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8月24日电 题:“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写在西藏文化遗产保护标志性工程正式竣工之际
新华社记者边巴次仁
每年的8月,是西藏高原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节之一。伴随着雪顿节盛大的节日氛围,西藏迎来了我国政府在西藏实施的重点文物维修工程——三大文物维修工程竣工的庆典。
2002年6月正式开工、总投资为3.8亿元的西藏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维修工程,是我国政府在西藏实施的一项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性工程。在7年的时间里,国家分别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投入2.0499亿元、8086万元、9474万元,完成了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古建筑、壁画保护性维修,木材防腐处理和环境整治以及公共辅助设施的开工建设等。
三大文物维修——“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 63岁的藏族老阿妈央拉每天都要绕布达拉宫转经一次。她说:“中央政府投入这么多的钱维修布达拉宫,这是我们藏族人民的福气。”老阿妈的话代表了200多万藏族人民的心声。
为保护好藏民族文化遗产,中央政府决定筹措巨额资金,实施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2000年8月,国务院领导同志实地考察布达拉宫,明确指示要保护维修好这些重要文物。2001年6月,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上,将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列为援藏重点项目。
资料显示,作为“十五”期间全国六大重点古建筑维修项目,西藏就占了三个,可见国家对西藏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为了把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维修好,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研究咨询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宗教界人士,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评估论证和准备工作。
由于年代久远,作为土、木、石结构,加之建筑物本身构造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文物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基础下沉和破损,出现墙体裂缝或坍塌、木构件虫蛀、变形等险情,存在严重的隐患。
2002年6月,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维修工程正式启动。经过7年维修,目前已经完成了布达拉宫红宫、白宫和雪城16处古建筑和壁画的维修,罗布林卡格桑颇章等六大宫区内的所有古建筑和壁画的维修,萨迦南寺的主殿、城墙、敌楼、角楼和壁画的维修。
作为布达拉宫僧人的桑珠次仁在维修之初接受记者采访时便说:“布达拉宫所有僧人对于中央政府如此保护藏民族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激之情。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在工程实施的7年时间里,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绝大部分为藏族本土的能工巧匠和当地农牧民群众,为保留藏民族传统的建筑技艺、增加当地农牧民群众收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据了解,三大文物维修实施过程中累计投入劳动力18.9万人次,为西藏当地农牧民增收2800多万元。
当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竣工典礼23日在布达拉宫广场上举行的时候,这座雄伟的建筑、这座藏民族智慧的结晶,见证了我国政府对西藏文物保护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绩。
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说,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局势有很重大的意义。而另一方面,通过参与这几年的大型维修,西藏必将培养、锻炼出一批古建筑维修方面的优秀人才,掌握更多的维修新理念与技术。
“修旧如旧”: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 “布达拉宫还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布达拉宫,它的外形、内设没有任何变化。”从小在拉萨长大的藏族老人朗杰说。虽然他通过电视了解到了布达拉宫第二次维修工程已经正式竣工,但是这位老人“固执”地认为布达拉宫没有“变”。
历时7年完成的布达拉宫第二次维修,真正做到了文物维修的首要原则:“修旧如旧”和“保持原貌”。这是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的最成功之处。
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郝鹏说:“在工程实施的7年时间里,以尽量减少扰动、确保文物古建筑原有风貌的真实性和固有的历史信息得以保存和延续为目标,坚持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以保存文物古建筑固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为做到"修旧如旧",工程技术人员在完全尊重历史原貌的原则下,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说。
