织部买单。
“我们的培养方式有四种:党校学习、基地培训、导师帮带、国企挂职,其中导师帮带和国企挂职不牵涉费用,也自然不产生收费问题,而党校学习和基地培训会有一些成本支出。目前计划刚刚启动,首批培训还需要过段时间,所以经费问题也没有列入议事日程。中央要求,要统筹兼顾地抓好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人才使用工作,在党和政府的人才工作中,对各类人才都要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的运用上,对各类人才都要平等开放。民营企业也是重要的纳税人,培养好民营企业家接班人,受益的是整个社会。对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为他们提供服务,也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表示,组织部门和相关部门考虑承担一部分的费用,采用补贴的形式,同时在培训的时候可能会收取部分资料费、讲课费等。同时,他还强调,政府公共财政并非只在民营企业接班人培训上有资金投入,这几年在转业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创业创新人才、农村党员和致富骨干的培训方面,都有巨大的投入,民企后备人才的培训,只是公共财政对人力资源培训投入的一小部分。
他透露,据对全省前250强民营企业和100家成长型民企问卷调查,有意愿参加培训的占后备人才总数的92.5%。
只学经济学课程?不,更重要的是学“做人” 作为党组织开展的人才培养计划,自然也不同于普通的经济学课程班,“党校培养这块重点让人才了解党的历史、政策、优良传统等党建知识,培养他们对党的感情,增强政治意识;基地培训,则偏重于经济学理论和企业管理等”。
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增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导师吴仁宝是今年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的候选人之一,通过言传身教,老人敬业奉献的道德风范也将会对徒弟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计划还酝酿通过“寻根之旅”的活动,让新苏商重走徽商、晋商、浙商的艰难历程,体验艰苦创业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严格自律的精神。“重走长征路这样的活动也在我们的考虑之中。”
据了解,目前培养计划刚刚起步,首批培训活动正在筹备中。 记者 王烨
培训并非“待遇”而是“要求” 当一个名词成为“标签”,它就具有了超越本身客观意义之外的社会影响力——这是社会学中著名的“标签论”。
这则新闻中的“富二代”,本身是一个客观名词:在改革大潮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子女。由于父辈的努力所取得的社会地位,以及中国传统的子承父业的文化,他们先天地拥有了比同辈人更优的生活条件,更高的阶层地位,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的其他群体一样,这个群体里面也是有所谓“好人坏人”之分的,有品行优秀者,当然也少不了纨绔子弟。不过,在现实的语境中,由于一系列热点新闻中的负面角色多数拥有“富二代”的身份,让这个词渐渐脱离了客观的范畴,成为了一个“标签”,贴在一部分“为富不仁”、大大咧咧地认为“有钱摆平一切”的纨绔子弟们身上的社会标签。“标签化”之后,“富二代”就成了“仗富欺人”的代名词。这也是“江苏集中培训"富二代"”的新闻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我们说,公民社会需要质疑精神,但是质疑精神显然要以科学为前提。我们不应该用“怀疑一切”的“质疑精神”去人为制造阶层的断裂。如果固执地将“富二代”标签化为一个贬义词,那么不但民众会加深对“富二代”三字的厌恶,“富二代”们本身也会产生“被标签”的逆反心理,进而破罐子破摔,去“坐实”一些恶名恶行,这显然对社会的和谐是莫大的伤害。而一味去抨击“富二代”,实际上也是对社会发展的悖论:试想,如果所有的“富二代”都像“标签化”以后的“马路飙车者”、“仗财欺人者”、“钱权交易者”那样不堪,那么我们还为什么要去追求“共同富裕”这一美好的目标呢?
不可否认,由于在中国特定的文化传统下,在现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里,“富二代”肩负着社会财富和社会道德的双重传承重任,其品行直接影响到我们社会能否健康。所以,“富二代”的问题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江苏培训“富二代”的用心所在——正如组织部门所说,重点在“做人”。所以,江苏的“培训”不是“富二代”的特殊待遇,而是因为“富二代”的特殊身份所必须受到的特殊要求。
当然,作为个体的“富二代”也必须想一想为什么“不仁”的标签恰恰贴在自己这个群体身上。个体不等于群体,但个体却完全可以影响群体的形象。公众不是不讲道理的,标签不是胡乱贴给你们的。人人生而平等,“富二代”们有幸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社会资源,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理应对社会做出比普通人更多的贡献才对。当你们的言行、品行、德行配得上“富”这个字的时候,“富二代”中的贬义自然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本报记者李军 (来源:扬子晚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