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8月21日电(记者蔡敏、杨玉华)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中国为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正在推进一场声势浩大的土地整治行动,一些农业大省通过村庄整理、向荒山荒滩要地,已经实现了耕地净增长。
肥东县白龙镇长王村地处中国中部安徽省,是一个拥有15个自然村、一千余户村民的行政村。和中国许多老村庄一样,村民房屋布局杂乱,且占地面积大、土地浪费严重。耕地散落分布、地埂杂乱交错。
2008年起,该村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开始推行土地整治项目,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统一整理宅基地,进行集中规划居住,腾出土地实施复垦。通过缩村让地,净节约土地1234亩复垦成耕地。
如今,走入这个村庄,住宅集中规划,耕地依水利设施、地势聚拢,连成大片。整体布局井然有序。
在中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各类建设用地逐年加大,用地指标不断“吃紧”。与此同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又是一些农业大省面临的严峻挑战。
农业大省安徽近年来把开展以土地复垦开发为主的农村土地整治突破口,向荒山、荒滩要地,整治沟渠、零散地。通过几年努力,2008年全省耕地面积首次实现10年来的净增加,净增耕地3万亩。
这种农村土地整治行动同时遍布于全国各地。贵州省为解决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与确保耕地面积总量不减之间的矛盾,以盘活土地存量,增加土地增量为突破口,今年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572个,整治规模达50万亩,将新增耕地19万亩,加上去年新增的6万亩,到今年底全省将新增耕地储备26万亩。
湖南省近日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从2009年起,重点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力争到2012年全省完成1000个行政村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整治面积400万亩以上,新增耕地50万亩以上,盘活建设用地指标10万亩以上。
农业专家们指出,土地整治不仅有效解决了耕地的“占”“补”平衡,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积极作用。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经过整理,“小田变大田”,实现了田、水、路、林综合配套,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一些地方把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零星、散落的小村庄规划新建为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齐全的中心村,广大农民由单独院分散的住客宅搬进了有医院、商店、街道的社区,实现了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说,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思路,通过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科学调整建设用地布局,有效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压力。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