为了使传统与现代施工工艺有机地结合,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含量,在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进行维修的过程中,维修办按照维修工程总体方案的要求,对文物古建筑维修坚持以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为主要技术手段,特别是坚持砌筑笾玛墙和块石加片石的藏式传统砌墙法,在打制传统阿嘎土、绘制室内外彩画装饰和外墙“手抓纹”抹面等方面,传统藏族建筑维修技术和工艺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强巴格桑说,作为古代建筑,布达拉宫具有传统建筑的特点,延续了历史上的很多建筑风格来砌筑。为做到“修旧如旧”,布达拉宫维修以藏式传统建筑艺术为主,有助于保持其原貌。“我们常说的藏式传统技术"偷梁换柱",即柱子下支顶后可以更换椽子木,这样的做法可以减少对建筑的损坏,保持建筑原貌。”强巴格桑举例说。
在此基础上,许多现代建筑工艺也在古文物建筑维修中大显身手。如在解决传统阿嘎土的改性问题、木材的防虫防腐处理、壁画的灌浆加固等不能用传统工艺和技术解决的技术难题,必须以现代科技加以弥补、完善。
对阿嘎土这种在藏族古建筑和居民建筑中大量使用的光洁、结实但抗水性差的材料的“改良”,可谓是三大文物维修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在保留地方特色材料、沿用传统施工方法的前提下,通过添加改性外加剂的方法,改善阿嘎土的物理、化学性能,提高抗压强度、抗冻融性能及防水性能的实验,经过前后两次的成功之后,便在此次维修当中广泛应用。资料显示,整个三大维修工程使用阿嘎土41750平方米,其中使用了改性阿嘎土的面积达到了26750平方米。
而通过裂缝补隙、灌浆、锚固、表面清污等技术措施,治理了壁画的综合病害,有效地解决了壁画保护的难点问题,确保了文物价值。在此次维修中,保护和修复壁画面积达到了5100多平方米。此外,通过使用低毒、无公害的环保性药剂,用机器真空加压和现场喷涂处理,加强了木结构抵抗腐蚀的能力。整个维修中使用和防腐处理木材6800多立方米。
在这项规模浩大的文物维修工程竣工典礼上,向巴平措说,三大文物保护维修本体修缮工程的竣工,是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生动体现和光辉实例。这次维修工程中的许多成功管理和技术经验,相信对今后我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借鉴作用。
“更大规模的维修序幕刚刚拉开” “三大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虽然竣工了,但是西藏地区更大规模的文化遗产保护维修工程的序幕却刚刚开始。”文化部部长蔡武在23日举行的竣工典礼上说。
三大文物维修工程作为我国政府对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它的实施并不是一个开始,更不是一个结束。
在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人民币和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组织了一支以藏族工匠和管理人员为主、内地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的工程技术队伍,对布达拉宫进行了首次重点维修,这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布达拉宫第一次维修的设计和施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藏文化白皮书》显示,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央政府共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帮助西藏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
向巴平措说,在三大文物维修工程即将结束之际,中央政府又决定投入5.7亿元,在“十一五”期间,对西藏22处古文物建筑进行维修,拉开了一个更大的文物维修工程的序幕。
23日正式结束的西藏三大文物维修工程是国家在“十五”期间对西藏古文物进行的维修工程中投资最多、最重要的一个工程。这项工程虽然计划投资为3.3亿元,但是最终的投资超过了预算的近5000万元。
总投资达到3.8亿元的西藏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的正式竣工,投资总额达到5.7亿元的22处古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即将全部开工实施,加之几十年来国家对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我国政府对西藏文物维修的总投入到2010年将达到13亿元。
仅从数据上看,国家对布达拉宫两次维修的投入就达到了2.5亿元之多。在对布达拉宫进行第二次维修之前,国家计划投入1.7亿元对其进行地垄加固、木材防腐处理、壁画保护性维修等项目。在工程深入开展之后,国家调整概算追加投资,仅二次维修的实际总投资就达到2.0499亿元。
即将全面开工实施的西藏22处古文物建筑维修工程的投资再一次超过了三大文物维修,创造了我国政府对西藏文物维修一次性投入最多、维修点最多的纪录。
这项总投资为5.7亿元的工程,将对包括历代班禅母寺扎什伦布寺、藏传佛教圣地大昭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寺庙哲蚌寺等在内的22处重要古文物建筑进行维修。根据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计划,所有22处工程将在8月底之前全线开工,在“十一五”期间完成。
西藏古文物建筑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最集中的、大规模的维修时段。
向巴平措说,近年来,国家对西藏的文物保护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保护和维修了一批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这是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生动体现和光辉实例。
我来说两句