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新开工经济适用房3388万平方米、48万套。而去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2009年到2011年,全国将平均每年新增13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
据此计算,上半年的开工量仅占今年应完成平均数的3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异常火爆的商品房销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17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1%,商品住宅销售额更是增长65.3%。住房建设中经济适用房的“短板”现象,引人注目。
项目前期耗时长 经济适用房从立项到开工的进度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政府规划的土地供应能否落实、征地拆迁是否顺利、开发商建设资金能否到位。而政府要整理出一块“熟地”挂牌出让,必须先拆迁征地,搞好三通一平,过程并不容易,有的项目仅拆迁征地就耗时长达数年。
参与北京市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的北京六建集团十二项目部项目经理王长江告诉记者,从开发商拿地到正式开工,还需要经过规划设计和各项评估,这一过程通常需要8—10个月。“尽管政府已经为经济适用房建设大开绿灯,但有些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时间较长,是目前经济适用房开工量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既定的计划是平均每年新增130万套,今年是3年计划的第一年,大多数项目都要在今年完成前期工作,开始阶段进度慢是正常的。随着各地在项目规划、土地划拨等方面的工作逐步落实,下半年以及今后两年的项目开工会明显提速。”
保障方式不断调整 去年底《若干意见》提出3年经济适用房建设目标的时候,恰逢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最为低迷的时期。房价下降导致一些二、三线城市商品房价格与经适房接近,石家庄等地因此甚至出现了经适房遭“弃购”的现象。
因此,今年初部分城市调整了经济适用房的保障方式,改“补砖头”的建设为“补人头”的货币补贴。如江苏常州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每户补贴8万元,供其到市场上购买普通商品房,同时暂时停止建设经适房。长沙、大连等城市也采取了货币补贴的方式。同时,有的地方政府收购一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商品房作为经适房房源。
这些举措不仅避免了由于价格接近而导致的“弃购”现象,同时有利于消化市场上的存量房。但客观上,也减少了经适房的建设规模和今年的开工量。中国房地产协会副秘书长朱中一告诉记者:“如果房价继续上涨,货币补贴的效果就差了。经适房的建设量还应该再次调整,增加实物供应。”
有专家认为,各地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经适房的建设规模,有利于减少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的冲击,使保障性住房在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同时,发挥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半年经适房开工量较低,并非坏事。
少数地方消极懈怠 对于经济适用房保障方式的种种探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侯淅珉指出:“当前鼓励各地区根据国家总体政策和当地住房状况等,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规模、供应对象和管理方式。这些探索都是有益的。”
由于经适房土地由政府划拨,政府没有土地收益,并需要大量投入。在各地今年财政收入普遍不理想的情况下,上半年经适房开工量较低,除了上述原因,并不排除少数地方政府的消极懈怠。
记者获悉,今年第三季度,国务院相关部门将对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其中,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将是此次检查的重点。对没有按计划落实政策的地区,将进行通报批评。(记者王炜)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