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8月22日电(记者李倩 王研)在云南昆明,30多名戒毒者为彻底摆脱毒品的侵害,通过工作来完成心理康复和重返社会的计划,他们自发创建的“70公社”得到社会各界帮扶后,注册成立了一家代理电信业务的公司,如今在生活和经济上均取得了独立。
70年代出生的李云波,是昆明兴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1989年开始吸毒。“数次戒毒和复吸让我疲惫不堪。2000年,我到云南戴托普药物依赖治疗康复中心戒毒,明白了工作的重要性。”他说,“2002年离开中心后,我开始找工作,但总是失败。”
隐瞒了吸毒史的李云波最终成为一家电信公司的业务推广员,并很快就升为主管,但一起进公司的几个同伴,却很快因违反纪律被公司开除。
“我想,如果自己成立一家公司,便可针对戒毒者的特殊性来管理,或许会一举两得。”李云波说,“于是我和10多个同伴在2004年创建了"70公社"。”
刚开始,“70公社”专给昆明电信公司做二级业务代理,没有营业执照,只能在路边临时摆放一张桌子,招揽替客户安装电话和宽带的生意。因占道摆摊设点,多次被城管没收桌椅和罚款,到了2006年已面临生存危机。
这一情况引起了昆明市官渡区相关部门的注意。2007年9月,昆明市关工委到“70公社”调研后,为该公司争取到昆明电信的一级业务代理权,昆明电信也主动把一级代理原来要收的25万元押金减到3万元。
2008年3月,李云波和官渡公安分局“合资”注册成立了“昆明兴诚科技有限公司”,李云波占公司51%的股权,剩余49%的股份全部分给员工。至此,员工已增至34人,其中22人有过吸毒史,22人中有一半感染了艾滋病。
晨会制、家访制、师徒制、尿检制、工作日报制……为了规范化管理,该公司建立了一系列特殊的规章制度。而“企业愿景:融入社会、创造价值;企业使命:帮扶弱势群体、建设平安社会;企业精神:自信、自立、自强、关爱、团结、互助……”等标语也贴在了兴诚公司的墙壁上。
“有吸毒史的人随意性大,时常违反纪律。只要是初犯,我们都不追究他的责任,但要求他深刻反省,并保证不在同一件事情上犯两次错。”兴诚公司副总经理兼商务发展部主任秦明说,“真正戒断毒品是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如果轻易放弃他们,他们很容易走上老路。”
2008年3月至12月,兴诚公司通过给昆明电信做一级业务代理,实现经营收入53万余元,其中40余万元按计件工资发到员工手中,平均月工资为1000元以上。
官渡公安分局戒毒所专职派驻兴诚公司的辅导员张文顺说,尿检结果显示:2008年“偷嘴”1至2次的员工为50%以下,“偷嘴”三次以上被送强制戒毒员工仅1人。2009年1月至5月“偷嘴”1至2次的员工仅达20%,戒毒复吸率下降到了20%以下。
“公司给我们提供了无歧视、公平竞争、按劳付酬的就业平台,改变了大家懒散封闭和自卑依赖的心理。”两年来,公司员工张波通过勤奋钻研熟练掌握了电信业务,其业绩为公司第一,且每月尿检都是阴性。在帮客户安装电话过程中,因其认真负责,还与一个女客户相爱并结了婚。
专家和业内人士也对这一模式表示了赞许。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纳麒认为,其成功之处正在于商务发展和戒毒康复“两条腿”走路,始终保持了自立,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