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村背后的龙王山上环顾四周,入眼处全是侧柏、元宝枫等树木。置身于绿荫中的人们很难想象,脚下踩着的土地中蕴藏着滚滚“乌金”——煤炭。
过去周围遍布20座小煤矿的龙王山1998年以前的森林覆盖面积不足8%。
2000年以来当地政府采取“以煤补绿”方式,拿出3亿元煤炭基金展开了生态绿化攻坚战,如今龙王山树木增加了10倍,森林覆盖面积达到85%。
像龙王山一样,中国煤炭大省山西的众多荒山荒坡在政府推行的“以煤补绿”机制带动下正变得绿意盎然。
山西素有“煤海”之称,是中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省份之一,每年的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分别占全国的1/4和4/5。
但长期的煤炭开采也使山西遭遇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东四义村有一座年产45万吨的村办煤矿。村支书田真炉说:“没开煤矿之前,龙王山上有泉水,老百姓挖地5米就能取水,全村30%的土地都是水浇地。”
煤矿生产之后,东四义村的老百姓迅速富裕起来,但身边的生存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到1989年,全村已有4000多亩土地采空,大量土地塌陷;耕地全部变成旱地并变得凹凸不平;村民在320米到350米的地下才能取水饮用;植被遭到破坏,空气中的扬尘逐渐增多……
山西其他地方的情形也大都如此:全省每年因开采煤炭破坏损耗的水资源达15亿立方米以上,地下水位每年以2到3米的速度下降;采煤还造成全省5000平方公里面积“悬空”,引发严重地质灾害面积达2940平方公里,每年新增塌陷面积约94平方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植树造林成为改善煤炭产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山西省林业厅厅长耿怀英说。
为解决造林所需资金,山西省在加大各级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挖一吨煤栽一棵树”等以煤补绿做法,引导和组织资源型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以出资或者承包荒山的方式参与造林。
耿怀英说,以煤补绿机制符合山西实际,同时体现“谁污染、谁补偿,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各资源型企业认可。
东四义村每年拿出一两百万元投入到龙王山的治理,相当于全村收入的15%,目前已绿化村域内龙王山7000多亩。
东四义村所在的晋城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49%的国土面积下煤炭储量达459亿吨。市林业局总工程师陈建军说:“近年来,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取煤还绿"的生态伦理修复观,多种模式引导工矿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截至去年底,晋城市工矿企业共为大环境绿化投资15.4亿元,共兴办林场12个,经营面积达25万余亩,现已有70%的矿区实现了高标准绿化。
植树造林在改善山西煤炭产区生态环境方面已显现出突出作用,同时也使矿区内的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生存依靠。田真炉说:“等到将来,没有了地下资源,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依靠地上的林木生活,这对他们来说永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记者晏国政)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